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清华大学贵州实践支队在雷山县开展调研活动,重点围绕民族文化、文旅资源开发和非遗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队员参观西江苗族博物馆。
当日上午,清华大学贵州实践支队全体成员首先抵达雷山县南猛苗寨,了解调研乡村基层治理工作,此次实践恰逢郎德镇南猛村开展年度总积分制奖励兑换活动。
活动吸引了几乎全村村民到场,活动公布了南猛村2024年度全村各户总积分评比情况,优秀村民代表依次上台分享经验与感悟,总积分排名前三及荣获优秀奖的家庭被授予荣誉奖状与礼品,包括大冰箱、小冰箱和彩电等电器。
支队成员们了解到,为探索“积分制”治理路径,南猛村制定了村民贡献度积分管理办法,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特殊贡献等设定了6类28项积分内容。
在朗德苗寨,支队成员体验当地民俗活动,实地考察当地古建筑群保护和发展情况。他们了解到,近年来,雷山县围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着力推动民族文物、非遗的保护利用和传承,以及推进文物的活化利用。
雷山县文体广电旅游局文物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刘安荣表示,保护古建筑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当地居民的需求。郎德苗寨坚持科学规划,实现了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尊重历史、延续文脉、享受发展”,这是郎德苗寨实现良性循环的秘诀,即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传承文化。
在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研究院,实践支队全体成员开展实地调研座谈,聆听了主题演讲,进行了深入讨论,与会者普遍认为,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西江模式中,保持文化根基和创新精神并行至关重要,要在动态中探索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商业化运营间的平衡。调研支队成员还结合各自专业背景,提出了关于加强国际传播、利用新型技术等方面的思考与建议。
座谈结束后,实践支队全体成员参观了西江苗族博物馆与西江千户苗寨。有支队成员表示,调研收获颇丰,让人深入了解了苗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现状,从南猛苗寨的农文旅融合创新,到郎德苗寨的建筑保护与传统技艺传承,再到西江千户苗寨的文旅融合发展西江模式,每个案例都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未来,将继续深入研究,积极实践,为苗族文化传承与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玉林
通讯员 窦迪航 谢剑华
编辑 曾书慧
二审 陈毓钊
三审 马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