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丽:心中有爱解纷有术

最高人民法院 2025-04-21 17:54:08

心中有爱 解纷有术

——记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人民法院副院长黄志丽

4月9日9时,福建省漳州市。潮湿的空气中夹杂着若隐若现的花香。

芗城区人民法院巷口人民法庭,这座20世纪90年代的白色小楼里,4个审判法庭都在紧张有序地开庭。

呯!“现在开庭!”第二审判庭内,黄志丽有条不紊地主持庭审,语气温和却坚定。一身宽大的黑色法袍把她的身体衬得更加瘦小。

“你刚才说你是做水果生意的,之前也买了奔驰,生意应该不错呀,怎么会还不上欠款?”法庭调解结束后,黄志丽询问被告。

“做水果前几年是很赚钱,但是这个行业,哪种水果卖得好,第二年市场上就会铺天盖地都是这种水果,生意就越来越难。”被告席上,清瘦的男子在调解笔录上签下名字,“感谢法官为我调解,让银行给了我宽限期,还考虑我的困难,让我缓交诉讼费,我一定尽快把欠款还上。”

9时36分,第二起案件开庭。

……

12时15分,清脆的法槌响起,上午的最后一个庭审结束。

黄志丽开庭审理案件。

微风拂来,巷口法庭两旁的三角梅涨着紫红的笑脸,随风舞动。空气中弥漫着的淡淡幽香,扫去了黄志丽一上午的疲惫。

这天上午,黄志丽开庭审理了11起金融借贷纠纷,其中4起调解结案,1件当庭撤诉。

多问一句 多考虑一点

“多问一句,了解案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多考虑一点,了解法官能为当事人解决哪些困难。”这是黄志丽一直秉持的办案原则。

在芗城区法院黄志丽事迹展览馆里,有这样一张照片:一名老人扶着助行器艰难地行走,布满皱纹的脸上却展露着微笑。身旁的黄志丽把公文包挎在臂肘,双手搀扶着老人。

照片上的老人是黄志丽办理的一起交通肇事案的原告陈阿婆。78岁的陈阿婆独自买菜时被一辆小汽车撞伤,致腿骨多处骨折。交警判定司机负全责。因赔偿金额双方协商无果,老人把肇事司机诉至法院。

“阿婆,您一个人住吗?平常是谁照顾你呀?”送达开庭传票时,黄志丽被陈阿婆家的情景震惊了。年代久远的古厝,虚掩的房门,房间里零落的垃圾。陈阿婆一人独自躺在床上,床边柜子上是未洗的碗筷。

“我腿打钢板起不了床,平时都是喊厝边(邻居)帮忙做饭打扫。”陈阿婆的话让黄志丽心头一紧,赶紧帮老人收拾起屋子。详谈中,黄志丽了解到,老人的儿子在北京。为了不影响儿子工作,老人一直没有把被撞的事告诉儿子。这些天老人就靠邻居的帮助,艰难地生活。为了解决老人的困难,黄志丽一边加快办案步伐,一边联系村委会找专人照顾老人一日三餐和生活起居。

老人的子女不在身边,护工照顾得用不用心,老人的康复情况如何?案子在黄志丽的调解下很快结案了。赔偿金拿到了,陈阿婆的生活却一直揪着黄志丽的心。于是,黄志丽扮演起了“女儿”的角色。一有空,她就会去陈阿婆家中。陪阿婆聊聊天,看看阿婆需要些什么,帮她买点水果和补品,教护工变着花样给阿婆做好吃的,补养身体。看着老人从卧床到能站起来,再到扶着助行器行走,黄志丽的心中甭提多高兴了。

慢慢地,黄志丽成了老人的“亲人”,陈阿婆每天最开心的,就是坐在门口盼着这个“女儿”回家看她。

门前的三角梅开得热烈,映红了陈阿婆幸福期盼的笑脸。

法官应该是个“杂家”

“法官应该是个‘杂家’,方方面面的知识都应该懂一些。做不同人的工作,用不同的话题拉近彼此的距离,调解也能事半功倍。”黄志丽不仅精通当地风俗民情,了解中医和国学,还拿到了心理咨询师资质。

那是一起相邻权纠纷案。到黄志丽手上已经是第三次起诉了。

某大学退休教授吴某把空调外机装在邻居家主卧窗外。压缩机“嗡嗡”的低频噪音吵得邻居心烦意乱。多次交涉不成,邻居把吴某起诉到法院。法院判决移机,吴某不移。法院执行,几天后吴某又把空调外机移回原位,重复侵权。邻居无奈,再起诉,再执行。吴某再次把空调外机移回原位。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老太太如此执着?”拿到案件,黄志丽发了愁,“必须找到症结彻底解决纠纷,不能让他们无休止地这样循环起诉。”于是,黄志丽来到了吴某家。

“是法官呀,你们爱怎么判怎么判好了,我反正还是会移回去的。”门开了一条缝,一个满头白发、戴着厚厚眼镜的老太太透过门缝,对门外的“不速之客”说。

“吴老师,我今天不是来劝您移机的,我就是来看看您,跟您请教些问题。”黄志丽脸上挂着她那招牌式的笑容。

吴某上下打量了一下黄志丽,感觉这个法官有些不同,便开门让她进来了。

这是个很雅致的客厅,没有沙发、没有电视柜,满墙的书柜上整整齐齐地放满了各种书籍。客厅中央长方桌的一角,摞着几本书,书旁是一盏仿古的台灯。

“一看您就是个有品位的文化人!这么多藏书,您都看过吗?”黄志丽一边欣赏着满墙的书,一边用余光瞄了一眼吴某。

吴某刚刚还耷拉的嘴角微微上扬,低垂的眼帘也抬了起来,得意地说:“当然,这些书我都看过,还不止这些,书房里还有!”

细心的黄志丽发现,书柜里传统文化类的书籍格外多。她又走到窗台前看了看空调外机的位置,心里有了数。“吴老师,您对国学很有研究呀。”

“那是,你看,我家的摆设都是有讲究的。布置得好,我家几个孩子都有出息……”吴某打开了话匣子。

从《诗经》到《论语》,从《礼记》到《周易》,两人越聊越投机,俨然成了一对忘年知己。“吴老师,我想跟您请教个问题。我看您挂空调外机的墙是朝南,南方属火。空调水一直滴,会不会把火浇灭呀?”

“你等等,让我想一想。”黄志丽的问题,让吴某愣了一下,思索了起来。

“您对国学周易研究这么深,从这方面讲,金属的空调外机是不是放在西面墙上更好?”

“你说得有道理!我移,我明天就找人移!”

第二天,空调外机移走了,原告撤诉了。

“这位老人喜爱国学,也懂法,她是觉得我懂她、尊重她,所以愿意接受我的建议。”黄志丽说。

“术”与“道”的平衡

“调解是‘术’,法律是‘道’。法律是规则、是本源,调解是技巧的应用,调解要在法律这个‘道’的基础上,不能脱离法律的本意。”黄志丽有一套自己的调解“术”,但也会坚持法律之“道”当判则判。

每次调解前,黄志丽都会说一段“引言”作为调解的开场白。

“不论原告、被告,没有谁愿意来法院打官司,既然来了肯定都有你们各自的不得已。我知道原告肯定是不想告他的,毕竟是多年的朋友。交情深,你才会把钱借给他。这么久都没让被告还钱,今天来起诉肯定有你的不得已……”

“被告,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能借给你钱的都是非常难得的朋友,这个情分你得记住呀。作为法官我也相信你,你不能还钱肯定是有你不得已的地方,有什么困难说出来,大家一起面对。我们总要把这个事情给解决……”

在黄志丽的引导下,原、被告说出了自己的“不得已”,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针对不同类型的案件和不同的人群,黄志丽总结了不同的“引语”,婚姻家庭纠纷、交通损害赔偿、赡养纠纷……黄志丽用不同的“引语”把话说到当事人的心坎上,让当事人切切实实体会到这个法官的“如我在诉”。

黄志丽走访古塘村,回答村干部提出的法律问题。

除此之外,调解还有很多“小技巧”,比如,每次调解,黄志丽都会准备3个,或者3个以上调解方案让当事人选择。“哪怕每个方案只有细微的不同,给他3个方案,当事人会觉得‘有3个可以选择哦,我得选择一个对我最有利的’。他会觉得‘这个法官为我想了这么多路子’,他就不会对法官抱有质疑的心态。”黄志丽双眼眯成两道月牙,目光依旧坚定,“别让当事人质疑你的公正。”

对涉及老、少、妇、残和弱势群体的案件,只要有一分的调解可能,黄志丽都会付出十分的努力。但是,当调解不足以让是非曲直明晰地呈现在大众面前时,即便有机会调解,黄志丽还是会坚持判决。

有这样一起赡养案件,让黄志丽至今意难平。

赵某的父亲前些年去世了,留下遗嘱,老人的房屋归儿子所有,儿子须照顾母亲(老人的老伴)张某。老人去世后,房屋拆迁。拆迁补偿协议上,张某没有犹豫就将自己的权益放弃,全部给了儿子。住进新房后。赵某夫妇和母亲张某发生矛盾。两人拿着当年老父亲的遗嘱要求确认房屋归赵某夫妇所有,并要求母亲张某搬出房屋。

赵某夫妇坚持让老人搬走:“上养老院,钱我们出!”

黄志丽一次次做赵某夫妇工作,“父母疼囝(孩子)长流水,囝疼父母像树尾摇风(闽南俚语),想想小时候母亲怎么含辛茹苦把你带大……”赵某夫妇终于松动了,同意给母亲留一间房共同生活。老人也同意了。

来到赵某家,看着六七平方米没有窗户的小屋,黄志丽心里五味杂陈。

“判决,必须判决!不然赵某夫妇始终认为母亲是借住在这个家里。”办公桌前,黄志丽删掉了电脑里刚拟好的调解书,改为判决。

“赡养老人不仅是中华传统美德,更是法律规定子女必须尽到的义务……张某有该房屋的永久居住权,赵某夫妇必须赡养张某直至其百年!”判决书中,黄志丽依据法律明确了张某的权利和赵某夫妇的义务。

白色、粉色、红色……窗外的三角梅五彩斑斓。满脸沟壑的张某双手捧着判决书,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榜样力量 薪火相传

“现在的年轻法官都是科班出身,他们都有着扎实的法律功底和充沛的工作热情,但是生活阅历和调解经验相对不足,需要有人指引和点拨。”黄志丽一直有个梦想:参加上级法院组织的巡回培训班,或者出一本书,她要把满肚子的调解技巧倾囊相授。

“志丽姐对我们的影响是融入日常工作中的。”芗城区法院民一庭“90后”法官助理廖秀平说,“去年,一个孩子抚养权变更的案子,主审法官要带我去山东出差,所以向志丽姐汇报了情况。没想到志丽姐那么上心,全程跟进,案子办得怎么样了?孩子户口上了吗?后来,她还和教育局沟通,帮孩子落实上学的事。”

黄志丽到校园普法,被提问的学生团团围住。

“她是真的把当事人的事当自己的事。即便不是她办的案子,也一样关心。这么好的榜样在身边,我们怎么能不好好干,为当事人多想一点、多做一点?”廖秀平充满朝气的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

在今年刚获得“全国模范法官”称号的芗城区法院民一庭庭长黄东标眼里,黄志丽是个融入乡土、业务精湛的法官。“她对我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聊天中,她就会告诉我们各村的乡约民俗;遇到难调的案件,她总是会为我们提供几种‘解题思路’。即便最后我们只用了一种,其他思路也可以用在别的案件中。”

芗城区法院执行局局长卞国平把黄志丽视为偶像。已是全国法院办案标兵的他谈起“志丽姐”滔滔不绝。

“志丽姐调解的时候就会考虑执行,所以遇到矛盾比较激烈,履行可能有问题的案件,她有时会叫我和她一起做当事人工作。”卞国平回忆,“有一次,一对老兄弟的相邻权纠纷,志丽姐带着我去那老人家家里做工作。‘闭门羹’吃了八九次,我都没耐心了,让志丽姐判了算了。她把我教育了一顿,说如果判决,这两位老人的矛盾不能根本解决,以后兄弟就没得做了,亲情断了,可能还成了仇人,这是我们法官的另一种失职。”

“志丽姐总教我们,要找到案件背后的故事,找到矛盾的症结。”卞国平回忆了一起他经办的案件。

一家家具厂因拖欠贷款被银行起诉,进入执行程序。收到案件后,卞国平学着黄志丽的办案方式,一次次到家具厂调查走访,和负责人沟通、向工人了解情况,探寻企业还不了贷款的真实原因。走访中,卞国平了解到,企业主是个积极向上的人,对企业未来很有规划,只是因为一些特殊原因,遇到了资金困难。五六十名员工也相信自己的老板能够带领大家走出困境。如果简单查封拍卖设备厂房,家具厂将面临破产,五六十名工人生活无着,银行欠款也未必能够全额受偿。

如何实现双赢、多赢、共赢,卞国平脑海里出现了黄志丽办案的情景。“如果是志丽姐,她会怎么做?”于是,卞国平又多次到银行做工作,说明企业的现状和企业主的还款意愿。经过不懈努力,银行同意6个月的分期还款方案。为保证家具厂正常经营,芗城区法院还为其开具了信用修复证明。

最终,家具厂仅用5个月便提前清偿了银行贷款。

“我再回访时,企业已经发展壮大,成了纳税大户,工人也扩展到100余人。”卞国平自豪地笑了,“‘如我在诉’、实质性化解纠纷是志丽姐一直在做的事,现在也是我们全体芗城法院人共同的努力。”

如今,芗城区法院,这个只有150余名干警的基层法院,在黄志丽的引领作用下,已经涌现出3名国家级先进个人和30余名省级先进个人。

芗城法院的三角梅开得正盛,每一朵仿佛都争先恐后,要把美好和芬芳带到这世间,正如它的花语,热情、奋进。它们,像极了这里的法官,为了热爱的司法事业,绽放着自己的生命。

4月9日18时30分。夕阳躲进云霞,把天空染成暗红的血色。

黄志丽完成了今天的最后一个庭审,一起涉外矿产股权合同纠纷。她回到办公室,脱下法袍,汗水浸湿了衣背。黄志丽把法袍小心地叠起来,放进柜子,又整理了全天的卷宗。

就着初上的月色,黄志丽完成了一天的工作。

对  话

模范法官的“三个恐慌”

记者:您有这么多调解技巧,办理的案件每年都有八九成调解结案,您觉得这是否得益于您比别人更善于总结经验?

黄志丽:首先我认为,用“比”这个字不太合适,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特点,我一向不敢说我比别人多做了什么,或者我比别人在某个方面突出。只能说我在这方面开窍了一点。我养成了一种反思的习惯,这种习惯源自我的母亲。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就经常教育我,要反思、要沉淀。她要求我们先想别人,后想自己。想别人的时候多想一想别人的优点;想自己的时候多想想缺点。如果非得说个人特色的话,就是我比较喜欢去反思、去沉淀。

记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全国模范法官”……这么多高规格的荣誉给您带来了什么?

黄志丽:是压力、是鞭策,更是恐慌,三个恐慌。一是本领的恐慌,二是荣誉的恐慌,三是使命的恐慌。组织给了我这么多荣誉,要如何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对得起这些荣誉,是我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获得全国法院办案标兵后,院里把我的相片贴在进门通道宣传墙上。我每次进出都不敢往墙上看,每次领取各种嘉奖时,德不配位之感总把我湮没。每次写报告稿、上台作报告前,我都有种“小船难重载”的感觉。2019年,我被评为“最美奋斗者”,颁奖典礼上,我发现自己的名字竟然和邱少云、陈景润、黄大年等一串熟悉的名字列在了一起,这让我十分惶恐。跟这些伟大的英雄相比,我太微不足道了,我要做出什么样的贡献才能和他们相提并列?才能配得上这样的荣誉给我的使命?曾经有人问我,有这么多荣誉,为什么不向上发展,而愿意扎根基层?在我看来,荣誉不是向上的台阶。法治中国的宏图,需要有人运筹帷幄,也需要有人躬身耕耘,我愿意在基层做一个躬耕的司法老农,播种法治的种子。

记者:您是如何应对这“三个恐慌”的?

黄志丽:首先,我坚持学习,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并把它们运用到我的工作中去。我每天都要保证有两个小时的读书时间,法律、历史、哲学、心理学……什么书都行,风雨无阻。做法官要接触各行各业、各种各样的人,要拉近当事人的距离就得和他们有共同点。当你什么都懂一点,就能很快和当事人找到共同话题,让当事人容易卸下心理防备,调解也就事半功倍。其次,我要时时刻刻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无论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要紧绷这根弦,记得自己肩上的荣誉,一言一行都要对得起这份荣誉。然后,要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榜样引领作用、传帮带的作用,尽己所能带领更多年轻法官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

记者:作为全国先进典型,您会给年轻法官哪些建议以避免职业倦怠和应对工作中的问题?

黄志丽:首先,时代的变化快得让人无所适从,我们要认识到发展与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要不断学习,努力适应时代变化对法官职业提出的新要求。其次,要合理安排时间,做好时间管理。时间管理的目标并不是要让我们神经绷紧,相反,是通过提高工作效率,让自己有更多休息、充电的个人时间。第三,保持坚持锻炼和健康饮食的习惯,其实这是个自律的问题,也是一个挑战自我的过程。最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世事无绝对,对负面的东西,抱着让它归零的心态。对挫折,勇敢面对,就会越来越强大。总之,要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笑对挫折与困难。

采访手记

一个有“温度”的法官

“人类的悲喜是可以共通的。”采访中,黄志丽一直在强调,“有人看电影还会跟着掉眼泪,何况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你面前。当他的困难、他的窘迫就在你眼前,你怎么能袖手旁观?”

黄志丽有着很强的共情力,对当事人,她总是秉着同理心。调解前总是先问对方是否遇到了困难。她说:“办理的案件越多,心就越软,遇到别人有困难总想帮一把。”这“总想帮一把”也给她带来了困扰和无力感。对一些赡养案件,明明知道老人要的不仅仅是钱,却总有一些案件不能圆满,无法给老人想要的亲情。“我是法官,可以裁决,有强制力,但对有些当事人,我却帮不了他。”那些无法“圆满”的案件,成了黄志丽最大的遗憾。

黄志丽常说,在敲响法槌时,要多一份对事情的体察,多一份对当事人的体谅,多一份对老百姓的体恤。“法官审的是案子,判的是人心。”对当事人,她总是十分尊重,无论对原告还是被告,她都耐心倾听,听他们的“不得已”,听他们内心深处的诉求。

黄志丽的共情不仅在调解时,也在案外。和年轻干警一起下乡到田间勘验时,她会提醒年轻人:“农民种菜不容易,小心点,不要踩到地里的菜。”

“黄志丽是个有大爱的人。她对脚下这片土地、对这里的百姓有着深沉、淳朴的爱。”芗城区人民法院院长林银木说,“在她的感召下,芗城区法院干警把‘如我在诉’意识融入办案中,努力实现实质性化解纠纷。”

黄志丽,一个心中有爱的人,一个有温度的法官。

来源:人民法院报·5版

记者:陈冰丨通讯员:戴玲玲

责任编辑:陈冰|联系电话:(010)67550710|电子邮箱:chenbing@rmfyb.cn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