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咱们国内的社交媒体上有一部网络短剧传得很火,叫做《逃出大英博物馆》,不知道各位同志和朋友都看了没有?这部短剧是由我们的两位优秀的新生代内容创作者,网名@煎饼果仔的靓仔和网名@夏天妹妹的靓女所联合创作的。
这部短剧紧贴中国网民关心的时下热点,响应了不久前由《环球时报》在网上发起的热搜话题,即要求大英博物馆正式向我方无偿归还所有通过非法渠道攫取的中国文物。我当时也凑了个热闹,就着这个话题出了一期节目()。虽然我水平有限,说得一般而且带有浓重的主观情绪色彩,但好在大家伙的反响还是挺热烈的,我能从各位同志和朋友的留言和弹幕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爱国共鸣。在呼唤因为天灾人祸而不幸遗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回家这件事情上,中国老百姓的热心热肠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说来也巧,就在我这期节目出完之后没多久,我就在网上看到了《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第一集,我当时就觉得这部短片拍得是真好,手法新颖、紧贴热点、立意高远,而且还男靓女俊。就这制作水平,我敢说,这两位同志无论是去到哪个宣传单位,那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贝和人才。这才叫真正的会搞宣传,这才叫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因为确实是喜欢这部短片,所以我当时还忍不住在B站上给他们投了个一键三连,而且还用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改了几句在他们的评论区留了个言。截至9月5日,这部短剧一共更新了三集,后来我发现原来抖音等其他我常用的短视频平台上面也有《逃出大英博物馆》的视频,所以我在抖音上面也追了这部短剧的后续剧集。
截至本期内容的文案落成之时,《逃出大英博物馆》系列视频在B站上已经获得了共计超过1500万的播放量,点赞数百万,转发几十万,留言和弹幕多达数十万。抖音上的数据更是夸张,平均一集下来就能有5、600万点赞,1、200万转发,4、50万评论和3、40万收藏。整个《逃出大英博物馆》系列短剧在抖音上的播放量累计已经超过了13.6亿次,相当于在短短一周的时间内,每个中国人都看了差不多一遍。
说真的,如果连这样的作品都不能够被称为“反映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的话,我实在不知道到底还有什么内容才能算了。
不过,即便是优秀如《逃出大英博物馆》这样的文化产品,在广泛收获了包括我这种中年大妈的转赞评的同时,它也不可避免地为自己引来了一些游荡在主流舆论观点之外的刀笔吏们所发出的微词,比如很多同志和朋友应该都耳熟能详的,可能直到现在还是其忠实读者的广东老牌媒体——《南方周末》
针对《逃出大英博物馆》系列短剧,南周这两天在他们的APP上更新了一篇题为《混淆文物与工艺品,赚取爱国流量,真的好吗?》的评论文章,这篇文章的梗概部分是这么说的:青玉薄胎茶壶不是文物(短剧里给了它一个很像文物的名字: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而是一件现代工艺品。大英博物馆现有来自中国的藏品2.3万件,其中既有当初斯坦因在中国的新疆、甘肃敦煌等地掠夺的文物,也有类似青玉薄胎茶壶这样的现代工艺品,还有一大部分是百年来的公私捐赠。
关于南周的这个标题和这个梗概,我在这里有必要先和大家说明一下。@夏天妹妹在《逃出大英博物馆》中扮演了一盏拟人化的中国玉壶,剧中管这盏玉壶叫做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又名碧玉或青玉薄胎茶壶。如果按照创作年代来划分的话,那这盏玉壶确实不算是很多人理解中的那种很有年头的历史文物。它出自我国当代著名玉雕艺人俞挺之手,曾于2007年获得过北京天工奖优秀作品奖,后于2017年10月被英国博物馆的阿莱恩玉器藏馆所收藏。
根据我目前找到的2017年10月7日刊载在《扬子晚报》上的《苏州玉雕大师作品被大英博物馆珍藏》一文,这盏玉壶应该是当初我们这边主动捐赠给英国博物馆的。
综合以上信息,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结论:第一、青玉薄胎壶的创作时间很晚,确实算不上是什么具有历史价值的古文物;第二、青玉薄胎壶是近年来我们主动捐赠给英国博物馆的,不是被当年的英国殖民者给掠去的,也不是被那些见钱眼开的文物贩子倒卖到海外的。
这两个关键信息点共同构成了南都那篇评论文章的核心论点,所以我们才会在南周评论的字里行间时不时就能看到,看到“不要混淆文物与工艺品”“虽然他们给它起了个很有文物气息的名字,但它不是文物”“它是一件现代工艺品,像这样的现代工艺品,还有很多是过去百年来通过公私捐赠等形式被英国博物馆收藏的”这类的描述。
看得出来,南周是真的挺着急上火的,生怕别人都不知道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的别名是叫青玉薄胎壶,生怕别人搞不懂它的创作年代其实很晚很晚,生怕别人不了解它其实更应该被称之为现代工艺品,生怕别人混淆了这件现代工艺品和严格意义上的古文物之间的界限,更生怕《逃出大英博物馆》这样的文化作品在我们的社交媒体上火出了圈子,从而引发某种示范效应,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也加入到这类文化作品的创作队伍中来。
所以,一向自诩正义感爆棚的南周再一次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拦路杀出,以一种近乎于跟大众主流观点唱反调的语气和词措,炮制出了这篇《混淆文物与工艺品,赚取爱国流量,真的好吗?》。“啪”地一下就把两顶大帽子给两位年轻人戴上了,一顶叫做“混淆文物与工艺品”,另一顶叫做“赚取爱国流量”。
借助这两顶大帽子,南周在他们这篇评论文章的末尾处引出了他们的中心思想:
“另一方面,经过百年发展,海外收藏机构在中国文物的收藏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传统,它们滋养了一代代海外汉学家,也培养了一代代来自中国的艺术史留学生。客观上,中国文物流散促进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了解,敦煌学的国际化发展就是其中最好的例子。国宝回归是可遇不可求的盛事,但它并不是最重要的事。保护好、研究好现有的文物,并积极开展与海外的交流,才是真正的不忘历史。”
合着我们中国人还应该感谢当初从我们这儿掳走了那么多文物的那帮所谓的“收藏家”和“收藏机构”了是吧?我们中国人民用得着它们帮我们培养那些个所谓的“海外汉学家”吗?没有它们中国的艺术史留学生就成长不起来了是吧?
另外,什么叫做“客观上,中国文物流散促进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了解”,那哪天我们也去一趟伦敦城,来个火烧白金汉宫,帮助英国的文物也流散出去,促进世界各国人民对英国历史与文化的了解好不好?期望我们的国宝和平回归确实可遇不可求,所以我们以后也没必要老是纠结要不要通过和平手段跟强盗们解决问题。呼唤文物回归都不算重要的事,那还有什么是重要的?是把文物倒卖到西方去吗?还是替那些掠夺我们文物的西方强盗们洗白呢?
保护好、研究好现有的文物是有必要的,所以我们才应该呼吁失窃的英国博物馆把我们的文物还回来,因为事实已经证明了,英国人没有能力保护好我们的文物,更别说是研究了。
至于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不忘历史。我觉得这问题我没有资格回答,南周也没有,唯一有资格的就是广大人民群众。而人民群众现在已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作出了呼应,这个呼应就是:《逃出大英博物馆》系列视频的全网播放量已经来到了十几个亿,而南周的那篇《混淆文物与工艺品,赚取爱国流量,真的好吗?》却在读者的强烈投诉下被迫改成了《大英博物馆再失窃,如何理性看待海外中国文物“回家"?》的新标题。现在这篇文章我在南周的APP上已经打不开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投诉的人太多最后被迫删掉了。
坦白说,如果真的要按我们传统观念中对于“文物”,尤其是“古文物”的定义来抠字眼的话,我也觉得我们捐给英国博物馆的青玉薄胎壶其实不太适合用来出《逃出大英博物馆》这种短剧。英国博物馆窃藏的中国文物太多了,随便找一件其实都比青玉薄胎壶更合适,比如八国联军侵华之后从我们这里抢走的,后被偷到英国之后又被英国博物馆给硬生生裁成了几段的唐摹版《女史箴图》。
又比如,如今被窃藏在英国博物馆33号展厅的镂空雕蟠虺纹金剑柄,春秋战国时期的宝贝。20世纪初在山西大同的东周墓里头被挖出来的,后来被盗墓贼偷盗出境,流落海外,最后成了英国博物馆的窃藏。
再比如,33号展厅里头还有一幅三菩萨壁画,原本位于河北清凉寺,后于1925年被一个名叫温伯格的英国人从我们这里薅走,据说花了十万大洋,后切成12块运去伦敦,落入了一个名叫尤摩弗帕勒斯的收藏家手中,尤摩弗帕勒斯于1927年把它捐给了英国博物馆。我们直到现在还能在英国博物馆的官网上看到这幅三菩萨壁画的简介。
唐摹版《女史箴图》、镂空雕蟠虺纹金剑柄、三菩萨壁画,这仨只不过是英国博物馆窃藏、擅藏的成千上万件中国珍宝中普普通通的三件,类似的中国文物在英国博物馆里数不胜数。如果那两位年轻人真的想要做到精确取材的话,随随便便拎出一件那都是重量级,确实没必要拿青玉薄胎壶这件现代工艺品来做文章。
可他们为什么不呢?对此我不得而知。不过我有一种感觉:不是他们不能,也不是他们不懂,他们纯粹就是不忍。《女史箴图》被割成了4段,镂空雕蟠虺纹金剑柄是盗墓贼从坟墓里头挖出来的,三菩萨壁画则被人切成了12块,这些真实的历史细节要是都在短剧中如实还原了,那《逃出大英博物馆》恐怕就要变成过不了审的恐怖片了。
况且,话又说回来了,哪一件流传至今的稀世珍品,在过去不曾是巧夺天工的当代工艺呢?如果2023年的中国还像1923年甚至是1823年时那样的风雨飘摇的话,我想我们的青玉薄胎壶如今可能就不是以主动捐赠这种形式送给英国博物馆的了。它本是可以成为一些人传统观念中所理解的那种“文物”的,只不过这种转变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是我们中国现在的独立自强和中国人民如今的安居乐业而已。
我知道英国博物馆如今窃藏的不少中国文物并不是他们抢盗过去的,只是不是直接抢盗过去的。他们该付钱的时候也付钱了,那些把文物捐献给他们的人也付过钱了。但这种关乎是非黑白的事情是给了钱就能算的吗?为了几个钱把亲骨肉给卖了的人是人渣,拐卖了孩子的人贩子是人渣,买下了孩子的人难道不是人渣了吗?
如果一些人认为这种荒唐的逻辑是可以成立的话,那我是不是也可以做这样一个假设:好吧,你们现在都知道我其实是个富婆了,我买几件名牌那都跟玩一样。那我是不是也可以当一个像尤摩弗帕勒斯一样的“收藏家”,要是哪天英国这样的西方国家也衰弱到保不住自己的历史文物了,我也出钱找几个伦敦的文物贩子,让他们帮忙给我淘几件那边的文物呢?
我不要我们中国的,那些文物解放军到时候自然会去接回来。我只要英国本土的文物,最好是能直接搞来伊丽莎白戴过的皇冠、穿过的披风、用过的权杖,如果能搞到石中剑什么的那更好,我来者不拒。我钱不够就找其他同志和朋友凑,再不够就在网上发起募捐,买到之后我就捐给国博,完了我们国博就有英国的国宝文物可以展览了。到时候大不了骂名我来扛,国博清清白白,大家干干净净。
不过当然了,就算这钱我能给,英国人敢赚,我觉得以我们中国人的品性,国博最后肯定也是不会要的。不是因为觉得这些英国文物没价值,而是纯粹觉得不能这样做。我们自己就是受害者,我们怎么能够成为我们所讨厌的人呢?
我不知道那两位年轻人在一开始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态来创作《逃离大英博物馆》这部短剧,但就算是赚爱国流量吧,那又如何?赚爱国流量犯法吗?自媒体就是靠流量吃饭的啊,爱国就有流量为什么不爱?南周你们也是媒体,你们也需要流量活着,爱国就可以有流量,那你们为什么不爱呢?和主流舆论唱反调没有流量,还得被人投诉删稿,那你们为什么还坚持唱呢?
人家两位年轻人的做法不理性,你们南周的高论就理性了是吧?
这两天我在“新潮沉思录”的公号上看到一篇评价王懿之死的文章,我觉得写得特别好,这里头有几段剖析王懿的话写得尤为鞭辟入里,用来形容她的人生很合适,用来形容她曾经就职过的大象公会合适,用来形容她的混那个圈子和她的那帮所谓“朋友”合适,用来形容像南周这样的媒体也合适。遵照惯例,我在文案的最后把它们化用一下,既是作为今天这期节目的结尾,也是送给南周和南周一样的媒体的寄语:
说白了,这篇充斥着反思精神与理性主义,引经据典而又主体错乱的文章的真正主人公,正是南周自己,而文章的真正标题也应该是《我赚不到的,都是爱国流量》《流量必须以我们所能接受的方式,流去我们所能接受的方向》《赚取爱国流量的人,都应该好好反思自己》
维舟并不是觉得这个时代辜负了王懿,他只是觉得这个时代辜负了他。
南周也不是看不惯别人赚取爱国流量,南周只是苦恼于自己赚不到这流量。
这种无处释放,而又不愿合流的幼稚的理性主义,对媒体圈子里头混得好的后辈毫不客气地批判,也恰恰反映了如今仅剩的所谓”自由派媒体人“那看似无比团结,而又一团散沙,走投无路,却又坚决不改的奇特景象。
时代并没有对不起王懿和维舟,因为时代甚至都不知道他们是谁。
南周也不必纠结为什么非得爱国才有流量,因为流量和爱国者其实也不在意南周的看法。
专业打ri人疯起
题材是好的,只是拍的场景没有围绕她怎么千方百计回来的那个心态,应该把她变成人后又因为想走又缠着男主而化身壶,无处不在出现在男主身边,……这样慢慢开展故事,而不是讲了一些无关痛痒的场景
木大木大
南周嘛,什么成分都清楚,至于为什么这么多年还在国内能这样就不清楚[汗]
seven
又有嚼舌根的,有能耐自己拍个更好的。
小轩
但凡喷 爱国宣传是赚流量的,都是要打消爱国积极性的。更是打消其他人想发爱国作品的念头好的爱国作品多了,会有什么坏处吗?只有敌国的舆论份子才会觉得不好!!!有一个算一个,你不发爱国作品的没毛病,你上来泼冷水,脏水,混淆视听,你一定不爱国
用户65xxx33 回复 09-10 12:26
对,特别是那种所谓理中客。不要太恶心人
查扎蔡
如果爱国没有流量那就可悲了!
奥古斯都
领土回来吧,国宝就算了[得瑟]有实力自己去拉或者人家送回来。没实力,去买瓶瓶罐罐没意思
卡迪丹奴
南周里面好多汗剑,其心可诛!
leaf丶HF
就算现在弄不回来,以后也想办法弄回来。等我们实力强了。早晚让他给送回来。
萝莉?晗
南方周末,我记住你了
蛹灵
南周本来就是公知刊物!
绿谷小英雄
南周、三联、新京、新财,你懂的[doge]
The_KiteRunner
搞不懂南周这样的言论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支持?
苒苒物华休
南周的文章是谁写的,有没有海外资金的资助。应该好好查查。
反对和高房价
蝉姐我们广大网友都支持你,那什么峰搞的那恶心事争取把它送进去,它们越是这样越证明它们急了
世水深模仿樱
再提供您一个话题: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去寻清朝皇家的后裔,而那些曾经的为祖国牺牲的先烈的后裔却默默无闻的无人问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