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号之中太祖含金量最高,高祖次之,太宗能排第四,第三个是啥?

大城小事 2024-12-28 15:24:05

在历史的长河中,庙号作为对皇帝的一种特殊称呼,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政治意义。

我们一直习惯称刘邦为“汉高祖”,但实际上,他的庙号应该是“汉太祖”。

那么,为什么后世会称他为“汉高祖”呢?

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庙号中的太祖、高祖、太宗等称号究竟有何不同?

这些称号又反映了哪些历史变迁和权力斗争?

开篇

公元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建立了大汉王朝。

这位从平民出身的皇帝,不仅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还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直到今天,提起刘邦,人们依然尊称他为“汉高祖”。

这个称呼其实并不准确。

事实上,刘邦的庙号应该是“汉太祖”,而“高祖”只是他的谥号之一。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误解呢?

这要从庙号的起源说起。

商朝时期,商汤灭夏之后,商朝的皇帝认为死去的先祖应该被崇拜,他们的功绩值得被后人铭记。

因此,商朝的皇帝下令盖起了一座神庙,将祖先的牌位都放在了这座神庙里,供后人祭拜。

那些有重大功劳的祖先,不仅能被供在神庙里,还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称号,这个“在神庙里使用的称号”便简称为“庙号”。

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每一位皇帝都有自己的庙号,只有那些有巨大贡献的皇帝才有庙号。

这个规矩一直延续到了隋朝。

由于能获得庙号的皇帝并不多,选择庙号的规则也相对简单,只有三种: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中兴者曰“中”。

确定了第一个字之后,再根据“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办法,给出最后的庙号。

商朝确定这个庙号制度之后,一共留下三位皇帝的庙号,分别是商太宗太甲、商高宗武丁、商中宗祖乙。

商朝只有他们三位获得了庙号。

到了周朝,周武王非常厌恶商朝的宗庙,因此周朝并没有庙号,取而代之的是谥号。

在周孝王之前,周朝皇帝们的名号其实都是自称,就像周武王、周文王,他们还活着的时候就给自己起了这么个名字,然后让臣子们用这个名字来称呼自己。

从周孝王开始,这种情况改变了,因为他生前没有王号,而在他死后,臣子们为了方便称呼他,就给他起了一个王号,这就是第一个谥号。

因为周孝王生前特别孝顺,所以就给他起谥号为周孝王。

但是这样仅凭臣子们的评价就定下谥号,实在有些太随便了。

不过谥号的起源其实也很随便,只不过是周朝的君主为自己起的代号罢了。

为了规范谥号的使用,汉朝的刘向假借周公的名义,写了一本《谥法解》。

这本书里记载了各种谥号的应用方法,什么样的人该用什么样的谥号,都在这本书里标注出来了。

后世大臣给皇帝选择谥号,以及皇帝给大臣们选择谥号时,基本上都是按照这本《谥法解》来的。

秦始皇的选择

商朝有庙号,周朝有谥号,那么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他选择了哪个呢?

从“秦始皇”这个名号来看,他哪个也没选。

因为在秦始皇的心里,大秦帝国万寿无疆,用这些名号太麻烦了,于是他就想出了自己的办法,皇帝可以直接称“几世”。

除了嬴政本人为秦始皇以外,胡亥就是秦二世,子婴就是秦三世,秦朝到这里也就结束了。

如果秦朝没有灭亡的话,那么现在应该是四十多世或者五十多世吧?

可惜秦朝的寿命只有短短十四年。

秦朝灭亡之后,刘邦建立汉朝,所以刘邦选择了用商朝的庙号还是用周朝的谥号呢?

秦始皇全盘否定,没有使用庙号或者谥号;刘邦选择了全盘接受,庙号和谥号他全都要了。

有功的皇帝一定要留下庙号,每一位皇帝都有自己的谥号。

根据之前提到的商朝定庙号规则,刘邦毫无疑问应该是汉太祖,那么后人为什么会习惯称他为汉高祖呢?

这其实跟司马迁写的《史记》有很大关系,《史记》里记载刘邦事迹的一章叫做《史记·高祖本纪》,因此第一个错将刘邦写作高祖的应该是司马迁老爷子。

但其实司马迁这样写也并没有错,只是让上帝视角的后人们看起来产生了歧义。

如果司马迁真的敢把刘邦的庙号搞错了,他还能在汉朝混下去吗?

他写十四年的《史记》,居然能犯这种低级的错误?

汉武帝看到了司马迁这错别字,司马迁可能就不只是遭受宫刑了,恐怕就得遭受死刑了,而且《史记》这本书也肯定流传不下来。

那么司马迁为什么将太祖刘邦写作高祖呢?

这是因为刘邦其实还有个谥号。

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后,他其实还有个名号,叫“始皇帝”,而这个名号被后人视为秦始皇的谥号。

刘邦效仿秦始皇,也给自己搞了一个这样的谥号,他叫“高皇帝”。

因此刘邦其实还可以叫汉高帝,因为他的谥号单字一个“高”。

因此在司马迁笔下的高祖,其实并不是我们以为的那个高祖,而是谥号“高”与庙号“太祖”的结合简称。

所以刘邦的庙号确定是“汉高祖”,当然“汉高祖”指的也是他,因为汉朝本来就没有高祖。

整个汉朝一共有二十七位皇帝,但是有庙号的其实就有七位:汉太祖刘邦、汉太宗刘恒、汉世宗刘彻、汉中宗刘询、汉世祖刘秀、汉显宗刘庄、汉肃宗刘炟。

西汉四位,东汉三位,其实东汉时期“有过”庙号的并不少,但是后来都被废掉了。

刘邦的庙号之争

到这里,刘邦明明是开国汉太祖,却被称为汉高祖的原因找到了,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庙号,哪个更厉害一点呢?

开国的太祖最厉害没问题,排在他后边的高祖排第二也没问题,再往后就是太宗、高宗了。

但是刘秀的汉世祖是怎么回事?

他算在太宗前还是后?

众所周知,汉朝的统治在中间断过一次,“王莽篡汉”是西汉的终结,也是东汉的开始。

光武帝刘秀开创了“光武中兴”,让汉朝有了第二条命。

按理来说,刘秀的功绩应该等同于刘邦,因为东汉已经算是一个新的朝代了。

如果刘秀比较叛逆,他不愿意为大汉续命,然后把国号给改成了别的,那么汉朝就终结在了王莽手里。

但是刘秀这人比较念旧情,他认为太祖刘邦的大汉还不应该终结,既然下一任皇帝还是刘家的子孙,那么国号也应该是汉才对。

这么看来,汉太宗刘恒和汉世祖刘秀的功劳都差不多,他们根本就分不出胜负来。

单从庙号来看的话,“祖”字其实就包含了开疆拓土,建庙立宗的意思,这条道路必然是异常艰难的,因此想获得世祖这个名号肯定不简单。

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世祖有:魏世祖曹丕、隋世祖杨广、元世祖忽必烈、清世祖顺治,这几位的皇帝貌似都是那种虽然看着不起眼,但是少了他们还不行的重要人物。

曹丕在曹操去世的那一年就称帝了,他一共在位七年,这七年间也干了不少事,将魏国向好的方面推进了一步。

杨广就更不必说了,他的缺点在谥号“隋炀帝”里已经表现出来了,而世祖是对他的赞扬。

毕竟隋炀帝在位期间,也不是只顾着吃喝玩乐,他的功绩也不小的,单凭开挖大运河这一件事,就比大部分的皇帝还要厉害了。

剩下的忽必烈和顺治也是同样的厉害,担得起世祖之名。

与世祖的开疆拓土比起来,太宗的政绩其实更偏向于内政,每次有太宗出现,必然是在国内有重大变革的时期。

汉太宗刘恒,也就是汉文帝,他上位的时候汉朝刚刚经历了吕后之乱,汉朝的命运就靠他这最后一簇火苗吊着了,结果刘恒硬是将自己这一簇火苗燃成了熊熊大火。

历史上有名的太宗还有一个,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这个太宗的上位是一个污点,但是他在位时开创了“贞观之治”,这是古今中外都认可的盛世。

还有其他有名的太宗比如明太宗朱棣、清太宗皇太极,也都是很厉害的人物。

总的来说,世祖的出现必然伴随着开疆拓土,而太宗的出现必然伴随着由衰转盛,也就是说,世祖们的工作是锦上添花,太宗们的工作是雪中送炭。

凭感觉来说,雪中送炭肯定要比锦上添花好,但是从实质上来看,锦上添花提高了国家的上限,影响会更大一些。

因此,在太祖、高祖之后的人,应当是高祖,第四个是太宗。

不过还有一个例外,清朝有一个比较正式的“清圣祖”康熙,古今中外的“圣祖”也只有六个。

大家觉得这个“圣祖”该排在哪里呢?

庙号背后的权力斗争

庙号不仅仅是对皇帝功绩的一种认可,更是权力斗争的体现。

每一个庙号的背后,都有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和利益博弈。

例如,刘邦的庙号之所以会被误传为“汉高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录方式。

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采用了“高祖”这一称呼,可能是为了突出刘邦的功绩和地位。

而这一称呼被后世广泛接受,逐渐成为主流说法。

这也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政治需求。

同样,刘秀的庙号“世祖”也体现了东汉初期的政治格局。

刘秀继承了西汉的正统,但他所面对的局面却截然不同。

王莽篡汉后,汉朝的根基已经动摇,刘秀需要重新建立权威,巩固政权。

因此,他被赋予了“世祖”的庙号,以彰显其复兴汉室的伟大功绩。

这一庙号不仅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认可,更是对东汉政权合法性的确认。

此外,庙号的选择还涉及到历代帝王的自我定位和政治宣传。

例如,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开创了“贞观之治”,这一时期的繁荣景象使得他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明君。

他的庙号“太宗”不仅反映了他在国内进行的重大改革,也象征着他为唐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每个庙号的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意义。

结尾

回顾整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庙号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称号,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帝王的功绩和地位。

从商朝的“太”、“高”、“中”到汉朝的“太祖”、“高祖”、“太宗”,再到后来的“世祖”、“圣祖”,每一个庙号都凝聚着无数的历史故事和权力斗争。

通过了解这些庙号的演变过程,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还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深邃。

刘邦的庙号之争,刘秀的“世祖”之名,李世民的“太宗”之位,这些历史事件无不提醒着我们,庙号的背后隐藏着无数的故事和秘密。

它们不仅是对帝王功绩的肯定,更是对历史的见证和传承。

希望大家在阅读这篇文章后,能够对庙号有更深入的理解,并从中体会到历史的魅力。

最后,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分享你们对庙号的看法和见解。

或许你也有自己的故事或观点,让我们一起探讨,共同感受历史的魅力。

1 阅读:2021
大城小事

大城小事

大城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