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讨好型人格背后的心理学真相!

伦儿看职场 2024-07-14 06:22:34

讨好型人格,一种在人际交往中过分追求他人认可和喜爱的行为模式。

这种行为往往源于童年时期的经历和社会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讨好型人格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家庭背景、教育方式、文化价值观等。

童年时期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对个体的性格塑造有着深远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经常受到过度保护或被忽视,他们可能会发展出讨好型的行为模式。

这是因为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认可,以弥补内心的不安全感。

社会环境也对讨好型人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某些文化背景下,人们被鼓励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避免冲突和分歧。

这可能导致个体在面对他人的请求时难以拒绝,因为他们担心这样做会破坏关系或引起他人的不满。

讨好型人格并非无法改变。

心理学专家提供了一些有效的建议和方法,来帮助人们克服这种行为模式。

首先,认识到自己的讨好倾向并接受它是一个重要的步骤。

然后,通过自我反思和观察来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背后的动机和需求。

同时,学会设定健康的界限和学会说“不”也是关键。

最后,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可以提供更深入的支持和指导。

讨好型人格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的形成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因素并通过专业的心理学方法来改善自己的行为模式,我们可以建立更健康的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方式,从而提高个人的情绪福祉和社会适应能力。

想要彻底“杀死”讨好型人格,就读烂这6本书。

1.《界限》评分8.2

心理治疗师发现,接受心理治疗的人,大多不知道人生的界限问题,把亲密关系当做社交手段。

讨好型人格、回避型人格,容易因界限不明而消耗自我。

书中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简明有效的建立界限的方法,教会我们一步步设定和执行自己的界限。

2.《被讨厌的勇气》评分8.3

想要自由,就一定要有被人讨厌的勇气。

决定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

自卑感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明明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而我们却经常因为缺少勇气,把自己装在自卑敏感的盒子里。

3.《原生家庭》评分8.3

很多人,即使在成年后,也说不清楚自己受到过哪些伤害。

没有人的原生家庭是完整的,要么缺少爱,要么缺少历练。

不论你过去经历了什么,能定义你的,不是你的过去,而是你的每一个此时时刻。

4.《操纵心理学》评分8.0

我们太容易掉进情感和人际的沼泽中,掉进操控者们的有意或是无意的心理游戏。

这些操控者可能是伴侣、朋友、家人,也可能是领导、同事、下属。

不要期待施害者的共情,从情感和人际的泥淖中爬出来,成为自己心情心态的主导。

5.《停止讨好》评分7.3

别用别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

害怕冲突,只会让亲密关系埋雷更深。被拒绝,只是别人意见的表达,而不是批判我们自身的人格。

不健康的讨好者,关心别人是为了赢得别人的认可。

健康的“讨好”,是真心为了别人着想。

6.《自卑与超越》评分8.5

到底什么是生活的意义,我们应该怎么面对三大人生事实?

不可分割的心灵和肉体,又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不是每个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是我们如何正确理解生活。

这六本书,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了讨好型人格的成因、影响及改变方式,为希望摆脱讨好行为模式的人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

通过阅读并实践这些书籍中的建议,我们可以逐步建立起更健康的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方式,最终实现个人的情感福祉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0 阅读:0

伦儿看职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