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不等于称职,把热爱转化为持续的行动,才是称职的开始

南城以北是无尽的海 2023-12-06 11:27:20
罗翔老师说:“热爱,不等于称职。把热爱转化为持续的行动,才是称职的开始。一切有意义的知识,最终都是为了行动,这个世界最远的距离就是知道和做到。”

“如果当时我开始做就好了。”我相信,这是世界上每个人都曾发出过的感慨。生活中,我们进发过无数个精彩纷呈的想法,但真正去做的人却寥寥无几。然而,只有将想法转化成行动,才能握牢成功的密钥,才能开拓无限美好的未来。

想法是前提,行动才是最终目的。

我们在开始行动前,往往需要深思熟虑,详尽规划,做到三思而后行。但是,如今大多数人却本末倒置,只注重“三思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行动”,如此,想法便仅能止步于脑海,悬浮于表面,无法转化为现实。从我们儿童时期,科学家梦、航天梦、明星梦等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便在我们心底生根发芽;迈入成年,开创副业、学习一技之长成为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语。

但转眼间,这些想法又被淹没于“明天再说吧” “现在开始已经老了”的说辞中,反观71岁问影视行业转型的国民奶奶吴彦妹,研精罩思,84岁终成一代影后;60岁才在灶台前开启写作生涯的杨本芬,笔耕不辍,终写出影响万千大众的女性主义著作......

这些难道不是“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数”的最好诠释吗?

、行动永远是最好的答案。真正的努力,不需要展示给任何人看,这段你付出的过程,它只属于你。不要去研究别人怎么想,是什么人,会怎么样,有什么结果,怎么拿捏,怎么控制,做好手头自己的事,只有当你无所求的时候,才会满载而归。

结果才是你向外界的宣判,你的伪勤奋感动的只有自己,美好的结局向来是勤奋和坚持的结合体,偷偷努力的感觉真的很好,不声张也不埋怨,一步步去成为更好的自己。

先行动起来,能解决80%的焦虑。凡事只有先去做了,才会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印证自己的想法,进入到一个尝试、反馈、修正、推进的正向循环,从而不再被未知的恐惧支配。

一段很有力量的话:把心动变成行动,活得通透的人,总能把思维从“想要做”转变为“立马做”。

考虑一万次,都不如去行动一次。当你站在原地不动时,你永远也走不到想去的远方。许多事不是想着想着就想成了,而是干着干着就干成了。

看到一篇干货文章,你要做的不是只收藏,而是立马做起来;发现一个好的机会,你要做的不是只是观望,而是立马调研实践;看到一门不错的课程,你要做的不是有时间了再学,而是立马挤时间学。 十个再好的想法,都不如你去落实一个想法。任何一件你“想到”的事,都要靠“做到”去实现。

“等我有钱了,再去环游世界”“年纪一把了,强出头的事交给年轻人去干”是不是经常听到这样的话?细想一下,全都是缺乏行动力,不敢实践的借口。

先行动再完美。《认知觉醒》的读者曾问周岭:“道理都懂,就是不做,怎么应对?”他当时回答:“真想破解,方法也有,就一条:直接去做!”

懂得百点不如改变一点。很多人总是希望先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再行动。想看到结果再行动的人往往无法看到结果。如果不行动,我们可能永远也找不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依靠低维度的认知和经历,我们很难看清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当我们绞尽脑汁去想却仍然想不清楚的时候,就要依据前人的假设先行动起来。这样,我们才能更接近目标的本质,才能想得更清楚。思考很重要,但光想不做,贻害无穷。

当自己从来没有主动做成过一件事情的时候,总会以为做成一件事很容易,于是生出很多不切实际的欲望和想法,而欲望越多,就越做不成事,现实结果才是最好的“评判师”。

打破它们的方法就是先不计得失地行动起来。你如果不认同,那可以先审视一下自己的行动量,是否突破了改变的阈值。付出的努力必须达到某种程度才能影响一个体系,而努力程度低于这个阈值时,你的行动就会收效甚微。

比如广告行业就存在阈值效应:广告投放不足时不会产生多少效果,要让受众对广告做出回应,就必须让广告投放量超过阈值。

很多人是因为害怕失败所以不敢行动,但其实,只要我们没有停止努力和尝试,就永远不会真正的失败。

在这里提醒每一位和我一起体悟生活的朋友:

想做什么事情,立马去做,不要再在原地等待了,等来的永远只有焦虑,只有立刻行动,才有机会获得想要的结果。

0 阅读:0

南城以北是无尽的海

简介: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