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一家族将企业股票全卖光,套现42亿,烂摊子丢给9万老百姓!

炎黄慈史 2024-11-20 17:39:39

11月11日,当证监会宣布对贵州百灵立案调查时,9万多名股民如坠冰窟。

而公司实控人姜伟家族早已悄然套现41亿离场,将这个烂摊子彻底甩给了散户。

从百元股神话到戴上ST的帽子(有退市风险的股票),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2010年上市时,贵州百灵在深交所敲钟上市。与其他公司不同的是,在上市前,公司100%的股份都掌握在姜伟母子三人手中,一股都未向外转让。

2013年,限售期刚过,姜伟的母亲张锦芬就套现了3.7亿元。2015年,当公司股价攀升至90元/股的高位时,她又适时减持,套现4.5亿元。

随后几年,姜伟兄弟也加入了套现大军。

截至目前,家族成员通过二级市场主动减持套现18亿元,被动转让或拍卖19.5亿元,另有4.4亿元的质押融资,合计套现金额高达41亿元。

然而,就在他们疯狂套现的同时,公司的经营也每况愈下。

在拿到巨额募资后,姜伟并未专注于医药主业,反而将触角伸向了房地产、酒店、赛车等多个与主业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

公司2023年上半年净利润亏损4.15亿元,但是,他们却没有及时披露业绩预告,让许多不知情的投资者踩了雷。

如今的贵州百灵,不仅戴上了ST的帽子,还面临着证监会的立案调查。9万多名股民的投资打了水漂,但姜伟家族已经带着42亿元的套现资金离场。

从百元股到ST股,贵州百灵的沉浮史,折射出一个典型的家族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起落。

上世纪60年代,姜伟一家响应国家三线建设号召,从黑龙江来到贵州安顺。

南方潮湿的气候让年幼的姜伟经常生病,西药效果不佳,反倒是当地流传的苗药让他重获健康。

这段经历不仅让他对苗药产生浓厚兴趣,更为日后的创业埋下伏笔。

1978年,高考恢复后的第一年,姜伟考入贵阳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他在云马飞机制造厂职工医院当了一名药剂师。

这份月薪58元的铁饭碗,在当时可是令人羡慕的工作。

但姜伟的眼界不止于此。作为药剂师,他每天都要接触各种医药公司的业务员,渐渐发现医药行业蕴藏着巨大商机。

创业初期,姜伟只是个医药代理商,靠倒卖药品赚取差价。看着大部分利润都被药厂赚走,他决定自己办厂生产药品。

1996年,国有企业安顺制药厂已经连续亏损六年,濒临倒闭。姜伟用750万现金加750万债务,总价1500万元买下了这家工厂。

在那个电视刚刚走入千家万户的年代,这笔投入堪称豪赌。但结果证明他赌对了,短短五年时间,工厂年收入就突破了一亿元。

2003年,安顺制药更名为贵州百灵,主打苗药概念。

2010年上市时,贵州百灵可谓风光无限。原计划募资3.5亿元,最终却募得14.8亿元,超募逾10亿元。

这种程度的超募,充分反映了当时资本市场对苗药概念的追捧。

如今的贵州百灵,已经戴上了ST的帽子,还要面对证监会的调查。而当初信任这个品牌的9万多名股民,却要承担这个烂摊子带来的所有后果。

或许,这就是监管部门一再强调要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的原因。但在利益面前,一些人仍然会选择突破底线。

毕竟,41亿元的诱惑实在太大了,大到可以让一个曾经专注制药的企业家,完全忘记了当初的初心。

作为医药企业,研发创新是立身之本。然而贵州百灵却将有限的资金更多地投入到营销中,研发投入逐年下降。

2017年,公司研发投入为7385.5万元;2018年降至5041.61万元;到了2019年,更是直接腰斩至2479万元。

相比之下,同期的营销费用却高达9.7亿元,是三年研发投入总和的两倍还多。

一个企业要想基业长青,光靠资本运作是不够的。过度依赖资本市场,忽视主营业务发展,最终只会是昙花一现。

只有回归商业本质,专注实业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而对于家族企业来说,如何平衡家族利益与公司发展,如何在资本市场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否则,再好的企业也可能重蹈贵州百灵的覆辙。

结语

当年那个用苗药治好自己病痛的少年,如今已经把企业带入了困境。

这或许就是资本市场最无情的地方:当你忘记初心,迷失在资本的漩涡中时,市场终将给出无情的惩罚。

信源

0 阅读:0

炎黄慈史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