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落幕:明朝的最后十年,除了苟延残喘,别无选择

麒仔剧评说 2024-11-21 21:32:58

帝国的落幕:明朝的最后十年,除了苟延残喘,别无选择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二十二日,天启帝驾崩于乾清宫,皇位交给了五弟信王朱由检。经文武百官三次劝进,朱由检于二十四日登基,改元崇祯,大明进入崇祯时代。

然而,对于崇祯来说,哥哥留给他的并不是一个太平江山,而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破屋子。大家都知道崇祯朝的主要对手是西北的闯军和山海关外的后金,实际上这只是冰山一角罢了,除了这两个地方,大明各地都有兵祸。

首先就是西南地区的土司奢安之乱,从天启元年(1621年)开始,一直到崇祯十年(1637年)才彻底被平定。前前后后持续十七年,祸及川、渝、黔三地,其战乱时间和影响力远超万历时期的播州之乱。而奢安之乱还未彻底平定,云南土司们又掀起沙普之乱,这次祸乱可比奢安之乱长多了,前前后后持续三十六年,直到明朝灭亡后都没平定。

崇祯年间因为小冰河,各地旱灾不断,除了陕西外,江浙、福建、山东这些地方也断断续续爆发农民起义。虽然影响和规模不如闯军,但依旧影响了明朝在南方的统治。至于东南地区,长期遭受倭寇的侵袭,虽然诏安了郑芝龙,但郑芝龙既不听宣也不听调,视朝廷为无物。

整个大明似乎除了两广,其余各地兵祸不断,似乎一个太平的地方都没有,这就是崇祯登基后面临的局势。崇祯有意中兴大明,但不管做任何事,首先就要有钱,就明末那种天灾人祸下,大明最根本的税收已经基本收不上来了。从崇祯元年(1628年)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旱灾、雪灾、洪灾、饥荒、蝗灾、鼠疫等等一系列灾害不绝,朝廷无力赈灾下,只能任由民变蔓延。

民变需要镇压,镇压需要钱,因旱灾收不到税,没有税就无法彻底剿灭,民变持续扩大,最终引发大起义。和民变持续相关的就是明朝官僚基本废了,要知道处于乱世的时候,皇帝的权威会极度下滑的。崇祯也是如此,如果朝廷诏令对他们有利,他们会听,如果是不利的,要么阳奉阴违,要么干脆不听。

首先就是钱,爷爷万历攒下的钱到他这里基本花光了,各地天灾人祸和兵乱,税收也收不上来了。崇祯想到了大户捐款,但这只会让这些地主乡绅走向崇祯的对立面,甚至可以转投闯军。毕竟视财如命的他们宁愿换皇帝也不愿意给钱给崇祯,凭什么让一个不能保证自己利益的人当皇帝?

既然逼捐不行,那就抄家吧,大明这么多藩王、郡王,随便抄一点就可以大把银子了。但层层拔毛下,藩王抄的钱能有十分之一入国库就不错了。毕竟对于一个政权来说,再有钱的藩王和大户,抄家得来的钱也是杯水车薪,而且影响极其严重,毕竟连自家亲戚都不放过,谁还相信你?

整顿兵防,崇祯掌权后就开始做了,比如整顿京师大营,但基本上没什么卵用。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钱又没粮,没法整顿。一旦崇祯整顿前线明军,裁撤不堪用的明军,那就相当于砸了人家的饭碗,砸人饭碗,大家直接选择开门迎清兵。

平心而论,崇祯能力的确一般,空有大志而没有能力。毕竟父亲泰昌帝当皇子的时候就小心翼翼,天启和崇祯哥俩也没有经历过正统的皇室教育,完全靠自己瞎摸索。加上崇祯刚愎自用,虽然提拔了不少官员,但又被他搞了下去以及背锅用,君臣离心离德,最终无力回天。

大明最后一口气在什么时候呢?其实在崇祯十四年(1641年)洪承畴的战败。当时洪承畴寻找时机决战,但明军一看局势不对,直接溃散,败的一败涂地。至此明朝再无生存下去的可能,明军将领们已经公然不听朝廷宣调,崇祯仅剩的权威也荡然无存,剩下的三年里,只能苟延残喘了。

对于明朝来说,仙药就是推倒重来。说实话崇祯已经尽力了,做的也算可以了,毕竟明末那个烂摊子,连朱元璋来搞不好都自己举兵推倒重来。

评论:

明末内忧外患,没办法,最可惜的是满清入关,人民更加痛苦,亡国当了满清267年的奴才。

明朝最大的问题就是宗室无限膨胀,导致内部矛盾激化。

崇祯皇帝刚愎自用,心胸狭隘,猜忌袁崇焕,错杀股肱之臣,大明江山只能在风雨飘渺中灭亡了。崇祯是历史上少有的昏聩之君。

明末名将辈出抵御大清没啥问题,最大的祸患是李自成趁火打劫毁了江山。

文笔不错!思路清晰!内容丰富。不能两头作战啊!

0 阅读: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