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连续7年蝉联“生育第一大省”的广东,2024年出生人口达113万,占全国比重11.8%,省外净流入人口持续增长,实时在粤人口达1.5亿人。然而,这个看似“人丁兴旺”的省份,却在2025年春招季高调加入“抢人大战”,祭出超5万个岗位、百万年薪等“杀手锏”,背后折射出产业转型升级与人口结构转型的双重压力。
一、生育大省的“人口红利”与隐忧生育率“一枝独秀”的文化与经济密码广东的生育优势源于其独特的人口结构:一方面,潮汕地区保留传统宗族文化,“多子多福”观念根深蒂固,汕头等地出生率长期领跑全国;另一方面,珠三角地区依托强劲的经济吸引力,持续吸纳年轻外来人口,形成庞大的生育基数。2023年,广东出生人口增量达123万,远超其他省份,相当于东北三省总和的三倍。
人口红利背后的结构性矛盾尽管广东人口总量庞大,但劳动力市场却面临“技能错配”:基础制造业岗位常年缺工(如电子材料、机械制造技术人员),而高学历人才在部分领域竞争激烈,导致“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此外,随着工业机器人产量占全国40%以上,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渗透,传统劳动力正被“高技能人才需求”取代,进一步加剧了人才缺口。
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2024年工业机器人产量24万台,同比增长31.2%,但机器人设计、编程等高技能岗位人才严重不足。与此同时,杭州因DeepSeek等AI企业崛起,带动“六小龙”出圈,而广东虽拥有“机器人七剑客”,却错失本土顶尖AI人才(如“AI三杰”均未在粤创业),引发产业焦虑。
政策驱动的“百万英才计划”2025年初,广东启动“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目标吸纳100万高校毕业生,重点布局半导体、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招聘会上,近1万个岗位面向博士、博士后,七成岗位集中于新兴产业,部分企业为博士生提供百万年薪。
机制创新破除引才壁垒广东推出多项突破性政策:
职称评审松绑:高层次人才首次参评不受资历限制;
特设岗位灵活聘用:事业单位可设不受编制限制的岗位;
“天才新星”项目:青年科技人才可获80万-100万年薪及三年自由科研期。
从“人随产业走”到“产业随人才走”传统制造业依赖人口红利,但现代产业竞争核心已转向“人才红利”。广东的机器人、AI等新兴产业需顶尖人才驱动技术突破,否则可能错失全球产业链重构机遇。
应对人口结构转型的长远布局尽管广东生育率高,但老龄化趋势不可逆。通过吸引年轻高技能人才,可优化人口年龄与技能结构,为养老金体系、消费市场注入活力。
城市竞争的新范式杭州、成都等城市通过优化创业环境、聚焦细分领域(如杭州AI、成都数字文创)成功吸引人才。广东需借鉴经验,将“抢人”转化为“留人”,打造“尊重创新、包容失败”的生态。
广东的“抢人”策略揭示了一个趋势: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浪潮下,人才已成为最稀缺的战略资源。无论是生育政策还是人才引进,最终目标都是构建“人口质量红利”。正如中科院专家所言:“投资于人”是布局未来的关键,唯有将人才创造力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动。
结语广东的“生育优势”与“抢人焦虑”看似矛盾,实则统一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这场人才争夺战不仅关乎一个省份的产业命运,更折射出中国从“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型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