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5年的秋天,已经七十多岁的维吾尔族老人库尔班·吐鲁木决定启程一趟非凡之旅。穿上节日盛装,准备了上百斤的馕和珍贵的葡萄干等礼物,他骑着毛驴,从新疆出发,目标是北京,心中只有一个愿望——亲眼见一见敬仰的毛主席。这位曾经饱尝人生苦难的老人,为什么会有这样强烈的愿望?
与毛主席合照库尔班·吐鲁木出生在新疆于田县托格日尕孜乡,当库尔班只有10岁时,一个不幸的意外导致他的父母触怒了地主,不幸遭到杀害。这一变故彻底改变了库尔班的命运,他不得不接受更加残酷的现实——成为无依无靠的孤儿。新疆的社会背景与当时的西藏相似,深受封建农奴制的影响。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农奴制将人划分为几乎固定的阶级,底层的百姓一代又一代都是农奴,被出租、转让乃至售卖,地位往往不如牲畜。库尔班无奈地继续在地主依斯木家干活,后来被卖给了另一个更为严苛的地主塔拉阿洪·塔斯土姆。在这里他的生活条件并未改善,夏天他不得不在蚊虫肆虐的沼泽地中割芦苇,冬天则要在严寒的戈壁滩上挖掘红柳柴,以供地主取暖。
库尔班尽管辛勤劳作,库尔班的日子依旧艰难。他饥饿时便啃食着干硬的馕,夜晚则在戈壁滩上的土洞中避风寒。成年后村中的老人介绍他娶了一名同村的维族女子为妻。他本以为结婚能为他带来生活的转机,但现实远比梦想残酷。虽有婚姻的慰藉,但连续的干旱和食物短缺,让他依旧难以养家糊口。他的生活像是被永久的灰尘覆盖,连一线生机也难以窥见。一次债权人的突然到访,让他和妻子被迫逃至一片无人的沙漠。在那里他们依靠着采集的野果和湖水维持生命,像野兽一样在荒野中苟活。逃亡期间一场沙尘暴将他与妻儿分离,从此库尔班孤身一人在无边的荒漠中漂泊。多年的流浪生活让他的心灵备受折磨。他跪在沙地上,面向天空,一遍又一遍地向上天祈祷,希望能从这无尽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但每当旭日东升,现实的残酷依旧铭刻在他枯瘦的脸庞上。
南昌起义(油画)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库尔班所在的于田县也迎来了新的希望。街头巷尾,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庆祝解放的喜悦。而库尔班却依旧被困在自己的痛苦回忆中。在12月的偶然的清查中,他正躺在树荫下休息,突然被急促的脚步声打断。他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几位年轻的解放军战士团团围住了。这些士兵正在执行任务,巡逻附近区域以防敌人潜伏。他们中的一位警觉的战士,迅速注意到了躺在树下休息的库尔班。当库尔班被突然围困时,他感到极度恐惧,因为在他的观念中,士兵往往意味着严苛和无情。但是这些解放军战士展现了与库尔班想象中完全不同的一面。他们没有丝毫的威胁,反而非常友好地帮他起身,询问他的姓名和住处。得知库尔班实际上是附近村庄的居民后,这些士兵便伴他一同前往村里。村民们确认了库尔班的身份,这才让解放军放心地离开。回到熟悉的环境,库尔班依然不安,心里充满了逃离的念头。经过村干部的不懈劝解,他才逐渐消除了逃跑的想法。村干部耐心地解释说,新中国已经建立,毛主席带领人民翻身做主人,从此没人再敢欺负他,也不会有人向他逼债。
库尔班骑着毛驴上北京(漫画)最初库尔班对这番话半信半疑,但当政府真的为他分配了一间房子和十几亩土地后,他的疑虑开始消散。不久他失散多年的妻子和孩子也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回到了他的身边。这一系列的变化让库尔班深刻体会到生活的巨大转变,仿佛自己从一场长久的噩梦中醒来。这些年的变化让库尔班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安全和满足。他开始更加努力地工作,田地里的收成年年丰富。每当他站在自己的土地上,看着成熟的庄稼,他就会深刻地感受到新旧社会的区别。这种感激之情使得库尔班下定决心要亲自去北京,向毛主席表达他的谢意。为此库尔班精心挑选了最好的果实,保存了最丰满的杏子和甜瓜,准备在适当的时机亲手交给毛主席,以示感激。他的这个想法不仅是出于对毛主席的敬仰,更是想亲自证明自己作为一个新时代农民的成就,展示他对党和国家的忠诚。
新疆烤馕1955年对库尔班·吐鲁木而言是不同寻常的一年,因为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经历了一场大丰收。那年,田间的作物生长得异常茂盛,果树和谷物都产量颇丰,与往年不同,库尔班的行为让家人感到困惑。他不再是急于享受收成的果实,而是开始精心挑选,将最优质的杏子晒成杏干,以便更长时间的保存。同样的,当玉米穗沉重到几乎要折断玉米杆时,库尔班又挑出了最饱满的几根,小心翼翼地将它们存储起来。这些行为不是出于贮藏食物的本能,而是出自一个更深层次的动机:他渴望向毛主席表达感激之情。库尔班清楚地知道,若非毛主席领导的共产党解放了新疆,他也不可能有机会自由地种植和收获属于自己的土地。这份对解放他的土地和人民的深切感激促使他作出了一个决定:带着自己种植的果实亲自前往北京,向毛主席表达他的谢意。
骑着毛驴的库尔班因此,库尔班精挑细选了一部分最上等的果实进行保存,并且为了能以最佳的状态出现在毛主席面前,他甚至翻出了仅在重大节日中才会穿戴的盛装。带着对毛主席的深深敬意,库尔班骑上他的毛驴,踏上了前往北京的道路。尽管距离遥远,但在他看来,只要坚持下去,终将能够到达目的地。恰逢这个时候,于田县的县委书记李玉轩下乡视察,意外得知库尔班的计划,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急忙追赶出去。李书记在路上找到了库尔班,劝他考虑更实际的交通方式。
毛主席亲笔题字尽管库尔班最初坚持认为只要不停前行就能到达北京,但在书记的耐心劝说下,他最终同意回家。虽然库尔班在回程上显得有些不情愿,但他并未放弃心中的信念。之后的几个月,库尔班多次尝试再次出发,每次都被家人和乡亲们劝回。他们或许无法完全理解库尔班的执着,但对于库尔班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旅行,而是对一个新生活的感激之情的体现。他相信若非毛主席与共产党的解放,他可能早已命丧黄沙。在1957年,库尔班·吐鲁木的故事被于田县的领导们上报给了上级,讲述了他对党的深厚感情以及他渴望亲眼见到毛主席的强烈愿望。次年75岁库尔班·吐鲁木获得了一生中的一次宝贵机会——作为表彰的劳动模范,他被选中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农业技术展览。这消息让库尔班激动得连续几夜都难以入眠。
库尔班和毛主席的巨型塑像那年六月,他与其他杰出的农业工作者一道,乘坐飞机前往了北京,这对于一生大部分时间在田间劳作的他来说,无疑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经历。6月28日,这一天,对库尔班来说意义非凡——他在中南海亲眼见到了久仰的毛主席。多年的期待化为瞬间的泪水,当库尔班看到毛主席时,他感动得泪流满面。毛主席在接见中走向他,亲切地握住他的手,感激地说:“您这么高龄,还历经千辛万苦来北京见我,真是辛苦您了!”库尔班激动得几乎哽咽,无法发声,只是紧紧握着毛主席的手,不愿放开。原本想要向毛主席表达深深的感激和敬仰,库尔班却在那一刻变得无言以对。尽管内心充满了话语,但在毛主席面前,他只能用眼泪表达自己的情感。随后,毛主席询问他是否有什么需要或愿望,库尔班脱口而出想要一条绒布,话一出口,他便后悔不已,感觉这请求似乎过于简单。
毛主席和新疆人民在一起然而第二天,毛主席派人送来了十米长的绒布,并传达了对新疆少数民族兄弟的亲切慰问。库尔班的愿望得以实现,这不仅让他备感荣耀,还坚定了他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归乡后库尔班成了村里的名人。村民们纷纷来访,渴望从他那里了解毛主席的近况。库尔班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更是将这次经历转化为动力,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1959年,他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库尔班曾深情表达:“加入党组织后,我的感情有了质的飞跃。我之前的爱是出于感恩,而现在,我是毛主席的战友,与他并肩战斗。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已经成为我余生的奋斗目标。”
库尔班·吐鲁木大叔与毛主席握手的照片1964年库尔班在写给毛主席的信中重申了他的承诺:“我将会教育我的子孙后代,永远跟随党和您的领导。”这种坚定的立场和深刻的影响力延续至今,显现在他的曾孙女茹克亚木·麦提赛地的身上,她也继承了库尔班的爱国情怀和教育理念,成为他精神传承的活生生的证明。1975年5月,库尔班逝世,享年92岁。即便离开了这个世界,库尔班的精神仍然激励着后人。1995年,他的家乡于田县立起了一座毛主席与库尔班握手的雕像,作为对这位伟大人民英雄的纪念。这座雕像不仅纪念了库尔班的一生,也成为了激励村民继续前行的象征。
这种精神的传承显现在库尔班大叔的重外孙女,如克亚木身上,她继承了家族的军事传统,并于2012年荣耀成为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上的第二批女兵之一。如克亚木的入伍是对家族荣耀的延续,更是对祖国的深情致敬,她将家族对抗苦难、保卫国家的传统发扬光大。如克亚木的军旅生涯开始于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家族历史的尊重。在“辽宁舰”上,她以出色的表现和坚定的决心赢得了同僚的尊敬和上级的认可。她的故事在军中和家乡广为流传,成为激励年轻一代维吾尔族青年投身国家建设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