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男孩失踪案的最终审判不过一个月,备受关注的河南周口男婴丢失事件也迎来了反转。整个风波中,社会情绪是热烈的,警方工作是尽职的,唯独事件本身是令人气愤的,甚至连原因都是“熟悉的配方”。家庭琐事,自导自演,策划一场牵动社会资源的闹剧,图啥呢?法网恢恢,真相自明,教训在前何必试探社会底线,想啥呢?
两起案件的警示意义不言自明。当社会的信用一再被一己私利透支,人与人之间就很难有义无反顾。从“老人变坏了”的社会争议到各种不负责的谣言,社会信任从来都是破坏容易修复难。尽管我们一再呼吁,别让害群之马毁了人与人的基本信任,但朴素的正义感不能接受蒙在鼓里的戏弄。这样的人如果不得到应有的惩戒,那么有多少人还愿意相信一个个声嘶力竭的求助。
两起案件的关键都在于肆意践踏公与私的边界。乐清男孩失踪案的始作俑者,孩子母亲陈某,因为家庭琐事策划孩子丢失的故事,引起警方介入,甚至在调动大量警力资源和社会力量之后,也不知回头是岸,直至警方查明真相。略微不同的是,周口男婴丢失事件中,参与事件策划的相关人士迫于压力,选择主动交代实情,但丝毫不影响玩弄公众情感的恶劣性质。
公与私的边界,从来都是真实存在的。即便人们坚信,因为互联网的出现,模糊了众多生活中的固有边界,但不能因此就认为,在某一领域就存在“法外之地”。对两起案件各自的“主角”,即便初衷只是为了挽回个人的利益,但过程与结果的“失控”,从任何角度来说都是一种违法行为,不足以博得任何社会的同情,这便是法律精神对我们的警示意义。所以在现实中,要杜绝这种胡乱牵扯个人私利与社会公共资源的事件,关键就要让边界变得清晰,让人不敢轻易越界。既需要道德谴责的压力,也需要足够分量的法律制裁,更需要让滥用社会资源的个人付出难以承受的成本。如此才能在预防的同时,呵护好社会的善意。
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事件的后续会如何发展,相关嫌疑人又会受到法律怎样的制裁,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唯一清楚地知悉,并能长久地呵护其本意的,莫过于选择相信。即便是在网络空前发达的今天,从相信到帮助这个过程都显得格外廉价,但始终如一相信善良,这是我们身而为人的可贵品质。
评论员 钱振霄
lqh
这孩子倒是好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