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苹果不叫“苹果”,古人取了个唯美的名字,日本沿用至今

山柏历史文化 2024-11-17 22:02:41

引言:

世人皆知超市里那红彤彤的苹果,却不知在我国古代,它曾有着一个极其优雅的名字。这个名字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更蕴含着诗意的想象。有趣的是,当这种水果传到日本后,他们非但没有改变这个古老的称谓,反而将其完整保留至今。这个具有东方神韵的古老名字,究竟有着怎样动人的故事?为何能让日本人如此珍视?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文化渊源呢?

一、林檎的前世今生

世人皆知苹果乃水果之王,却不知在汉朝时期,这种果实还有着一个雅致的名字——"林檎"。汉代著名农学家崔寔在《四民月令》中就详细记载了这种果实的特征:"林檎生于山谷,其树高三四丈,果实圆润如珠玉,熟时赤如丹砂。"

说起林檎的由来,还要追溯到西汉时期。当时的张骞出使西域,不仅带回了葡萄、胡麻等农作物,还在天山一带发现了野生的林檎。这种野果虽不及现代苹果香甜,却因其独特的果香吸引了众多飞鸟。

汉武帝对这种新奇的果实颇感兴趣,下令在上林苑中种植。宫廷园师们发现,这种果实成熟时会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引得山林中的禽鸟纷纷前来啄食。正是这一特征,让古人给它取了个雅致的名字——"林檎"。

到了东汉时期,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到:"林檎消食去暑,可解药毒。"这一记载让林檎不仅成为果品,更成为了一味药材。太医署的医官们常常将其制成干片,用于治疗消化不良等症状。

魏晋南北朝时期,林檎的栽培技术有了显著进步。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详细记载了林檎的栽培方法:"春分后移植,深埋根系,培土固根。"这些古老的种植技术,至今仍被果农们所采用。

隋唐时期,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林檎的品种也逐渐丰富起来。在长安城的东市,常常可以看到来自各地的林檎:陇上的青林檎、太原的红林檎、齐地的金林檎。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道:"闲庭落花春寂寂,偷眼看他林檎熟。"描绘了林檎在庭院中孕育成熟的景象。

五代时期的军事家王延德,竟然还用林檎救过一次危机。据《旧五代史》记载,他在守城时粮草告急,便命人将城内所有的林檎采摘下来,趁夜投向敌营。敌军见到满地新鲜的林檎,误以为城中粮草充足,竟然主动退兵了。

到了宋代,林檎的栽培更是达到了鼎盛。当时的皇家园林中专门辟有"林檎园",御厨们还创制出了各种林檎点心,如林檎酥、林檎糕等,深受宫廷贵族的喜爱。

宋徽宗赵佶酷爱书画,曾亲自创作过一幅《林檎图》,画中的林檎金红饱满,枝叶繁茂,被誉为"写果之绝笔"。这幅画虽已失传,但通过史料记载,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当时林檎在文人雅士心中的地位。

二、东西方的果实交流

林檎从天山到欧亚大陆的传播之路,堪称古代东西方农业交流的典范。据唐代史料记载,贞观年间,吐鲁番使节曾多次携带天山林檎入贡,这些果实经由丝绸之路传至中原,随后又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向更远方。

波斯商人在这一传播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根据《新唐书》记载,波斯商人不仅将中国的林檎带往西域,还把西域改良的品种重新引入中国。在波斯古籍《万物志》中,详细记载了当地果农如何利用嫁接技术改良林檎品质的方法。

公元8世纪,阿拉伯帝国的商人将改良后的林檎带到了地中海沿岸。在西西里岛出土的阿拉伯商人记账簿中,记载着多笔林檎果苗的交易记录。这些果苗经由商队运往欧洲各地,为后来欧洲苹果品种的培育奠定了基础。

到了十字军东征时期,欧洲骑士们在返回时带回了大量东方果树品种。法国史料记载,香槟伯爵蒂博四世从东征归来后,在其封地上建立了专门的果园,种植从叙利亚带回的林檎品种。这些果树经过当地果农精心培育,逐渐适应了欧洲的气候。

13世纪的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在游记中提到,中国的林檎果实较小,但香气浓郁。而经过欧洲改良的品种,果实更大,储存时间更长。这种改良后的品种在14世纪经由海上商路重新传入中国,在福建沿海地区首先扎根。

明朝万历年间,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携带欧洲改良的林檎种子入华。这些种子被种植在南京教会的果园中,引起了当地士大夫的极大兴趣。据《江南园艺录》记载,这种新品种的林檎果实硕大,有"玉盘珠果"之美称。

清朝康熙年间,皇家园林中专门辟有"西洋果园",种植各类舶来果品。其中就包括从荷兰引进的优质林檎品种。御医们发现,这种改良后的林檎不仅口感更好,药用价值也更高。

乾隆时期,皇家园林的果农们开始尝试将中国传统林檎与欧洲品种杂交。这项工作持续了数十年,培育出了多个适合中国气候的新品种。这些品种随后通过海上贸易传到了日本,在日本得到进一步改良。

道光年间,英国商人将更多欧洲培育的新品种引入中国沿海通商口岸。这些品种与此前传入的品种相比,个头更大,口感更甜。上海的《申报》曾专门刊登过这种"洋林檎"的广告,称其"味美价廉,适于馈赠"。

通过这条东西方果实交流之路,林檎在不同文明间往返传播,不断改良,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众多苹果品种。这种传播不仅丰富了各国人民的餐桌,更在农业技术的交流中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对话。

三、日本对林檎文化的传承

林檎传入日本的确切时间已无从考证,但从奈良时代的《正仓院文书》中可见其踪影。据记载,当时遣唐使带回的不仅有林檎果实,还有详细的栽培技术文献。这些文献被天皇下令翻译成日文,并在宫廷果园中试种。

平安时代,日本贵族阶层对林檎情有独钟。《源氏物语》中就有关于林檎的优美描写,作者紫式部将林檎比作"秋日天边的晚霞"。在当时的宫廷宴会上,林檎常被制成各种精致点心,是不可或缺的贡品。

镰仓时代,随着禅宗的兴盛,林檎在日本寺院中得到广泛种植。僧人们发现,林檎树不仅能结出果实,其春季的花朵还能为寺院增添景色。京都岚山的天龙寺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种植的林檎古树。

室町幕府时期,日本果农开始系统改良林檎品种。幕府派遣专门的使者到中国学习果树栽培技术,这些技术被编纂成《果树养护录》,在全国推广。当时的改良重点是提高果实的耐储存性,以适应日本多雨的气候特点。

江户时代初期,德川家康颁布法令,要求各藩培育果树。陆奥国(今青森县)的果农们发现当地气候特别适合种植林檎,于是大规模开垦果园。他们创造性地采用梯田式种植方法,这一技术一直沿用至今。

德川吉宗执政期间,幕府从荷兰商人处引进了欧洲林檎品种。这些新品种与日本本土品种杂交,培育出了更适合日本气候的新品种。江户城的果品店开始出现各种林檎品种,如青森林檎、信州林檎等,每个品种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派遣农业考察团赴欧美考察果树栽培技术。1875年,政府在札幌建立了专门的果树试验场,聘请美国果树专家指导林檎栽培。这一时期培育出的林檎品种,既保留了传统品种的香气,又具备了现代品种的储存性能。

大正时期,日本林檎产业进入黄金时代。青森县的果农们开发出了独特的防寒技术,使林檎树能在严寒中安全越冬。他们还创造了"套袋栽培法",即用特制的纸袋包裹果实,这一技术不仅提高了果实品质,还增加了果实的商品价值。

昭和初期,日本开始向海外出口林檎。为保证运输品质,果农们发明了特殊的包装技术,每个林檎都用和纸单独包裹,再装入木箱。这种精致的包装方式,体现了日本人对林檎的珍视。

日本人不仅在农业技术上传承林檎文化,在语言使用上也保持着独特的传统。当现代汉语已普遍使用"苹果"一词时,日语仍保留着古老的"林檎"读音。这个词在日语中写作"りんご"(ringo),音译自中国古代的"林檎",成为了日本语言中不可替代的词汇。

四、林檎与东亚文学艺术

林檎在东亚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可谓独树一帜。早在汉代,文人们就开始在诗文中吟咏这种果实。东汉扬雄在《长杨赋》中写道:"林檎夭夭,其华可爱。"不仅描绘了林檎树开花时的景象,更为后世文人开创了以林檎入诗的先河。

魏晋时期,林檎成为文人笔下表达雅致生活的重要意象。曹植在《种林檎》诗中详细记录了种植林檎的过程:"春日种林檎,秋日望其实。"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文人对园艺的热爱,更反映了当时文人追求闲适生活的理想。

唐代诗人李白也曾以林檎入诗。在《赠汪伦》中,他写道:"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林檎误寄天涯客,染得衣裳归不得。"这里的林檎成为了思乡之情的载体,展现了poets对故土的眷恋。

宋代画家们开始将林檎作为专门的绘画题材。徽宗赵佶不仅亲自创作《林檎图》,还在宫廷画院设立专门的果品写生课程。画家们需要仔细观察林檎的形态变化,从花期到结果,每个阶段都要临摹写生。

元代文人郑所南在《题林檎图》中写道:"秋果盈枝重复重,丹砂浣出玉玲珑。"这幅画虽已失传,但诗中生动描绘了林檎累累垂枝的景象,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艺术史料。

明代画家沈周在《林檎小品》中别出心裁,只画一枝带果的林檎,却将枝叶果实刻画得极为细致。这种简约而精准的画法,开创了明代写实画派的新风格。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创作《林檎图卷》,以狂草书法题诗其上:"林檎秋熟满枝红,顷刻飞来百啭同。"画面中的林檎与书法相得益彰,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中书画合一的美学追求。

在日本文学中,林檎也占据重要地位。平安时代的和歌中常见林檎意象,如《古今和歌集》中就收录了多首咏林檎的和歌。这些诗歌不仅描绘林檎的外形,更赋予其深远的文化内涵。

江户时代的俳句大师松尾芭蕉也写过关于林檎的俳句:"林檎落つや 月の砌の 苔の上"(林檎坠落,月光石阶,青苔之上)。这首俳句将林檎与月光、苔藓等意象组合,创造出独特的意境美。

近代日本画家小林古径的《林檎图》,采用传统工笔画法描绘林檎,却又融入现代艺术元素。画中的林檎气质淡雅,既保留了东方画作的韵味,又展现了新时代的艺术追求。

在韩国传统绘画中,林檎也是重要题材。朝鲜时代的画家们常将林檎与其他秋果一同描绘,创作出"四季果实图"。这类画作不仅记录了当时的物产,更成为研究朝鲜时代园艺史的重要资料。

五、林檎的医药价值

古代医家对林檎的药用价值早有记载。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到:"林檎煮汤,可治阴虚发热。"这是最早关于林檎药用价值的专业记载之一。随后的医学著作中,对林檎的药用研究愈发深入。

魏晋时期,著名医学家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详细记载了林檎的功效:"林檎性凉,能清热生津,尤善解暑。"他还特别指出,林檎果实与果皮的药效不同,果皮更适合入药。这一发现为后世中医用药提供了重要参考。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记载了多个使用林檎的方剂。其中"林檎膏"的制作方法被详细记述:"取新鲜林檎捣碎,和蜜炼之,可治咽痛口干。"这一方剂在唐代宫廷中广受欢迎,常用于治疗贵族们因过度饮酒引起的咽喉不适。

宋代《本草图经》对林檎的药用价值作了系统整理,不仅详述了其性味:"甘酸性凉",还记载了采摘时间:"以秋分后采摘者为佳。"书中还特别提到林檎花的药用价值,认为其能解暑止渴。

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林檎的独特功效:"林檎入脾经,善化湿热。"他创制的"林檎散"方剂,在治疗脾胃疾病方面效果显著,被后世医家广泛采用。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林檎的药用研究更为全面。他不仅总结了前人经验,还添加了自己的发现:"林檎叶煎汤,可治小儿惊痫。"这一发现拓展了林檎在儿科治疗中的应用。

清代医家王士雄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详细记载了林檎在养生方面的应用。他提出:"晨起食林檎,令人气清神爽。"还特别强调食用林檎的时令:"春食嫩果,秋食熟果,各有其益。"

日本江户时代的本草学家贝原益轩在《大和本草》中,记载了林檎的独特用法。他发现将林檎晒干后研末,可治疗消化不良。这一方法在日本民间医疗中沿用至今。

朝鲜《东医宝鉴》中也有关于林檎药用的记载。书中提到一个特别的用法:将林檎煮水与人参同服,可增强补气效果。这种组方方法显示了东亚医学在配伍用药上的独特见解。

近代医学研究证实了许多传统医学对林檎功效的认识。1887年,德国医生海因里希·费舍尔在研究中发现,林檎中含有特殊的果胶物质,这与古代医家所说的"化湿"功效不谋而合。

1912年,日本学者高桥克己在东京帝国大学进行的研究中发现,林檎中含有独特的多酚类物质。这些物质与中医典籍中描述的"清热"功效相对应,为传统医学理论提供了现代科学依据。

在现代医学中,林檎的药用价值仍在不断被发掘。其中的化学成分已被用于多种药物的研发,特别是在消化系统用药方面,展现出独特的应用前景。

0 阅读:0

山柏历史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