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的北京,一位瘦削的文人站在八道湾四合院前,掏出3500大洋买下这座占地900平的宅院。
他就是鲁迅。
在那个普通工人月薪仅3块大洋的年代,这位文坛巨匠每月有360块大洋进账,堪称民国时期的"打工皇帝"。
要理解鲁迅的财富水平,需从民国时期的物价说起。
1920年代,一块大洋能买18斤大米,7斤猪肉,或在北京最好的馆子里与友人涮一顿羊肉。普通工人月入3块大洋,巡警7至8块,县长不过20块,就连北大教授月薪也难超过300块。
在这样的收入背景下,鲁迅月入360块大洋,实在惊人。
这笔收入来自教育部。
1916年,蔡元培聘请鲁迅入职教育部,担任要职。
这份工作带给他稳定且丰厚的收入。
当时的北大校长月薪600大洋,图书馆管理员仅8块大洋。鲁迅的工资已达到一般大学教授的两倍。
鲁迅的高收入不止于此。
他同时在北大、北师大等八所高校兼课,还有小说稿费和版税收入。
据统计,他一生收入近11万大洋,年均4500大洋。
这相当于普通工人1500个月的工资,放在今天至少相当于年薪四五百万。
这份收入给了鲁迅充分的生活保障。
在北京,他先后购置了两处四合院。
八道湾的四合院花费3500大洋,阜成门的宅院2100多大洋。
当时北京一座17间房的大四合院月租也不过20大洋,鲁迅一个月的工资足够同时租下十余座这样的宅院。
高收入让鲁迅有条件专注于写作和思考。他不必为衣食所困,能够全身心投入创作。
这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实属罕见。
同期的陈独秀月薪400大洋,也低于鲁迅。
可以说,优厚的待遇为鲁迅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不过,鲁迅的理财之道同样值得关注。
他生活节俭,收支明细记录详尽。
购置房产时考虑周全,装修费用、家具采购都一一列明。
这种理财态度,与他笔下批判的"小资产阶级精打细算"形成有趣对照。
值得一提的是,鲁迅并未被优渥生活腐蚀。
他始终心系民生,笔下充满对底层的关怀。
《祥子的黄包车》里,一辆黄包车要价100大洋,骆驼祥子辛苦多年才能买到。这样的描写,正是源于他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
鲁迅的收入水平在当时堪称顶尖。
但他把这份优势转化为文学创作的动力,留下了无价的精神遗产。
他的文章揭露社会痛点,为国民启蒙摇旗呐喊,这份担当远比他的收入更显珍贵。
纵观民国文人群像,能有鲁迅这般收入水平的凤毛麟角。
但更难得的是,他始终保持着知识分子的清醒与担当。
360块大洋的月薪,不仅养活了一个作家,更滋养了一个时代的思想启蒙。
放眼当下,互联网时代为知识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
一些网络作家月入百万已非新鲜事。
但鲁迅留给我们的启示是:优渥的物质条件应当转化为更有价值的精神产出,这才是知识分子的担当。
“同期的陈独秀月薪400大洋,也低于鲁迅”。小鞭你他么的数学是师娘教的?
我现在还记得初中老师说的,鲁迅月工资可以买8000斤猪肉,放现在看年薪过百的就可以做到,可那时候猪都是正常生长,肯定比现在的化学猪贵得多,没法算了。
我现在的年薪还不及周树人的万分之一
不得不说民国文坛还真是大师辈出[点赞]
放今天樯比100回都不够
鲁迅赶上好时候了,放在现在,最好也就股级文员,文字不通顺起码
天天骂老蒋,老蒋也是能容人
月薪六万。
400还比360少?
陈独秀400,低于鲁迅的360?
天天骂人还拿高工资[呲牙笑]
现在的优秀的科研人员也应这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