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看过无数网红整容变美逆袭的故事,但你见过整片高原“整容”吗?
64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横跨中国七个省份,曾被联合国盖章“无可救药”,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了绿意盎然的“网红打卡地”。
这片古老的土地,到底经历了什么?
一、沧海桑田的变迁:从湖底沉积到文明摇篮
现在的黄土高原看起来一片荒凉,但在800万年前,这里曾是一个巨大的湖泊,叫黄土原湖,面积相当于六个渤海那么大。
想象一下,碧波万顷,水天一色,那是何等壮观的景象。
然而,好景不长。
地球开始“闹脾气”,气候变得干燥寒冷,狂风呼啸,裹挟着沙尘,日复一日地沉积在湖底。
经过成千上万年的积累,黄土越积越厚,最终把湖泊填平,形成了现在的高原地貌。
沧海桑田,这片从湖底崛起的土地,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早在7000年前,仰韶文化就在此萌芽,随后,周、秦、汉、唐等朝代相继在这里建都立业,黄土高原一度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中心舞台。
西周时期,这里森林茂密,草原广阔,植被覆盖率高达53%,是名副其实的“天府之国”。
随着铁器的广泛使用,农业生产力提高了,人口也快速增长。人们开始大规模开垦荒地,砍伐森林,以前的绿水青山逐渐变成了农田。
到了明清时期,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已经下降到15%,水土流失问题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也变得越来越糟糕。
二、危机四伏的生态:从“天府之国”到“生态重灾区”
黄河奔腾不息,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黄土高原生态状况的直观反映。
在西周时期,黄河每年的泥沙含量大约是2亿吨,而到了明清时期,这个数字猛增到16亿吨,差不多是原来的8倍。
下游河道积了大量泥沙,河床越抬越高,变成了“地上悬河”,对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黄河的“病根”就在黄土高原。
因为植被破坏得很严重,水土流失越来越厉害,很多泥沙被雨水冲进了黄河,最后都流到了下游。
你可能想不到,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竟然有七成是“天灾”。
黄土高原的土壤很松散,碰到水就容易溶解。这里雨水又多集中在某些时段,地形也很破碎,这些因素都容易导致水土流失。
当然,人为因素也不容忽视,长时间的过度开垦和放牧,更是让生态环境雪上加霜。
面对千疮百孔的黄土高原,联合国专家也摇头叹息,认为这里已经“无可救药”,不适合人类居住。
黄土高原真的会变成荒芜之地吗?
三、七十年“治病”之路,从摸着石头过河到精准施策
黄土高原,这片承载着中华文明记忆的土地,在经历了长期的生态恶化后,终于迎来了“救赎”。
自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就开始关注黄土高原的生态问题,展开了一场长期的治理行动。
一开始,人们对黄土高原的问题了解不多,只能摸索着尝试各种治理方法。
上世纪50年代,为了控制水土流失,政府在黄土高原推广修建梯田,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截留雨水,减少土壤流失。
然而,事与愿违,梯田的修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持水土的作用,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由于梯田坡度较大,田埂容易坍塌,反而加剧了水土流失。
到了70年代末,专家们提出了建淤地坝的想法。
他们在黄土高原的沟壑中修建坝体,拦截泥沙,同时利用淤积的泥沙改良土壤,发展农业生产。
“淤地坝”的出现,为黄土高原的生态治理带来了新的希望。
1977年,陕北突然暴发了特大洪水,冲毁了很多农田和水利设施。这次灾害让人们意识到,“淤地坝”并不能彻底解决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
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人们没有放弃,反而不断总结经验,找到更有效的解决办法。
到20世纪末,一种新的模式出现了,叫“小流域综合治理”。
这种模式不再采用一刀切的方法,而是根据各流域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量身定制治理方案。
例如,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在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滴灌、喷灌等技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发展生态旅游,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
黄土高原的生态治理迎来了“精准施策”的新阶段,这标志着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的实施。
经过几十年的辛勤努力,黄土高原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数据显示,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30%左右提高到现在的65%以上,黄河的年均输沙量也从16亿吨减少到2。6亿吨,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四、昔日黄沙,今绿满山:一部史诗级的“整容”记录
曾经,人们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来形容黄土高原。
如今,站在黄土高原上,放眼望去,满目苍翠,生机盎然。
那些曾经荒芜的沟壑,如今已被郁郁葱葱的树林覆盖;那些曾经干涸的河床,如今流水潺潺,鱼翔浅底;那些曾经饱受风沙侵袭的村庄,如今掩映在绿树鲜花之中。
黄土高原的变化,是很多人辛勤努力的结果。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启动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鼓励农民将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并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
这个项目的实施不仅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还让农民的收入增加了,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带来了经济效益,实现了双赢。
除了退耕还林还草,黄土高原还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如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生态移民等。
这些工程的实施,为黄土高原的生态恢复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陕西延安的“绿色长城”、甘肃庆阳的“梯田奇观”、山西吕梁的“生态旅游”……
一个个生态奇迹在黄土高原不断涌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现在,黄土高原的“整容”之路还在继续,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也在不断迈进。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更美丽、更宜居的中国会出现在大家面前!
参考信息源:
[1]官方媒体 澎湃新闻2022年10月11日发布《黄土高原由黄转绿,青山绿水成为崭新的“主色调》
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