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怂了。日前,他做出了一个决定,90天内暂停对其他国家的对等关税,对中国的关税提高到125%;特朗普显然意识到了,这种耍流氓的手段,在中国面前不顶用,那么他到底想要达到什么效果?是真要重塑贸易秩序,还是被现实逼得不得不低头?
特朗普的“暂停令”看似一刀切,实则暗含分裂逻辑。第一部分是对75个“未采取报复行动”的国家暂停加征对等关税90天,税率统一降至10%;第二部分则对中国“精准打击”,将关税拉升至125%。
这种分化策略,表面上是“奖励合作者”,实则是迫于现实压力——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在4月8日强硬宣布“对等关税次日生效”,但仅仅一天后,特朗普就改口称“暂停”,美其名曰“灵活性”,其实就是美国政府的混乱与矛盾。
被特朗普称为“安分守己”的欧盟,早在4月9日就批准了针对美国关税的首批反制措施,加拿大、墨西哥等国也紧随其后。美国时政网站AXIOS曾披露,所谓“50多个经济体与美接触谈判”的进展“令人沮丧”,缺乏实质性成果。特朗普假装看不见这些国家的报复,却单方面宣布“奖励”,无非是想制造“美国主导谈判”的假象,掩盖其骑虎难下的窘境。
特朗普的“认怂”,是被现实狠狠教育的结果。4月2日签署行政令时,他高调宣称“对等关税将重塑美国制造业”,甚至扬言每日能增收20亿美元。但短短一周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劳伦斯·萨默斯便警告:这一政策可能导致200万美国人失业,家庭年收入缩水5000美元。4月9日美股因关税生效暴跌,逼得特朗普连夜改口“暂停”,三大股指随即暴涨12%,创五年新高。
特朗普团队显然算错了账。加征关税推高了美国企业的生产成本:以钢铁行业为例,232条款关税保护了钢厂,却导致下游汽车制造商成本激增,通用、福特等巨头不得不裁员减产。而中国在4月7日迅速宣布84%的对等报复后,海关总署当天就公布了征税商品清单、税率及实施细则,从半导体到化工品,刀刀见血。反观美国,除了“125%”这个数字,白宫至今未公布具体操作细则,连征税商品类别都含糊其辞——这场对决,高下立判。
特朗普将中国关税加码至125%,看似凶狠,实则是黔驴技穷的“半个250”。这种情绪化操作连美国商界都看不下去:特斯拉CEO马斯克公开炮轰白宫贸易顾问纳瓦罗,指责其“脱离现实的保护主义正在摧毁全球供应链”。内部分裂不止于此,财政部长贝森特与贸易代表格里尔的矛盾也浮出水面——前者试图拉拢欧盟“联合应对中国”,后者却坚持无差别打击,导致政策反复横跳。 贸易战或出现转机。
和特朗普的情绪化不同,中国的底气是来自绝对的实力。
全球60%的消费电子产品、80%的空调、90%的笔记本电脑产自中国,美国零售商从沃尔玛到亚马逊,库存中超过40%的商品标签印着“Made in China”。特朗普试图用关税逼产业链转移,但苹果CEO库克表态:“中国供应链的效率十年内无法被替代。”
特朗普此刻的困境,就是踢到铁板的赌徒。他一边在社交媒体喊话“中国应该主动打电话求和”,另一边又要求幕僚“绝不公开示弱”;一边宣称“关税收入丰厚”,另一边却悄悄考虑用减税补贴受损企业。这种精神分裂式的操作,连支持他的亿万富翁比尔・阿克曼都看不下去,呼吁“暂停90天避免经济灾难”。
中国的回应始终冷静坚决。商务部发言人最新表态:“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这种底气源于完备的工业体系——中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有识之士早就看透了:特朗普的关税战注定失败,因为全球供应链不是乐高积木,拆了就能随意重组。
回望历史,1930年《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将美国平均关税拉升至20%,结果导致全球贸易萎缩三分之二,加剧了大萧条。如今,特朗普的对等关税平均税率已超过大萧条时期,但美国对全球贸易的依赖度却远高于当年。这场豪赌若持续,美国恐将重蹈历史覆辙。
中国早已跳出“关税战”的零和思维。一边推进“新质生产力”升级产业链,一边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市场。这种全局视野,恰恰是沉迷于“推特治国”的特朗普难以企及的。所以中美博弈的结局早已注定:历史的天平,终将倒向脚踏实地者,而非虚张声势的赌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