【医经钩考】“天人相应”是什么意思?
——节选自赵洪钧著、金栋补注《正说内经·第五节 儒家思想和内经·天人相应》
《内经时代·补注》说:天人相应: “指人体与大自然有相似的方面或相似的变化。《灵枢·邪客》:‘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其主要精神揭示在预防疾病及诊治疾病时,应注意自然环境及阴阳四时气候等诸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及其影响。例如在辨证论治时,必须注意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汉典》)
金栋按:《汉典》的解释乃医家所言《内经》之天人相应。西汉大儒董仲舒《春秋繁露》之说也有此义,但更重视“天人感应”的宗教神学思想。
天是什么?
对于“天”,在先秦诸学派中,乃至在儒家内部的各分派中,有不同的理解。这些不同的见解归结起来大致有这样三种不同的观点,即有意志的主宰之天(宗教神灵之天),道德义理之天和自然之天。
墨子主张天是有意志的(天志)主宰之天说,道家主张天道无为的自然之天说,而儒家学派内部则十分复杂。孟子更多的是从道德义理之天来理解天的,而荀子则反对这一学说,主张天为自然物质之天。荀子认为,天道运行是有客观常规的,是不依人的意志所转移的,顺应天则吉,违背天则凶,天是无意志的自然物,它是不会干预人事的,即荀子提出的“明天人之分”的思想。而董仲舒最突出强调的是有意志的神学之天和道德之天,而自然之天只能是配角而已。董氏是用天的意志的宗教神权来保障封建政权(封建君主专制主义)、族权(宗法制家长专制主义)、和夫权(封建男权专制主义),希望能使封建社会得以长治久安,永远存在下去(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的尊天思想,可以说是对荀子的无神论思想自然之天的否定。
天人关系是我国哲学史上一大基本问题。古代哲学家谈“天”几乎都是为了解决人类的社会问题。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体系也是如此,董氏哲学的根本问题,也是讨论天人关系问题。在先秦诸子哲学中,在天人关系的问题上,有主张天人合一说,也有主张天人相分说的。荀子明确提出天人相分的说法,认为天有天的本分,人有人的本分,天是无意志的自然物,它不能干预人事,然而大多学者皆主天人合一说, 如孔、孟、老、庄等人,但他们对天人关系问题有着不同的理解。
自上古三代以来,传统的天人合一说具有宗教神学性,认为上帝或“天”能干预人事,能赏善罚恶,主宰人类的命运。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则更多强调天人合德说,认为人的善端是天赋予的(知性而知天)。老庄道家与孔孟不同,主张天道自然无为说,认为人应法道而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与道同体)。董仲舒在“天人之际”的问题上,也主张天人合一说。他主要继承传统的宗教神学的天神主宰人事的思想和孔孟儒家的天人合德思想,并提出了富有自己思想特色的宗教神学目的论的“天人感应”说。然而董仲舒的“感应”说也是既有自然感应说的成分,也有宗教神学的“感应”说内容。而前者不过是为了服务后者。首先董仲舒提出了“同类相感”(或称“以类相动”,“以类相召”)的思想,认为同一类的东西,是可以相互感应的。这种同类相应现象,董仲舒明确认为这是一种必然的自然现象,没有什么神灵在起作用。当然这一思想并不是董仲舒的创造,而是从荀子和《吕氏春秋》那儿分别继承来的。这些前人们的思想,董仲舒更把它与尊天神的宗教思想结合起来,提出了自己灾异遣告说的“天人感应”思想。(许抗生、聂保平、聂清著《中国儒学史·两汉卷》)
读《内经》则会发现,医家言“天”,是唯物的。
又,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说:
“主要用‘天人相应’思想认识或解释人体构造和生理,不被当代人接受。人体构造和生理,与不包括生命的天地之间有极大的距离。
“阴阳、四时、五行、六气、十二月、三百六十五日等规律,远远不足于填充天人之间的空白。人体基本上不是这样与天地同构的(即天人相应)。即不能说天有四时,人有四经(四肢);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六气,人有六腑;天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经;天有365日,人有365个穴位。”
附1:人与天地如何相应?
《灵枢·邪客》说:“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伯高答曰:
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天有日月,人有两目。
地有九州,人有九窍。
天有风雨,人有喜怒。
天有雷电,人有声音。
天有四时,人有四肢。
天有五音,人有五脏。
天有六律,人有六腑。
天有冬夏,人有寒热。
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
辰有十二,人有足十趾,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
天有阴阳,人有夫妻。
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
地有高山,人有肩膝。
地有深谷,人有腋腘。
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
地有泉脉,人有卫气。
地有草蓂,人有毫毛。
天有昼夜,人有卧起。
天有列星,人有牙齿。
地有小山,人有小节。
地有山石,人有高骨。
地有林木,人有募筋。
地有聚邑,人有䐃肉。
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
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
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附2:参考书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