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图迷踪:牛津图书馆的明代中国航海图

扶摇天下人文 2024-10-19 20:36:41

在牛津大学图书馆的某个角落,一幅古老的中国地图静悄悄地度过了数个世纪。直到2008年,学者卜正民教授的一次偶然造访,这幅地图才重见天日。

这幅地图不仅绘制精细,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它不仅记录了中国东南沿海的港口,还涵盖了广泛的海洋航线。这幅地图的发现,无疑为我们研究明代中国的航海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幅地图的尺寸异常庞大,长160厘米,宽96.5厘米,由两张纸拼接而成。地图上,不仅有陆地的详尽描绘,还有海洋的广阔展现,航线清晰标注,港口以黑点示之,城市名称用汉字圆圈标注其旁。它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件实用的航海工具。

地图的绘制时间约在1607年至1609年之间,这段时间内,荷兰人和西班牙人同时居住在印尼的特尔纳特岛上。

地图上,特尔纳特岛被明确标注,且用三组汉字记述了“红毛住”和“化人住”,即荷兰人和西班牙人居住的地方。这表明,地图的制作者必定是一个对海上活动了如指掌的人。

地图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将南海置于中心位置,突破了中国传统的以中国为中心的绘图方法。

此外,地图上还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罗盘和一把尺子,这在明代以前的中国地图上是绝无仅有的。罗盘和尺子的出现,不仅体现了地图的实用价值,也反映了明代中国航海技术的先进性。

这幅地图的作者至今成谜,有猜测是郑芝龙,这位郑成功的父亲,曾是东南沿海最有实力的海盗之王。也有猜测是李旦,他是比郑芝龙更早的海盗兼海商。还有观点认为,这幅地图可能是福建商人群体所绘,他们常年奔波于海上,对航海图的需求不言而喻。

这幅地图不仅为我们揭示了明代中国航海技术的高超,也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人走向深海大洋的坚定步伐。地图上,南海的中心位置表明了它在航海者心中的重要地位,而罗盘和尺子则象征着明代中国航海者的探索精神和精确的导航能力。

这幅神秘的中国地图,不仅是一张纸,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它见证了明代中国航海技术的辉煌,也见证了中国人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和智慧。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