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发动了代号为“巴巴罗萨”的大规模进攻,集结了庞大的军事力量从北、中、南三个方向对苏联展开闪电战。与此同时,日本与德国和意大利签署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并与苏联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以缓解北方压力。尽管希特勒曾试图说服日本加入对苏作战,但东京内阁内部存在巨大分歧,最终没有达成东西夹击的战略部署。
日本为何没有配合纳粹德国夹击苏联?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战略考量和现实困境。早在1936年,日本军部就将战略重心从“北进”转向“南进”,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使日本陆军深陷中国战场无法自拔。
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使得日军大部分兵力被牵制在中国和东南亚,难以再开辟新的东线战场。同时,苏联在远东地区部署了强大的防御力量,总数达120多万的部队让日本不敢轻易冒险。诺门罕战役的惨败给日军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他们意识到自身与苏联在军事装备和战斗力上的巨大差距。
此外,远东地区的气候寒冷、资源匮乏,相比之下,东南亚丰富的石油和橡胶资源对日本更具吸引力。海军和陆军之间的矛盾也影响了决策,海军主张南下进攻东南亚,而陆军则倾向于北进攻击苏联。最终,海军的意见占了上风,日本选择了南下战略。
日本还抱有“熟柿子战略”的幻想,希望等到德国攻陷莫斯科后再挥师北上,以最小代价摘取胜利果实。然而,德军进攻受挫,始终未能攻下莫斯科,日本错过了最佳时机。到了1942年底,苏联开始大反攻,日本失去了进攻苏联的机会,反而在二战结束时遭到苏联的痛击。
综上所述,日本未参与对苏作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战场的牵制、心理阴影、战略资源的考量、内部意见分歧以及对时机的误判。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日本最终放弃了与德国夹击苏联的计划。回顾这段历史,可以看出各国的战略选择不仅取决于军事实力,更受到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日本的决策失误不仅错失了战机,也为其最终的失败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