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季节》爆火的背后,是范伟演技的突破和提升。
这个转变过程并不轻松。
你还记得那个在赵本山身边只会配合抖包袱的"脑袋大,脖子粗"的范伟吗?如今的他,只用一个眼神,就能让观众从脊背发凉。
窗外搅拌机哒哒的轰鸣声,好像是他孤独的回声,一切都变了,没人记得他曾是个喜剧演员。
实际上,范伟的转型之路持续了很长时间。
2016年,他因为一部黑白电影《老炮儿》赢得了金马奖,成为“配角专业户”,而在此之前,只有他自己知道为此付出了多少努力。
为了扮演好《芳香之旅》中的"劳模"角色,他做了一个极其疯狂的决定:戒掉碳水化合物。要知道,他可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胖子"呢!经过整整三个月的自我折磨,他成功地让自己瘦了整整一圈。
更狠的是,为了镜头效果的真实感,他都不用替身。他直接和几百斤重的摩托车一起,滚下山沟,摔得差点残废,但是他却觉得"值了"。
"演戏最重要的就是让观众看到生活的真实感。"这是他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从舞台笑星转变为实力派演员,范伟付出了将近20年。这段时间里,不知道有多少人嘲笑他的“自不量力”,也有人批评他的“不知好歹”。
然而,他始终坚守自己的步伐,坚定地走在自己的道路上。
范伟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只会配合"大哥"讲包袱的配角了,他在《漫长的季节》中的表现为观众展示了小人物的真实欲望与挣扎。
他为自己塑造的这个角色,无疑是一份最完美的答卷。
从曾经只会逗笑,到现在能够让观众笑中带泪,再到现在能让观众共情到头皮发麻,范伟用他的演技告诉我们:舒适圈外,才是更宽广的天地。
这些年来,他扮演过果农、司机、秘书等多个角色,每个角色都有新的突破。他认为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正是他这种对演戏的执着和认真,使他从喜剧舞台上的"跟班",成长为了今天能扛起整部剧的实力派。
谁说综艺笑星只能是笑星呢?范伟用了20年的时间,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人们常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但范伟证明,有时候离开反倒可能会活得更好。
这不就是电视剧里常说的"人生逆袭"吗?只不过,范伟的逆袭,比剧本更精彩。
2005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谁也没有料到,2005年的那个春晚舞台会成为范伟人生的转折点。
那一年的春晚,范伟一上台就把第一句台词说错了,让他自己心里很紧张。他在台上的压力不是一般人能够体会到的,虽然台下观众可能没有察觉到。
直播的舞台是不能NG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必须精确到秒。范伟后来说:“那种感觉就像被无形的笼子困住了。”
其实,他已经承受了很久这样的压力。这一次,他决定和赵本山摊牌,他不想再上春晚了。
"42万只给7千"的数字,对骆驼来说是最后一根稻草。
这里得说一个小插曲。当时,高秀敏实在看不下去了,但范伟一直忍着。他是个懂得感恩的人,一直记得是赵本山带他登上了春晚的舞台。
当时,范伟和妻子杨宝玲计划为孩子的未来做打算,计划搬去北京定居。他以为这是对家里好的决定,但在赵本山看来,这像是"翅膀硬了想单飞"的行为。
消息传出去后,赵本山在媒体面前这样说:“人家现在已经是腕儿了,不是一般人了,能邀请人家来演出已经是借了人家的光了。
”这番话虽然是以玩笑的形式说出来,但实际上却蕴含着深刻的意义。
范伟其实是明白的,春晚舞台来之不易。但当他发现赵本山随意删减他的戏份,他更明白了一个道理: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最终还得靠自己。
范伟的选择很明确,就是不破坏和谐气氛,平静地离开。
离开已经十五年了。
有人说范伟不识好歹,有人说他不懂感恩。但只有他自己知道,那时的选择有多难:一边是春晚这个黄金舞台,一边是未知的转型之路。
回顾2005年的那个决定,仿佛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有时候,离开并不等同于背叛,而是为了走得更远。就像范伟后来所说:"我不想一辈子都只是别人眼中的笑料。
尽管这次选择让他失去了登上春晚的机会,但却让他开启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演艺之路。
如果说成功是一个天平,那么2005年就是那个支点,自此之后,范伟的人生彻底改变了方向。
那些年的"黄金搭档"
说到范伟和赵本山的黄金搭档时期,就不得不在心中想起那段经典的"卖车三部曲"。
那个时候的范伟,就是那个观众眼中"脑袋大,脖子粗"的喜剧演员。他的台词被人们津津乐道,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能站在那个舞台上,也是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挫折。
范伟第一次接近春晚舞台的经历可谓是坎坷曲折。
当时的范伟可不敢有丝毫的拖延,马上就买了去北京的车票。他在排练时非常认真,深知这次机会的来之不易。然而,春晚导演一句"这个演员观众都不认识啊,能靠谱吗",就把他的美梦打回了原形。
导演坚决地说,要么换人,要么别上台。
范伟没说一句话,默默地买了回程的车票,但这一切都被赵本山看在眼里。
两年后,赵本山再给范伟一次机会,这一次他终于站在了春晚的舞台上,自此开始了他们的"黄金搭档"时期。
然而,好景不长。
随着范伟在观众心中的好感度越来越高,赵本山心里产生了不信任和嫉妒。于是,范伟的戏份逐渐被删减,但范伟并没有抱怨。
"我就是个绿叶,能给大哥当配角就满足了。"这是范伟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然而,赵本山对"被抢戏"的担忧是导致戏份删减背后的原因。这种微妙的心理变化,最终成为了两人分道扬镳的伏笔。
有趣的是,观众越来越喜欢范伟这个"配角"。他在有限的戏份里,把角色演得深入人心。这种本事,某种程度上证实了赵本山的担心。
回首那段黄金搭档的岁月,或许正是因为那段经历,范伟更为清晰地认识到:想要真正的发展,终究还是得走自己的路。
就像那句古老的格言:没有永远的搭档,只有永远的江湖。在这个圈子里,最重要的,还是得靠自己的真本事。
开启零起点的艺术人生之旅
说起范伟的起点,还得从那个内向小伙子说起。
出生在五口之家,虽家境并不殷实,但父母仍设法去培养他的兴趣爱好。令人意外的是,这位几乎无法与他人建立深层关系的少年,却选择了以言语为生的相声行业。
那个年代,相声的热度如同火药一般高涨。范伟被这门艺术深深吸引,果断拜师学艺,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沈阳艺术团。幸运的是,他找到了一位技艺精湛的师父,悉心教导让他的相声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他开始独立创作作品,甚至登上了央视的大舞台。
然而现实总归是有不完美的地方。
尽管他在相声界兢兢业业,但并未能掀起什么水花。
就在事业迷茫之际,爱情却先萌发了。
通过表姐的介绍,范伟认识了他后来的妻子杨宝玲。虽然他当时又胖又没有什么成就,杨宝玲最初并没有对他产生兴趣。
不过,缘分这东西,真的是太奇妙了。
杨宝玲的母亲可谓是一双慧眼,她一眼就看出这个小伙子"老实,适合过日子"。在母亲的耐心劝说下,杨宝玲逐渐被范伟的贴心所打动。
1990年,他们举行了婚礼,不久后有了儿子。
杨宝玲为了照顾孩子辞去了工作,家里的重担都落在了范伟身上。
说相声并不能挣到很多钱,转行演小品又充满风险。虽然他已经30岁,但并不是随时随地都能重新开始。然而,在他妻子的鼓励和支持下,范伟鼓起勇气,决定向小品领域进军。
这个决定的大胆程度可以与现在35岁的程序员转行做美妆博主相媲美!然而正是这个"疯狂"的决定,让他遇见了改变命运的贵人——赵本山。
回头看那个被称为"不善言谈"的少年,谁又能预料到他日后会在演艺圈中大放异彩呢?
人生就是如此,无法预测下一个转弯会遇到什么样的风景。但是范伟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有勇气去尝试,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每个人的起点都各不相同,能否走得更远,关键在于是否有迈出那一步的勇气。范伟30岁时的转型选择,看似冒险,却成为了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
两条人生的终点。
时隔15年,当范伟再次演绎"药匣子"这个角色的时候,很多人都热泪盈眶。
有人认为这是冰释前嫌,也有人认为双方各有自己的算盘。然而,无论怎样理解,这个久违的合作都展示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这些年,范伟确实迎来了他的事业春天。
从配角到主角,从喜剧到正剧,他以出色的表现证明:离开"大树"的小草,也能长成参天大树。在他看来,演戏这事儿,压根就没有小角色之分。
"小人物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这句话深深地戳中了很多观众的心。
与赵本山相比,他退休后的生活可就没那么太平了。
虽然我们看到赵家班弟子如"小沈阳"和"宋小宝"的迅速崛起,似乎令赵家班风光无限,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些得意门生后来纷纷控诉,称在师父手下根本赚不到钱,而且常常受到打压。
更令人唏嘘的是,赵本山的儿女们整日在网上炫富、整容,竟还大言不惭地宣称啃老。白发苍苍的赵本山,本想安享晚年,却被儿女们的行为所困扰。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曾经那个宣称“全是自己挣来的”、买私人飞机都毫不避讳的赵本山,如今却被自己亲手铸就的“恶果”反噬了。
这个人默默耕耘,活成了演员的样子,最终赢得了认可。
一个执着于"大哥"的身份,但到最后却落得树倒猢狲散的结局。
高处不胜寒,这是一个真理。
范伟选择做一颗小草,结果反而成为了最挺拔的那一棵。而赵本山本想成为最高的树,却在晚年不幸遭受了狂风暴雨的袭击。
现在的范伟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被嫌弃的演员”了。在电影《漫长的季节》中,他的每个眼神都在展示着他的成长。而曾经春晚舞台上呼风唤雨的赵本山,却在生活的是非曲折中浮浮沉沉。
人们常常说,时间是最好的裁判。
历经十几年的岁月洗礼,谁依旧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答案,或许是不言而喻的。
有时候,放下并不是认输,而是为了让自己飞得更高。
范伟以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成功并不总是以扶摇直上的形式表现出来。
并不是所有的默默无闻都意味着失败。
关键在于,你选的这条路,是否适合你个人。
这句话不正是人们常说的吗?
在音声中,最极致的声音是听不见的;在物象中,最极致的状态是没有形体。
真正的高手总是在不动声色中完成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