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粒期防碎粒技巧,现象级,沂蒙山石堰田,小米石磙碾压
你知道吗,在农作物的收获季节,有个问题一直让农民伯伯们头疼不已,那就是脱粒期如何防止碎粒呢?尤其是在沂蒙山的那些小块梯田里,农民们用手扶拖拉机拉着石磙在田间转圈,满心期待着收获满满的金黄小米,却常常因为碎粒太多而唉声叹气。
沂蒙山,那可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石堰田就像是大自然和人力共同雕琢的艺术品。这些田地,有的是梯田,有的是小块的山坡地,地形复杂得很。在小米的种植上,那可是有着不少讲究。
就说这小米品种吧,常见的有豫谷一号、朝谷 13 等,它们产量高、抗病性强。但可别以为只要是小米就能随便种,在沂蒙山这片土地上,农民们也在不断尝试新的品种。听说有个网友分享过,他在沂蒙山的自留地里试种了冷门的蓝米小米和紫米小米,这两种小米耐旱耐瘠薄,虽然产量不如传统的,但是在市场上却很受欢迎。
小米的种植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选种之后就是深耕土地,至少得耕到 20 厘米深,这样土壤疏松了,小米苗才能长得壮。然后是播种,播种的时间一般是在清明前后,播完种就得时刻盯着土壤的湿度,就像盯着宝贝似的。要是遇到干旱,就得赶紧浇水。这浇水可有讲究,不能大水漫灌,得像给花浇水一样,一点点地浇透。
在沂蒙山的乡下,农民们种小米都是靠着祖辈传下来的经验。有一位老农民王大爷,他种了一辈子的小米。王大爷说,在他年轻的时候,脱粒全靠人力,几个人围着石磙子,一下一下地擀,那速度快不了,还累得够呛。虽然碎粒多,但是那时候产量低,也不在乎这一点。
现在不一样了,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手扶拖拉机拉着石磙子在田间碾压成了常见的画面。可问题也来了,这机械化脱粒虽然速度快了,但是碎粒率也上去了。有数据显示,在一些地区,机械化脱粒后的小米碎粒率能达到 20%,这多让人心疼啊!
就拿昌平草莓种植户王师傅来说,王师傅虽然主要种的是草莓,可是他家也有几亩小米地。王师傅发现,在小米脱粒的时候,如果石磙子的转速太快,小米粒就容易被挤碎。于是,王师傅就琢磨着,能不能调整一下石磙子的速度。经过几次试验,他发现把石磙子的转速控制在每分钟 30 圈左右,脱粒效果最好,碎粒率能控制在 10%左右。
在华北地区,小米脱粒是个大工程。有一回,我去河南的一个小村庄,正赶上他们小米脱粒的时节。那天阳光特别好,整个村庄弥漫着小米的香气。村民们把收割好的小米捆成捆,然后运到打谷场上。石磙子在谷场上转个不停,扬起的灰尘像是金色的云雾。但就在这个热闹的场景中,我注意到一个问题,有一些小米粒被石磙子压得粉碎,混在好米里面,看着就可惜。
为什么在沂蒙山的石堰田,小米脱粒容易碎粒呢?一方面是因为这里的地形特殊,石堰田的土壤颗粒比较细,小米的根系在这样的土壤里扎根不深,小米粒相对就比较脆弱。另一方面,石磙子碾压的方式也可能有问题。在一些地方,石磙子是直接碾压,没有经过什么特殊的处理。
那到底有没有什么办法能降低脱粒期的碎粒率呢?还真有不少办法呢。
首先,可以选择合适的脱粒时间。小米到了完熟期,籽粒的强度最大,这个时候脱粒,碎粒率会明显降低。一般来说,完熟期的标志是谷壳变成金黄色,颜色鲜艳,籽粒饱满,用手轻轻一捏,小米粒不会轻易脱落。这时候脱粒,既能保证产量,又能降低碎粒率。
其次,改进脱粒方式也很重要。不要直接用石磙子碾压,可以先用木棍轻轻敲打,让大部分小米粒脱落,然后再用石磙子进行二次脱粒。这样既能脱粒干净,又能减少碎粒。还有个方法是在石磙子上包裹一层柔软的布料,像棉布之类的,这样在碾压的时候就能减少对小米粒的伤害。
再说说品种的选择。就像前面提到的豫谷一号、朝谷13 ,它们的株型比较紧凑,穗粒重适中,不容易在脱粒过程中破碎。而那些冷门的蓝米小米和紫米小米,虽然产量低一些,但是耐碎性可能会更好。比如有种植户在对比实验中发现,紫米小米在同样的脱粒条件下,碎粒率比豫谷一号要低5%左右。
仓储管理也不能忽视。刚收获的小米水分含量比较高,得赶紧进行晾晒。一般晾晒 3-5 天,把水分控制在 13%左右,然后装入麻袋或者其他储存容器中。在储存的时候,要保持仓库通风干燥,温度控制在 20 摄氏度左右。可别小看这些储存细节,如果处理不当,小米在仓库里也会破碎。
在网上,有好多农民在交流小米种植和脱粒的经验。有个网友就分享了他的一个小妙招。他在脱粒前,用盐水浸泡小米一段时间,然后在脱粒的时候,小米粒就不容易破碎了。他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但是经过多次试验,效果真的不错。后来有人推测,可能是因为盐水浸泡让小米粒的表面张力发生了变化。
还有个网友说,他在沂蒙山的石堰田里种小米,发现小米的根系发达了,脱粒的时候就不容易破碎。后来他总结经验,原来是在种植的时候多施了一些有机肥,改善了土壤结构,让小米根系长得更好。从这个网友的分享中,我们也能发现,种植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小米的脱粒质量。
除了这些,还有个问题值得思考。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中,我们追求高产量的同时,是不是也不能忽视了农作物的品质呢?比如说小米的完整度。在沂蒙山这片传统的农业土地上,农民们靠着自己的经验和摸索,在努力解决脱粒期碎粒的问题。可是在更大的农业范围里,还有很多类似的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
现在,我想问问大家,你们家乡有没有类似的农作物脱粒问题呢?你们是怎么解决的呢?或者说,有没有什么独特的经验可以分享呢?希望大家一起讨论讨论,为农业的发展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