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竹五首:我有阴江竹,能令朱夏寒
竹子是速生草本,是地球上最大的草。这点可能颠覆很多人的认知,因为许多人以为竹子是树木。我国是竹子的原生地,应该说,原始人类就基于生存就在认识和利用竹子。
竹子主要靠地下根茎繁殖,竹子拥有强大的地下根系,横向生长,遇到合适的水土资源,就孽生出竹笋,钻出地面,形成新的竹子和竹林。所以竹子是森林草木的重要组成部分。竹子也会开花,通常三十多年的老竹会开花结果,用种子延续后代。另外就是在有竹林的地方,出现大面积干旱,也会导致竹子开花结果。竹子开花之后,会消耗生命能量,所以开花之后,往往成片枯死。不过这样的现象并不多。
竹子挺拔,成才迅速,且竹竿坚韧,是上古重要的建筑材料。竹子四季常青,给人翠森森的美感,有竹林的地方,往往体感更清凉,这是因为竹子的生长过程中,特有的竹纤维能吸纳空气和大量的热能和水分,促进竹子的成长,而中空的竹竿,又形成利于竹子生长的小生态环境,让竹子顺利度过炎热干旱的季节。而这一特性被人类认识和利用。
比如很早人们就利用竹子制作夏天的消暑用具,比如竹席,竹床,竹扇等。
而竹子因为广泛,便于收集制作,在古代曾经是书籍文字重要的载体。竹简是纸张发明之前重要的文化载体。
不到夏天,你是不知道竹子给人带来的真实美好。原来住过的小区,有一丛巨大的竹丛,竹稍高达十米,竹叶层层叠叠向四周舒展,如同密密的羽毛,看起来轻盈,实际是厚重,因为这种层叠的叶子,让头顶的阳光无法直射下来,在下面,温度也降低几度。竹下乘凉,是一种清凉舒爽。当然这样的竹子下站立,不受暑气,神清气爽,连带自己都感觉美好高大许多。
写竹子赞美竹子的诗不计其数,但今天主要找一下,夏天的竹子给人带来的感受。
“青冥亦自守,软弱强扶持。
味苦夏虫避,丛卑春鸟疑。
轩墀曾不重,剪伐欲无辞。
幸近幽人屋,霜根结在兹。”唐 · 杜甫《苦竹》
公元759年,也就是杜甫四十七岁的时候,终于落脚在四川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浣花溪附近建立了一座草堂。当然这种房子绝非当代的木石结构,而是类似当时的农村民居,木头做框架,屋顶铺着茅草。很是简陋。而且这所房屋四周,有天然的野竹林,顺着山上流下的泉水形成的小塘。当然作为城市人,这样的环境是不宜居住的,但是对于贫寒的杜甫来讲,恰恰是这样风貌的半原始环境,能够提供一些天然食品的补充,比如竹林可提供笋子,小塘可种植荷花,屋子前后可以开荒种植蔬菜,杜甫还是相当满意。
正是这个地方半荒芜原始,且靠近江边,所以生长着一片苦竹。
苦竹是竹子中的一种,形态中等,高三到五米,竹竿往往用作农院的篱笆,小型的棚屋,晒衣杆。在长江流域常见。黄芦苦竹并称,是典型的水乡景色。
杜甫的草堂附近就生长着这样的竹林,它们在这无人之地,摇曳天风,互相扶持,长成一片。
杜甫说,苦竹因为苦,连夏天的虫子也很少来,在这样的士不高的地方,连小鸟都忽视,不肯在上面停留。达官贵人的房屋和庭院,很少使用和种植这样的竹子,他们做建筑,会用上巨大的楠竹,他们装饰庭院,会用上更优美的竹类,遇到这种竹子,一定会铲除。
但是我这里不一样啊,我需要这些竹子,可以荫蔽我的房屋,而且我也不会砍伐它们。
果然,杜甫在这片竹林里,收获了满满的小竹笋,还是他和孩子的乐园。
“我有阴江竹,能令朱夏寒。
阴通积水内,高入浮云端。
甚疑鬼物凭,不顾剪伐残。
东偏若面势,户牖永可安。
爱惜已六载,兹晨去千竿。
萧萧见白日,汹汹开奔湍。
度堂匪华丽,养拙异考槃。
草茅虽薙葺,衰疾方少宽。
洗然顺所适,此足代加餐。
寂无斤斧响,庶遂憩息欢。” 唐 · 杜甫《营屋》
在草堂六年后,这里的竹林已经非常蓊郁,遮天蔽日,反而让杜甫的居所,显得狭小幽暗。
杜甫是喜欢这片竹林的,因为一句我有阴江竹,能令朱夏寒,就写出了杜甫对这片竹林拥有而得意的感情。喜欢它们什么呢?这竹林生长在低洼地带,却长势良好,竹林成片,竹稍高耸,仿佛插在云端。
六年来,杜甫还要在外面做幕僚,回家打理蔬菜,又舍不得砍伐竹林,这片竹林虽好,但是过于繁茂,几乎遮蔽了屋子的阳光。而我们知道,杜甫的茅屋曾经被秋风掀开过屋顶,经常漏雨,这房子也该到了修葺加固的时候。而且住在这样湿冷的环境里,杜甫患上了肺病。
他最终听人劝,在修缮房屋的时候,将遮蔽东边窗户和望眼的竹林砍伐了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杜甫心里是有不舍的,他说自己,爱惜这些竹子,已经六年了,他是不得已砍去遮蔽光线的竹子。当竹林砍去之后,重新看到太阳光照射到房屋,像一股股光流奔涌过来。
杜甫这次主要的是修葺茅屋,自然加固房柱,上屋顶重新铺设茅草。这样干净崭新的环境,或可对他的疾病治疗有着良好作用。
谈到了对竹子的爱,他是听到再也没有砍伐竹子的声音,自己心里才快乐起来。
实际上,这片竹林并不是刨根,所以,很快就会有新的竹子生长起来。
杜甫对于这生长在他家门口的竹林,不只是热爱,是溺爱。因为真正种植竹子的人,知道竹林必须每年都砍伐一定数量的竹子,和挖掘竹笋,这样才能使得竹林生态更良好。杜甫一家,竹笋是管饱的,但是对竹林的管理是外行,也就导致了竹林蔓延生长,令这里更加湿冷,容易致病。
“北邻有幽竹,潜筠穿我庐。
往来地已密,心乐道者居。
残花回往节,轻条荫夏初。
闻钟北窗起,啸傲永日馀。”中唐 · 韦应物《道晏寺主院 》
道晏寺可能是长安的道安寺,韦应物的房子,就在寺庙隔壁。
寺庙有界限,一道红墙隔绝了佛界和红尘。
但是巧的就是,这寺庙里靠着墙生长的竹林,却将地下的根茎延伸到韦应物的院子里,且长出了杆杆翠竹。也就是这片竹林,没有界限。这也让韦应物开心。因为佛光蔓延到他家啊。
连他的庭院,也有着仙界佛境之美。
尤其是夏天,那些竹子舒展枝条,遮蔽了炎炎夏日。
当寺庙的钟声响起时,这个小院子也感受着浩荡的佛音。
韦应物当然开心。朝香客是拜佛,在寺庙住上一天,那是要付费的,可能还要有各种条件限制。但是在他这里,不花一分钱,晨钟暮鼓,紫竹幽幽,都在无声炫耀,这是京城难得的天价庭院,近水楼台。
“安禅一室内,左右竹亭幽。
有法知不染,无言谁敢酬。
鸟飞争向夕,蝉噪已先秋。
烦暑自兹适,清凉何所求。”唐 · 裴迪《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
寺庙里种竹,打造环境清幽,这是佛教和中国传统自然文化的结合。
你看,这高僧的禅房,就是修建在竹林当中,好一派清幽。
在禅房里小坐,窗户外面是竹林,竹林里还有亭子。
在这样的环境里,一种清洁圣洁的寂美,让人尊重和想往。
你说,若不是高僧请你来一叙,你安敢在这样的环境里,放任自己?
淡淡暮色来临,窗外有飞鸟飞过,还有隐约的蝉声,但是这里却清凉得如同秋天。
在这样暑热的夏天,来到这样清幽的地方,面对这样笃定的高僧,一种清凉,浸润身心,忘记了红尘和暑热啊。
竹与禅是中国文化的夏美。
“闭院开轩笑语阑,江山并入一壶宽。
微风但觉杉香满,烈日方知竹气寒。”中唐 · 吕温《同恭夏日题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节录
这是一座毗邻或者就在道观中开设的书院。
这里环境清幽,种植有杉树和竹林。
夏天朋友们聚集在这里读书论诗,文士们喝着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一阵风吹来,吹来这里杉木特殊的香气。
太阳已经在正午,而这里竹林之中,却森然清凉,方知道这真是一个读书避暑的好地方啊。
烈日方知竹气寒,这是写的有竹林的地方,如同天然的空调,给人带来特殊的凉爽。
当然也暗喻着这里的读书人,有着竹子一样的品质,不畏烈日,自有冰雪操守和志气。
红楼梦中林黛玉居住在潇湘馆,从文学意境上来讲,竹子的秀美,颇符合林黛玉的性格,但是从现实上来讲,体弱的人还真不宜居住在大面积的竹林当中。
虽然现代社会,竹林很少见于都市,但是不妨在夏天使用竹席,亲近感知竹子的清凉。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