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梦龄抗日牺牲,子女流落街头卖茶水,冯玉祥大惊:请特批2万元

雾意岛与 2024-11-04 22:23:10

引言:

1939年的重庆街头,两个衣衫褴褛的孩子正在叫卖茶水。路过的冯玉祥将军被这清脆的叫卖声吸引,走近一看,这两个男孩竟是他故友的子女。这位故友,正是在忻口战役中壮烈牺牲的第九军军长郝梦龄。一个抗日将军的子女,为何沦落街头贩水?他们的父亲,又是如何在战场上抱定必死之心,写下那封震撼人心的《与妻书》?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背后,又有着怎样令人动容的故事?

一、郝梦龄其人

1898年,郝梦龄出生在河北藁城县庄合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年少时,他就读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进入北洋军阀的部队。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郝梦龄却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军人品格。

1924年,郝梦龄在冯玉祥的国民军中任职。他在军中以清廉著称,从不从军需物资中中饱私囊。一次,部队驻扎在河南某地,当地商人送来贿赂,郝梦龄不但严词拒绝,还下令全军:但凡收受贿赂者,一律军法从事。

在军中,郝梦龄对士兵格外关照。冬季,他总是先确保士兵们的棉衣发放到位,自己却只穿一件单薄的军装。1926年的一个寒冬,部队驻扎在山西,由于补给不足,很多士兵没有棉鞋。郝梦龄让出自己的军饷,为士兵们购置棉鞋。

对待部下,郝梦龄既严格又爱护。他在军中推行严格的训练制度,每天天不亮就带领士兵们进行体能训练。同时,他还在部队中开设扫盲班,亲自教士兵们识字。在他的带领下,第九军的士兵不仅军事素质过硬,文化水平也有了很大提升。

郝梦龄的家教也十分严格。他常对子女说:"一个人要爱国家,爱百姓,要不爱财,不怕死。"他以身作则,在军中从不经营私产,一家人租房居住。即便是军长,他也从不让家人享受特殊待遇。

1930年代初,郝梦龄调任第九军军长。他带领部队剿匪平乱,在陕西、甘肃等地剿灭了多股土匪武装。在此期间,他始终坚持军纪,严禁部队扰民。当地百姓称赞他是"好官",还自发为驻军送来粮食和御寒物资。

郝梦龄格外重视部队的战斗力训练。他经常对部下说:"兵贵精不贵多。"在他的带领下,第九军成为当时国民革命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之一。每次演习,他都亲临一线指挥,与士兵同吃同住。

1936年,郝梦龄应邀赴四川陆军大学进修。在那里,他潜心研究现代战术,为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做准备。这期间,他仍然保持着勤俭的作风,经常步行往返于学校和住处之间,省下的车马费都用来购买军事书籍。

在郝梦龄的军旅生涯中,他始终保持着一个军人的本色。他曾在日记中写道:"为将者,当以身作则,先士卒之忧而忧,后士卒之乐而乐。"这句话,也成为他一生的写照。

二、赴死之路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消息传来时,郝梦龄正在四川陆军大学进修。他立即给蒋介石发去请战电报,要求率部北上抗日。这封电报中写道:"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梦龄虽才疏学浅,愿以身许国。"

然而第一封请战电报未获批准。郝梦龄不甘心继续在后方学习,又发去第二封请战电报。这一次,他在电报中详细分析了华北战局,提出了具体的作战建议。但这封电报仍未获准。

7月下旬,日军已经逼近平津地区。郝梦龄再次上书,这是他的第三次请战。这一次,他在电报中写道:"我是军人,半生光打内战,对国家毫无利益。现在日寇要灭亡中国,我们国家已到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我应该去抗敌,我应该去与敌人拼!"

8月初,郝梦龄终于获准率第九军北上抗日。临行前,他召集军中将领开会,宣布了北上抗日的命令。会上,他对部下说:"这一去,是为国捐躯,不是为官求富。愿随我北上者,做好战死沙场的准备。"

部队北上途经武汉,郝梦龄回家与家人告别。那天晚上,他在书房写了整整一夜的遗书。第二天一早,他的长女郝慧英在书桌抽屉里发现一封信,上面写着"给慧英,二十七年拆阅"。

这封信后来成为郝梦龄留给子女的最后遗言。信中写道:"此次北上抗日,吾已抱定牺牲。万一阵亡,你等要听母亲的调教,孝顺汝祖母。关于你等上学,我个人是没有钱,将来国家战胜,你等可进遗族学校。"

临行那天,郝梦龄穿上了一身崭新的军装。这是他生平第一次特意订做新军装,往日里他总是穿着洗得发白的旧军装。他对妻子说:"这身军装,就当是我的寿衣吧。"

在武汉火车站,郝梦龄登上了北上的军列。站台上挤满了送行的将士和市民。他站在车厢门口,向送行的人群挥手致意。这时,他看到人群中有自己的长女郝慧英。郝梦龄没有表现出任何留恋,而是笔直地站立,面带肃穆。

火车启程后,郝梦龄在车上给阎锡山发去电报,请求尽快投入战斗。电报中说:"敌军势大,我部愿为前锋。宁为国死,不作亡国奴。"这封电报,也成为他留在人间的最后文字。

9月初,第九军抵达山西。郝梦龄立即带领部队开赴前线,在忻口一带布防。他对部下说:"此地乃太原门户,守住忻口就是守住山西。各位将士,当与我共存亡!"

三、忻口悲歌

1937年9月13日,郝梦龄抵达忻口战场。当天下午,他召集第九军全体将士,在忻口城南的一片开阔地上进行战前动员。他站在一个临时搭建的木台上,对着数千名官兵宣布:"日寇已经占领了平津,即将南下。忻口是太原的北大门,守住忻口就是守住山西。我们第九军,就是要在这里与敌人决一死战!"

9月15日,日军向忻口发起猛攻。第九军在忻口以北的关要地带构筑了三道防线。郝梦龄亲自在前线指挥,他将指挥部设在距离前线仅一公里的山坡上。参谋长劝他后撤,他却说:"将军与士兵同在,战场就在眼前,指挥部怎能设在后方?"

战斗异常惨烈。日军出动了大量重炮和飞机,对第九军阵地进行狂轰滥炸。郝梦龄的警卫连长回忆,那几天的炮火,将山头都打秃了。但第九军将士始终坚守阵地,寸土不让。

9月17日,日军调集精锐部队,对第九军第一道防线发起总攻。郝梦龄命令全军死守,他亲自到一线督战。当天上午,他在视察前沿阵地时,遭遇日军的炮击。警卫员请他躲避,他却说:"我要看看敌人的火力点在哪里。"

下午两点,日军对第一道防线发起最后冲锋。郝梦龄命令炮兵集中火力反击,他站在山坡上用望远镜观察战况。就在这时,一发炮弹在他附近爆炸。等硝烟散去,郝梦龄已经倒在了血泊中。

郝梦龄牺牲的消息传到前线,第九军将士悲愤交加,发起了更加顽强的抵抗。一位排长在战后回忆:"那天晚上,我们连死守阵地,就是为了给军长报仇。"

当地百姓得知郝军长牺牲的消息后,自发组织起担架队,冒着炮火运送伤员。一位老乡用自家的牛车,将伤员送到几十里外的战地医院。军医处的记录显示,那几天送来的伤员中,很多人是被老百姓背来的。

在战地医院里,护士们收拾郝梦龄的遗物时,发现他的军装口袋里装着一个布包。打开一看,是一封还没来得及寄出的家书,信封上写着"剧妻亲启"。信中只有短短几行字:"敌情紧急,战事吃紧。若有不测,望善抚子女。勿以我为念。"

忻口战役结束后,战友们在郝梦龄牺牲的地方立了一块石碑。石碑很简单,只刻着"抗日英烈郝梦龄将军殉国处"几个字。当地百姓每年都会在清明节来这里祭奠,摆上几个馒头,烧几炷香。

郝梦龄的遗体被运回太原。在太原举行的追悼会上,阎锡山亲自到场送别。他在悼词中说:"郝将军,用生命践行了军人的誓言。他的牺牲,是山西的损失,更是中华民族的损失。"

后来,有人在战场上找到了郝梦龄的望远镜,望远镜的皮套已经被弹片打烂,镜片也碎了一块。这个破损的望远镜,成为了见证那场惨烈战斗的实物。如今,它被保存在山西省博物馆里。

四、家书背后

郝梦龄牺牲后,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封未寄出的家书。这封信写于9月16日晚,也就是他牺牲前的一天。信中除了交代家事,还附带了一份详细的军饷分配表,显示他生前将大部分军饷都用于部队建设和救助伤病员。

在郝梦龄的遗物中,还有一个布包,里面装着几封家人的来信。其中一封是他的妻子写来的,信中提到家中生活拮据,但她表示会继续支持丈夫的抗日事业。另一封是长女郝慧英写的,信中说她已经开始在工厂打工,希望能减轻家里的负担。

郝梦龄牺牲的消息传到家里时,他的妻子杨氏正在武汉主持家务。当时,她刚刚变卖了家中最后一件值钱的家具,为的是供几个孩子继续上学。得知噩耗后,她强忍悲痛,将郝梦龄留下的遗书分别交给孩子们。

在给长女郝慧英的信中,郝梦龄写道:"你是长姐,要替我照顾弟妹。我这一生,没有给你们留下什么财产,只留下一个清白的名声。你们要记住,做人要正直,要爱国。"这封信后来成为郝家子女最珍贵的遗物。

郝家的境况在郝梦龄牺牲后更加艰难。杨氏带着五个孩子,从武汉辗转到重庆。由于没有固定收入,全家只能租住在一间简陋的木屋里。大女儿郝慧英和二儿子郝永昌不得不辍学打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1938年春天,郝家最困难的时候,杨氏病倒了。为了给母亲治病,郝慧英和郝永昌只好在街头卖茶水。两个孩子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烧一大锅开水,装在茶壶里,挑着担子在街头叫卖。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1939年初,冯玉祥在重庆街头遇到了正在卖茶水的郝家姐弟。冯玉祥认出了这两个孩子,当即派人将他们送回家,并安排人送去了米面和药品。

冯玉祥后来在日记中写道:"今日在街头见到梦龄之子女卖水,不禁黯然。梦龄为国捐躯,子女却流落街头,此乃吾辈之羞也。"在冯玉祥的关照下,郝家的生活才稍有改善。

1940年,国民政府颁布了《抗日阵亡将士家属抚恤条例》,郝家才开始得到一些抚恤金。杨氏将这些钱主要用于孩子们的教育。她常对孩子们说:"你们的父亲用生命换来的这些钱,一定要用在正道上。"

郝梦龄的五个子女后来都完成了学业。长女郝慧英成为了一名教师,二儿子郝永昌进入军校学习。其他几个孩子也都有了自己的事业。他们始终铭记父亲的遗言,过着清贫但正直的生活。

在郝梦龄牺牲十周年时,他的战友们在重庆为他立了一块纪念碑。碑文中引用了他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话,也成为了他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五、英魂永存

1947年,山西省政府在忻口战场为郝梦龄将军修建了一座纪念碑。碑座用当地的青石砌成,碑文记述了郝梦龄在忻口战役中英勇牺牲的经过。每年清明节,当地百姓都会自发前来祭扫。

1957年,郝梦龄的部下们在太原组织了一次追思会。参加追思会的有当年第九军的老战士,还有忻口战役中幸存的将领。他们带来了一些珍贵的实物:郝梦龄使用过的指挥刀、残破的望远镜,以及几张泛黄的照片。

1962年,郝梦龄的警卫员王德明整理出了一份《忻口战役亲历记》。这份手稿详细记录了郝梦龄在战场上的最后时刻。根据记载,郝梦龄在牺牲前十分钟,还在用望远镜观察敌情,并亲自修改炮兵射击诸元。

1977年,山西省博物馆收藏了郝梦龄的部分遗物。其中包括他的军装、皮带、指挥刀和那个被弹片击中的望远镜。博物馆特意为这些遗物制作了专门的展柜,并配以详细的说明文字。

1982年,一位名叫李福山的老人找到了郝梦龄的家人。这位老人是当年忻口战役中的一名普通士兵,他带来了一面沾有血迹的军旗。这面军旗是第九军的军旗,在郝梦龄牺牲时,被附近的战士用来裹住了将军的遗体。

1987年,在郝梦龄牺牲五十周年之际,忻口当地的学校开始在历史课上讲述这段往事。一位老教师收集了大量史料,编写了一本《忻口抗战史话》,其中专门有一章讲述郝梦龄的事迹。

1997年,山西省档案馆整理出了一批珍贵的历史档案。其中有郝梦龄的三封请战电报原件,还有他在忻口战役期间写的几份作战报告。这些文献成为了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资料。

2007年,一位历史学者在整理民国档案时,发现了郝梦龄生前的一份日记。日记记录了他从四川陆军大学北上的经过,以及他对抗日战争的一些思考。这份日记后来被收入《抗战将领日记选编》。

2017年,忻口战役遗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遗址公园内,修建了一座纪念馆,详细展示了这场战役的始末。纪念馆中有一个专门的展区,陈列着郝梦龄的遗物和相关史料。

2022年,郝梦龄的曾孙在整理家中旧物时,发现了一个布包,里面装着郝梦龄的一些照片和书信。这些材料填补了一些历史空白,特别是关于他在抗日战争爆发前的经历。这些新发现的资料,已经移交给了山西省档案馆保存。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忻口当地的老人们都会在郝梦龄将军的纪念碑前摆上月饼和水果。他们说,这是他们的父辈传下来的习俗。在他们看来,郝将军不仅是一位抗日英雄,更是忻口这片土地的守护者。

0 阅读:1

雾意岛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