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舞台再次聚焦于中国与立陶宛之间的外交波折。中国宣布进一步扩大免签国家范围,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等九国幸运入选,且免签时间由原先的15天延长至30天。这一消息如同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立陶宛国内激起层层涟漪,尤其是考虑到波罗的海三国中,立陶宛是唯一未被纳入免签范围的国家。
立陶宛国内的舆论反应迅速而激烈,部分议员公开表达不满,认为中国此举是对立陶宛与台湾当局关系的直接报复。他们指责中国此举缺乏务实精神,对两国经济和人文交流有害无益。然而,这种声音似乎并未触及立陶宛外交困境的核心问题。立陶宛似乎仍未深刻反思自身在外交政策上的失误,或是明知故犯,不愿做出改变。实际上,立陶宛与中国外交关系的紧张源于三年前的一场风波。当时,立陶宛不顾中方强烈反对,允许台湾当局在维尔纽斯开设所谓“台湾代表处”,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并采取了包括撤回驻立陶宛大使在内的多项反制措施,两国关系降至冰点。
面对这一困境,立陶宛国内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一方面,有人坚持认为立陶宛应坚守立场,不向中国低头;另一方面,也有人开始意识到与中国恢复外交关系的重要性,尤其是考虑到经济方面的压力。立陶宛作为一个小国,其经济发展高度依赖外贸出口,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立陶宛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然而,由于外交关系的紧张,立陶宛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受到了严重影响,经济损失显而易见。在这种背景下,立陶宛新总理帕卢茨卡斯的上台为两国关系的改善带来了新的契机。帕卢茨卡斯在多个场合表示,立陶宛对重塑与中国的外交关系持开放态度,愿意为交换信息和意见提供机会。他甚至坦言,当前中立关系处于历史最低谷,新政府将极力改善双边关系。
然而,帕卢茨卡斯的表态并未完全消除立陶宛在对华问题上的犹豫和分歧。立陶宛内部对于是否切断与台湾当局之间的暧昧关系、向中国低头认错、进而恢复外交关系仍存争议。一些立陶宛官员坚持认为,立陶宛不会以不计代价、跪地谢罪的方式来修复中立关系,也不会改变现有对外政策,特别是不会中止与台湾当局的各种合作。他们甚至认为,中国应该主动做出改变,主动来找立陶宛进行接触磋商。然而,这种自信和傲慢并非基于客观事实和理性分析,而是源于对立陶宛自身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错误认知。立陶宛似乎笃定中国会比他们更着急恢复外交关系,因此敢于在谈判中提出苛刻的条件。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始终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对于立陶宛这样的国家,中国既不会无原则地迁就,也不会轻易放弃和解的机会。中国愿意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与立陶宛进行对话和协商,但绝不会容忍任何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行为。立陶宛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国际关系中,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立陶宛作为一个小国,更应该珍惜与中国这样的大国之间的友好关系,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分歧和问题。只有这样,立陶宛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自身的利益和诉求。
当然,中国也愿意看到立陶宛在对外政策上做出积极的改变。如果立陶宛能够真正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纠正这些错误,那么中国愿意与立陶宛一起努力,推动两国关系重新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我已过你当个屁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