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暮春 其一 北宋 · 王安石
北山吹雨送残春,南涧朝来绿映人。
昨日杏花浑不见,故应随水到江滨。
诗的首句“北风吹雨送残春”,以北风、细雨为暮春之景着色,将春天的离去与风雨的来临紧密结合,展现了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无奈。北风吹雨,似乎是在催促春天的离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次句“南涧朝来绿映人”,转写南涧之景,以绿色为主色调,呈现出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朝来的新绿,映照着行人的身影,仿佛是在告诉人们,尽管春天即将离去,但生命的色彩依然鲜艳。
三句“昨日杏花浑不见”,突然转折,以杏花的凋谢为引子,进一步渲染暮春的氛围。昨日的杏花已经全然不见,让人不禁感叹春天的短暂和无常。
末句“故应随水到江滨”,则是诗人的想象和猜测,他认为那些凋谢的杏花,应该是随着流水飘到了江滨。这样的结尾,既富有诗意,又充满了对春天消逝的惋惜和怀念。
整首诗结构紧凑,语言简练,通过风雨、绿色、杏花等元素的巧妙运用,成功地描绘出了暮春时节的景色,并传达出诗人对春天消逝的深深感慨。王安石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感受力,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暮春世界,让人回味无穷。
七绝.暮春 其二 北宋 · 王安石
无限残红著地飞,溪头烟树翠相围。
杨花独得东风意,相逐晴空去不归。
首句“无限残红著地飞”,诗人以“无限残红”形容落花之多,以“著地飞”表现落花随风飘落的景象。这句诗将暮春时节的落英缤纷表现得淋漓尽致,富有画面感,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
次句“溪头烟树翠相围”,诗人转而描写溪边的景色,烟雾缭绕的树木呈现出一种朦胧而深邃的美。这里的“翠相围”既描绘了树木的翠绿,又暗示了树木的茂盛和生命力,为全诗增添了一抹生机。
三句“杨花独得东风意”,诗人以拟人手法,赋予杨花以情感和意识。杨花似乎独得东风的青睐,得到了自由飞翔的机会。这句诗既表现了杨花的轻盈和飘逸,又隐含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羡慕。
末句“相逐晴空去不归”,诗人进一步描绘杨花在晴空中自由飞翔的景象,它们相互追逐,仿佛永远不知疲倦。这里的“去不归”既表现了杨花的无拘无束,又寄托了诗人对逝去春天的无限留恋和感慨。
整首诗通过细腻入微的描绘和富有情感的表达,将暮春时节的景象和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展现了一种既美丽又哀愁的暮春风情。王安石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诗意和哲思的暮春世界。
七绝.暮春 其三 北宋 · 王安石
芙蕖的历抽新叶,苜蓿阑干放晚花。
白下门东春已老,莫嗔杨柳可藏鸦。
《七绝·暮春》其三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在暮春时节写下的又一首佳作。这首诗以芙蕖、苜蓿、杨柳等暮春特有的景物为媒介,细腻地描绘了暮春时节的景象,并借此表达了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首句“芙蕖的历抽新叶”,诗人以“芙蕖”这一夏日花卉入手,描绘其新叶初抽的景象。这里的“的历”一词,既形容了新叶的鲜亮,又表现了其生机勃勃的态势。芙蕖的新叶在暮春时节抽出,预示着夏日的临近,也暗示着春天的渐行渐远。
次句“苜蓿阑干放晚花”,诗人转而描写苜蓿在暮春时节开放的花朵。苜蓿的花朵虽然不如春花绚烂,但其在阑干之处静静绽放,却也别有一番韵味。这里的“放晚花”既表现了苜蓿花的绽放,也暗示了时节的晚暮。
三句“白下门东春已老”,诗人以“春已老”三字直接点明暮春的主题,白下门东这一地点则增添了诗歌的地域色彩。春天的消逝,不仅带来了景物的变化,也引发了诗人对时光流转的深深感慨。
末句“莫嗔杨柳可藏鸦”,诗人以杨柳藏鸦的景象作为结尾,既表现了杨柳的茂盛,也借此劝慰读者不要因春天的消逝而嗔怪。杨柳的茂盛可以藏鸦,正如人生的盛衰有常,无需过于执着于春天的离去。
七绝.晚春 北宋 · 王安石
春残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
斜倚屏风搔首坐,满簪华发一床书。
《七绝·晚春》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描绘晚春景象并抒发个人情感的诗作。在这首诗中,王安石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将晚春时节的景象与个人的内心世界融为一体,展现了一种既静谧又深沉的美。
首句“春残叶密花枝少”,诗人直接点明了晚春的时节特点。随着春天的逐渐消失,花朵逐渐凋谢,枝叶却愈发茂密。这里的“春残”与“花枝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了晚春时节的独特氛围。
次句“睡起茶多酒盏疏”,诗人转而描写个人的生活状态。在晚春这个时节,诗人似乎更多地选择品茶而非饮酒,这既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淡泊,也暗示了诗人对时光流转的深深感慨。
三句“斜倚屏风搔首坐”,诗人进一步描绘了自己的姿态和动作。他斜倚着屏风,搔首而坐,似乎在思考人生,又似乎在享受这份宁静与孤独。这里的“搔首”一词,既表现了诗人的思索与困惑,又增添了一种生动的画面感。
末句“满簪华发一床书”,诗人以满头的白发和一床的书籍作为结尾,既表现了诗人的年老与学识,也寄托了诗人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生的理解。满头的华发是岁月的痕迹,而一床的书籍则是智慧的积累,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了诗人晚年的独特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