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破碎风飘絮,李清照的家国情怀

鹰哥爱写文 2024-03-22 09:04:36

​《李清照传》作者:卫淇

​上一节,我们介绍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后的生活与经历,特别是他们在青州的闲居时光。可生活总是充满变化的,他们大概不会想到,北宋历史上最大的灾难——靖康之难即将发生。那么,灾难之下,夫妻二人又该何去何从呢?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乱世之中,夫妻二人的人生轨迹。

花石纲之祸

青州的生活,赌书泼茶,写书收藏,充满诗意与美好。可赵明诚毕竟是男儿之身,并不愿意一辈子待在这里,特别是《金石录》完成之后,他肉眼可见地落寞了。看得出,他所渴望的还是出仕为官。小小的青州,对他而言还是太小了。

闲居十四年后,这样的机会终于到来了。朝廷下令,重新起用赵明诚。赵明诚欣喜不已,但李清照却黯然神伤。她已经习惯了与赵明诚的日日相守。现在,赵明诚即将到更广阔的世界里去了,而李清照的世界,却只有诗词和赵明诚。

赵明诚重返官场,也意味着他们与现实世界的重新连接。如果说青州的世界是诗与远方,那青州之外的世界,则一片动荡。当时的北宋王朝,已经摇摇欲坠。宋徽宗虽然在艺术审美上造诣颇高,但在治国理政上,却不是一位明主贤君。

多年来,他宠信奸臣蔡京,任由他在政治上胡作非为。知道宋徽宗喜欢奇花异石,蔡京就派人在民间四处搜刮珍奇的花木石竹,并专门成立一支队伍负责押运工作。要知道,那些花木石头,不仅体积庞大,还十分沉重,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古代,运送这些东西谈何容易。在当时,为了运送这些“庞然大物”,政府动用了十艘大船,编成一“纲”,因此这只运输队也被叫作“花石纲”。

花石纲所经之处,可以说是民怨四起。因为,十艘船的队伍,不但吃喝花费巨大,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所以花石纲经过的地方,老百姓必须要服民役、要供粮食、要出钱财,甚至还得拆桥毁城,好让这体积庞大的船队顺利通过。

可就是这样的花石纲,竟然持续了二十年,其间所损耗的财物和人力,不知有多少。可这一切,于国家无利、于社稷无利、于百姓无利,仅仅满足的,是宋徽宗那一点个人爱好而已。

民间起义与北宋覆灭

就这样,民间积累的种种不满到达了极致,起义接二连三的爆发。就在赵明诚被起用的那一年,宋江率领三十六人在梁山泊起义,成为《水浒传》的原型。这场起义历时两年多才被镇压,但按下葫芦又起瓢,这边刚镇压完宋江,那边又爆发了方腊农民起义,而且势头更猛,三个月就攻下了北宋的六州五十二县,军队人数一度达到上百万,浩大的声势,让北宋胆战心惊。

好在对方只是农民,缺乏作战经验和精良武器,所以第二年就被镇压了下去,但北宋王朝民心已失、根基已乱,却是不争的事实。可即便如此,昏聩的宋徽宗还是不知悔改,花石纲还在继续。

靠着这些花木石竹,蔡京给宋徽宗建造了一座皇室园林,并起名万岁山。只可惜,万岁山没有给北宋王朝带来万岁的平安,也没有给宋徽宗带来万岁的福寿。相反,在昏君宋徽宗和奸相蔡京的玩弄下,北宋王朝变得更加空虚,老百姓的生活地也更加艰辛。

终于,在宋江起义爆发七年后,金兵的铁骑踏破了汴梁城,宋徽宗在慌乱中让位给太子,宋钦宗赵桓继位,可大宋气数已尽,让位也改变不了什么了。仅仅过了两年,宋徽宗和宋钦宗就一起沦为金国俘虏,富丽堂皇的万岁山也被毁于一旦。

当三千俘虏浩浩荡荡地被押解到金国时,北宋王朝也彻底覆灭,这一段历史,也被宋朝人永远记挂在心头,成为挥之不去的“靖康之耻”。好在大宋的皇室宗亲还在,靖康之难发生后,康王赵构称帝,建立南宋王朝,赵构也成了南宋的开国皇帝宋高宗。

乱世中的文物

政局的混乱,让李清照深深意识到,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休戚与共。金兵初犯京师时,常常有散兵流窜到赵明诚任职的淄州,战乱的逼近,让夫妻两人不得不为未来提前做打算。

俗话说,盛世古董,乱世黄金。时局安稳时,他们收藏这些金石文物,既可欣赏,也可保值,还不必担心文物的安全问题。可如今烽火四起,如果国家真的进入动乱,那这些笨重的金石文物,就成了烫手山芋,不仅携带不易,还会被人觊觎,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回忆道,当时她和赵明诚看着满室满箱的文物,又留恋又怅惘,因为他们知道,一旦战乱来袭,这些文物将很有可能不再属于他们。乱世之中,谁知道这些文物会流落何处呢?

可夫妻俩还是不甘心,毕竟这是他们视若生命的东西,带给了他们无限的欢愉和欣喜。于是两人决定提前谋划,恰好此时赵明诚的母亲在江宁去世,赵明诚必须去奔丧。他层层筛选,挑选出最重要的文物,装了十五车,随他一同运到江宁,剩下的只好忍痛舍弃。可这十五车只是九牛一毛,青州的故居里,还有他们攒了十余年、装了十几个房间的文物。

战火随时都有蔓延之势,赵明诚放心不下,让李清照返回青州住所,先行看护,等明年春天再用船一起运送。可此时的青州并不安全,相比赵明诚奔丧的江宁,青州离京城更近,也更容易受到战火蔓延。但李清照还是果敢地去了。

不久,青州果然发生兵变,十几间屋子的文物,化为一片灰烬。好在李清照逃了出来,还舍命带出了赵明诚最珍爱的《赵氏神妙帖》。乘船南下时,李清照在镇江又遇到强盗抢劫,但仍旧把字帖保存地完好如初。这中间经历的波折和磨难,也只有李清照自己知道了。

境界大开的清照诗词

我们常说,经历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李清照原本只是一个富家小姐、官宦夫人,即使生活再贫苦,不过也只是少吃一顿荤菜,少穿一身锦衣,本质上,她过的还是衣食无忧的生活,有限的社会经历,让她无法体会到更宽阔的世界和更复杂的情感,所以李清照之前的诗词写得虽好,内容也不过是个人喜乐、闺中相思以及风花雪月。

可当外族入侵、国家危亡、战火频发,李清照才体会到,覆巢之下无完卵,如果没有国家的太平安稳,个人的诗与远方,又有什么意义呢?于是,她心底的爱国情怀被激发了出来,视野也不再局限于赵明诚和个人的喜怒哀乐,而是开始关心国家时局、关注时事政治、关切大宋命运。至此,李清照的诗词风格境界大开。

她写下“南渡衣冠欠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呼吁南宋应该多一些像晋朝王导、刘琨这样的人,积极为国家挺身而出,收复故地、光耀宋朝,而不应和现在一样,一味软弱退让、偏安一隅。

她写下“南游尚觉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直言自己身为失去了故国家土的北宋遗民,哪怕身处温暖的江南,也因心灰意冷而觉得江水冰冷。而那些被俘虏的人在更为严寒的北国,心里会不会更加冰凉呢!

她在《菩萨蛮》里写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在《蝶恋花·上巳召亲族》里写下“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在《鹧鸪天》里写下:“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一首首的小词中,李清照表达着一个南渡之人对故乡的向往、对故国的怀念。诗中那种苍凉沉郁的气质、忧国忧民的情怀,再次显示了李清照的卓尔不凡。

寂寞的李清照

可惜李清照是寂寞的,步入中年的赵明诚,与她也不能志同道合。一方面,早在靖康之难前,两个人的感情已经出现了一点问题。在接到任命的最初两年,赵明诚并未接李清照一同赴任,两三年间,他们夫妻都分居两地。

赵明诚与李清照成亲多年,一直没有子嗣,赵明诚这期间,很有可能纳了妾,因此对李清照冷淡了不少。据说赵明诚在江宁做官时,每逢天降大雪,李清照就会戴上斗笠,穿上蓑衣,登上城楼,望向远方,这是她身为文人的雅兴。有时候诗兴来了,想出乐好诗,李清照便请赵明诚写诗相和,这本是他们从年少时就常做的事,可此时的赵明诚却为此苦恼不已。果然,岁月易老,人心易变。

另一方面,哪怕在爱国情怀上,赵明诚也无法与李清照同步。当时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是一州长官,有一天部下来报,说武官中有人将要发生兵变,请赵明诚提前采取措施应对。当时赵明诚即将离任,就想敷衍了事。谁知道手下是个责任心很强的人,看知府一副得过且过的样子,就自己部署人手,以防万一。

没过多久,军中果然发生兵变,幸好当初提前应对,所以兵变很快就被平息。本来事情处理得十分圆满,手下也及时去向长官赵明诚报告消息,可谁知,哪里也找不到赵明诚。

原来,兵变发生之时,赵明诚不但没有积极应对,反而第一时间从城楼上抛下一根绳索,丢下妻子李清照和全城百姓,带着两个部下逃跑了。

事情败露后,赵明诚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被朝廷罢了官。经过此事,赵明诚的仕途几乎是没什么前景了,他也绝意归隐,打算和李清照一起到赣江附近归隐闲居。

对于赵明诚抛妻弃城逃跑之事,李清照并没有说什么。她只在《金石录后序》中淡淡提了一句,赵明诚被罢官。但她心中一定是有过失望、有过悲愤的。于是,在路过乌江、拜谒霸王祠时,李清照触景生情,借项羽乌江自刎的史事,写下一首《夏日绝句》。诗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当初项羽明明可以逃走,却悲壮地自刎于乌江,大家都以为他是无颜面见江东父老,但李清照在家国时事面前,却读懂了项羽的骄傲内心:他不是不愿意活,而是不愿意苟活——我项羽活着时,要做人中豪杰,如今败了,也不愿苟延残喘、失去尊严地活着,哪怕做鬼,我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李清照的这首诗,写得豪情万丈、气势非凡,很多人甚至想不到,这首诗竟然是写婉约词的李清照所写。当时的南宋王朝逃跑成风,从皇帝到大臣,乃至到自己至亲的丈夫,本该保家卫国、抗击外敌的七尺男儿们,为了个人的安危和享乐,全都放弃抵抗,放弃责任、放弃故土,这种懦弱行径让李清照倍感失望。

但她作为女子,在那个时代又能做什么呢?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用一首《夏日绝句》来表达自己的心声了。

0 阅读:0

鹰哥爱写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