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与常香玉、崔兰田齐名的五大名旦之一。
7岁登台,80岁宝刀未老,100岁仍不忘事业,
是一个世纪里,舞台表演时间最长的表演艺术家。
如今她儿孙绕膝,尽享天伦。
然而幸福背后也有人们看不到的辛酸。
她幼时曾三度被卖给戏院,
颠沛流离的生活,并未让她放下对戏曲的执著。
在机缘之下拜师梅兰芳。
仿佛不落的艳阳,用毅力成就一代“帅旦”。
她就是一代豫剧大师马金凤。
01
1922年,马金凤出生于山东曹县,一户贫苦人家。
她本名不叫马金凤,而叫崔金妮。
她的名字,凝聚着被三次倒卖的曲折。
故事还要从她的童年开始说起。
父亲为了生计唱河北梆子。
马金凤6岁起跟父亲一起学戏。
7岁时,便能登台自如发挥。
《三义记》、《刘二姐赶会》演得有模有样,被喜爱她的观众,亲切地称为“七岁红”。
年代背景使然,父亲从艺并未改写穷困潦倒的人生。
有一年,奶奶病倒,马金凤的母亲头插草标卖身为奴,换20块钱给婆婆治病。
即便如此,他们仍然请不起大夫。
无计可施的父亲跑到开封,挥泪将年仅3岁的女儿卖掉。
这一卖,只得了35块。
后来,姑姑给马金凤捎信,说父亲也病了。
只有七八岁的马金凤,成为了一家人的希望,再次被卖给戏院,换得80块钱。
可远水解不了近渴,等钱寄到家里,奶奶去世了。
戏院老板看马金凤既没长相,又没有一副好嗓子,便再次以130元将其卖出。
母亲知道女儿被卖了几次自责不已,找到戏院想把女儿赎回来。
可对方一开口就要300块。
心头犹如针砭的母亲,用了最没有尊严的方法,在大街上跪着求情。
这一跪,整整三个日夜。
得亏遇到一位姓马的好心人,筹了一百块钱,又帮着求情,这才赎回了马金凤。
她本姓崔,随着倒卖,一连改了几次姓。
为了报答救她的马先生,便改姓马。
这之后,她一辈子都没有再换过名字。
02
人有旦夕祸福,马金凤32岁的父亲,生生饿死在戏班里。
母亲带着女儿,到父亲的戏班学戏,不管下雨或是下雪,都要“喊嗓子”。
她每天要早起晚睡。
喊嗓子时,最好要保持空气中的湿度。
老师交待,喊嗓子要不见太阳。
为此,母亲三年没有脱过衣服,每天在草窝里搂着女儿。
女儿在自己的腋下熟睡,她则时不时盯着外面的天色,生怕睡过了头。
兰考风沙天较多,母亲便找来大罐子,里面盛上水。
天还不亮,便抬出水罐,到城墙边的荒地里,父亲的坟前。
马金凤跪在水罐旁,额头抵着硬实的罐沿,借着水汽喊嗓子。
趴得久了,马金凤额头被压出一道辙痕。
这道辙痕,跟了她一辈子。
有时候学得不到位,还会挨打。
戏班子老师打学生,不是一般的体罚那么简单。
老师抬手,总会摸到棍棒,然后把学生丢到院里。
棍棒相加之下,马金凤被揍得满身是伤。
可每每回忆起那段刻骨的时光,马金凤对老师毫无怨言。
她明白,老师打得越狠,对她的期望便越大。
被打成才的马金凤,终于喊出了“金嗓子”。
在15岁那年,已经小有名气。
可每次登台,都会遇到一个难题。
她演的旦角,梳妆打扮时需要一面镜子。
那个年代,大多数人除了吃喝并无盈余。
虽然买一面镜子只要一块多,但对于母亲而言极为奢侈。
为让女儿正常演出,母亲到医院里给病人洗了三天衣服,才买回一面镜子。
这面镜子陪伴马金凤几十年,每当看到它便想到母亲。
有了母亲的支持,马金凤越唱越有感觉,越唱越有名气。
1937年,马金凤认识了常香玉。
03
那时候,常香玉也有了一定的名气。
正值开封沦陷,她们结伴逃出城来。
到了秋天,两个逃难的女孩,在同一个戏班演出,并建立起了长达60多年的珍贵友谊。
每当有好吃的,姐妹俩从不吝惜,分与对方。
就连晚上,也睡在同一个被窝里。
半夜醒来,会为彼此掖被角,盖被子。
有时候,因为演得不好,常香玉会遭父亲责打。
到了晚上,马金凤就在被窝里,给她验伤、上药。
常香玉委屈地泣不成声,马金凤也跟着落泪珠。
有时候,两人也会一起被大人叫出来表演。
他们俩同时走上舞台,站在中间向观众们行礼。
然后相视微笑,互称“姐姐”。
这种以“姐”相称的礼节,一直持续了40多个年头。
到80年代,马金凤才知道常香玉大自己几个月。
最令两人苦恼的,莫过于谁该在戏里演主角。
马金凤谦虚,甘愿在《桃花庵》中给常香玉做配角,将常香玉比作大拇指,将自己比作小拇指。
马金凤的“识大体”,深得常香玉父亲的赞赏。
而马金凤对常爸爸也很尊敬,除了经常替他打饭,还主动给他洗衣服。
常爸爸非常高兴,经常对女儿夸马金凤:“妙玲,你瞧金凤多懂事,你得多跟人家学习。”
解放以后,马金凤还经常跟常香玉同台表演。
每每相遇,常香玉总会主动邀请跟马金凤,住在同一个房间里。
两人相呼应,一个唱《花木兰》,一个唱《穆桂英挂帅》,深受观众喜爱。
随着岁月的更迭,两个人建立起了深厚的姐妹情。
也正是因为穆桂英这个角色,她遇到了京剧大师梅兰芳。
04
有一年,年轻的马金凤接到任务,带着剧团到部队里慰问演出。
她饰演的穆桂英别具一格,并戛戛独造“帅旦”行当,由此在业内名声大噪。
巧合的是,梅兰芳无意中看到她的戏报,便安排助理买了票,悄悄“潜入”剧场看戏。
梅兰芳一连看了三天戏,看完后意犹未尽,到后台见马金凤。
见面后,梅兰芳十分高兴:“我演了一辈子小穆桂英,没想到还有老穆桂英挂帅。”
后来,梅兰芳到南京演出,托人给马金凤带信,去看自己的演出。
梅兰芳叮嘱马金凤,需要提前一个小时,到后台看他化妆。
原来,马金凤的穆桂英,装扮起来并不讲究。
在南京见面之后,梅兰芳从头至尾教了一遍,马金凤豁然开朗起来:
“有他老人家指导,我才知道穆桂英是啥官衔,应该戴啥头瑙,穿啥样的官服。”
梅兰芳看她的水袖没有功夫,又主动买票让她去看程砚秋的演出,还帮她修改剧本。
得到了大师的青睐,马金凤又迈上新台阶。
几年后,梅兰芳到河南演出,特意邀请马金凤去看戏。
再次见面,梅艳芳喜形于色,将自己的凤冠赠出,并收马金凤为徒。
马金凤将凤冠视若珍宝,每次演出必带在身边。
后来,她的戏服在动荡年代被烧,凤冠却被她硬生生保留下来。
马金凤深知,那是师父留给自己的念想,因此即使有一点破损,她也会精心将其修好。
1958年,《穆桂英挂帅》登上国家级舞台,作为主角的马金凤,马不停蹄在全国巡演。
一年365天,她少演一天都不行。
因为工作太忙,马金凤对子女有愧。
05
在马金凤子女的印象中,他们跟母亲聚少离多:
“母亲为了事业,可以放弃一切。”
马金凤在洛阳工作,子女们则在郑州。
几个孩子,是跟着姥姥一起长大的。
童年记忆中,每年母亲回家的次数,林林总总不过两三次。
她每次回家都是晚上,大多数是在演出过后,夜里十一二点回家。
儿子平时最盼望的事,就是听到母亲回家的敲门声。
不论有多晚,只要听见妈妈的声音,几个儿女都会立刻起床。
母亲的声音由远及近,走进屋以后,给孩子们发糖和饼干。
那是他们一生中,最高兴和难忘的事。
她几乎每次在半夜回家,通常在家里待一天,便又出发了。
除了“进门”和“出门”,连在一起吃饭的印象,都没给孩子们留下。
她的孩子们,都比较懂事,常常把对母亲的思念,化作学习上的动力。
每当听到儿女的诉说,马金凤总会忍不住流泪,说自己是一个“不称职的妈妈”。
她最不敢做的一件事,就是上大街。
只要看见哪一家,小两口牵着他们的孩子上街,就想到自己的儿女:
“谁家的儿女不连心?我也爱我的孩子们。”
2007年,马金凤大病一场,在北京做手术。
抢救过来后,她神志模糊不清,连自己的儿子都认识了。
她连续几天内胡话连篇,却唯独忘不了戏里的唱词。
一首《穆桂英挂帅》,她能一字不落唱出来。
对于儿女的亏欠,马金凤表示:
“没有尽到的责任,我只能在以后慢慢弥补。”
还好,这一切都来得及。
如今马金凤100岁,退休以后和子女们生活在一起。
虽然不用像过去一般频繁外出演出,可生活日常不需要儿女伺候。
偶尔,她也会现身荧屏,分享自己的长寿秘诀。
她不忘唱戏,每天做简单的家务,享受天伦之乐。
闲暇时,还会学上网打游戏,以锻炼自己的思维。
2021年河南水患,她献爱心捐出10万助力救灾,受到网友好评。
这就是马金凤,一个不忘事业,心系观众的老艺术家。
结语:
马金凤对待生活乐观向上,一生为演戏坚守,结果换来人人艳羡的长寿。
原来生活就是这样简单,为他人付出,获益者不但是别人,也是自己。
对于马金凤而言,豫剧成就了她,她也成就了马派艺术。
所谓的“大付出者有大得”,便是如此。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老寿星!!!
不要一说马金凤就提到梅兰芳,梅兰芳豫剧届正儿八经有拜师仪式的弟子是阎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