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过是生死的轮回,在这一次次的生死之中,有的人物、事物消亡了,有的人物、事物诞生了。
出于对死亡的畏惧,亦或是对逝者的尊重,在历史上对逝去者有一个重量级的观念——“事死如事生”。
由此便也有了一个非常极端的做法——殉葬。
如果只是用死者生前使用过得物品殉葬,那其实也还无可厚非,但从我国的上古商周时代开始,殉葬便有一个非常残忍的方式——人殉。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在一个个黑暗寒冷的墓穴之中,这些可怜的殉葬者哀嚎痛哭却被人置之不理,这或许是时代的局限性,却也是人性的可怕之处。
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他们又会作出怎样的举动呢。
上古女强人,陪葬六条狗
人殉制度是由来已久,早在商周时期便盛行于王室贵族之间。
当时对人的分类非常严格,只有在国度生活的人们才被称呼为国人,在国度之外乡野之中生活的人则是被称之为野人,在殷商的首都朝歌,你两块砖头顶片瓦,那也是国人,如果在野外,哪怕是盖了十八层的大别墅也是野人。
在这种地域分别之下,又将犯了错而被剥夺人身自由的人犯人和战败的敌人俘虏作为奴隶,这就是在当时的社会阶层中社会地位最底下的一层了,甚至一个普通国人的一条狗,都比一个奴隶更金贵,更有社会地位。
当时人殉的主要来源,也就正是这些奴隶。
“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这就是一般的殉葬规格,可以少,但必须有。
商朝时期,武丁在位时他的一位妻子名曰妇好,妇好虽然是女性,但却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甚至还有自己的封地和税收,帮助武丁开疆扩土,打了不少大战。
一年夏天,北方的羌族进犯了商朝的边境,这次外敌来袭比以往都要更加严重,武丁急于一个重量级选手前去抵御外敌。
妇好便是挺身而出,要去带兵出征,但武丁这次却是犹犹豫豫,在数次占卜都是吉兆之后,方才让妇好前去。
为什么呢?
因为妇好这次要带的兵太多了。
当时受制于生产力的发展,商朝和其余势力打仗,一般投入个上千人就是正常情况了,投入个两千多人就算是重视了,三千人以上就算是大战了。
可妇好这一次要带多少军队呢?
接近一万五千人。
根据出土的一些甲骨文等史料和对当时战争情况的推算,整个商朝常备军队也就三万人左右,妇好一下子就要走了一半,换句话说如果妇好现在造反的话,她至少能和武丁打的有来有回。
好在妇好没有家暴武丁的心思,并且还把这场战争打赢了,这再一次拔高了妇好的地位。
可惜的是妇好在三十多岁就去世了,出于对妇好的纪念,武丁将她的陵墓修建在了朝歌旁。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发现了妇好的墓葬,其中除了陪葬品外,还有十六具人的尸体和六具狗的尸体。
这就是妇好的“活物陪葬品”,这十六个人应该便是奴隶,是让妇好“死后使唤”的。
妇好的墓中就有十六个陪葬人,那么武丁甚至后来的纣王以及周朝的帝王就更可想而知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他们陪葬者的数量不仅越来越多,而且“质量”也是越来越高,已经从地位低下的奴隶,涉及到了普通的“国人”。
病娇女儿疯子爹
在战国时期,吴王阖闾的小女儿名叫滕玉公主。
这位滕玉公主非常受阖闾的喜爱,但她的死却也是充满了诡异。
阖闾在一次家宴上,和滕玉公主商讨攻打楚国的事情,但是二人不知道为什么发生了口角,父女二人争执了一顿之后,或许是阖闾想要缓和一下关系,便给滕玉夹了一块鱼肉。
没想到正是这一块鱼肉,让滕玉情感失控了。
你为什么给我夹鱼肉,你就这么看不起我吗,你是在侮辱我吗!
随机滕玉便直接拔剑自刎了。
(吴王有女滕玉,因谋伐楚,与夫人及女会蒸鱼,王前尝半与女。女怒曰:王食鱼辱我!不愿久生,乃自杀。——《吴越春秋》)
这么一个记载来看,滕玉的表现的确有些病娇,但因为我们的确不知道这父女二人在前面到底商议了什么,所以这也就成了一个千古谜团。
但可见的是,滕玉的死对阖闾的打击的确很大,以至于他后面的做法也有些行为失控了。
在滕玉死后,阖闾为她在国都西门外修建了一座宏伟壮观的陵墓,挖出来的土堆积起来,硬是又凑成了一个“地上池”,而且墓中的陪葬品那是金银玉器、玛瑙珍珠,应有尽有。
这唯一少的,就是陪葬的人殉。
有人问阖闾要不要杀点奴隶陪葬,阖闾却是露出了一丝阴沉的笑容。
没事,会有人陪葬的,会有人自愿陪葬的。
到了滕玉公主下葬的这一天,除了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之外,还有一个舞蹈乐团,在队伍的正前方表演着“白鹤舞”。
这白鹤并不是真的白鹤,而是一种用竹子做骨架,白布蒙上面的玩偶,用丝线拉拽便可翩翩起舞。
这一下基本大半个国都的百姓都被吸引了,纷纷前去观看,人们摩肩擦踵、熙熙攘攘,对这白鹤舞发出了赞叹。
吴王是家大业大,看这给闺女出殡的排场,多么壮观。
一大群人就这么声势浩大地一直跟到了滕玉公主的墓地,到了之后看守的士兵竟然也不阻拦众人继续进入,这一下人们可来精神了。
免费参观公主的墓穴啊,还有这等好事。
于是上万人进入了滕玉公主的墓穴,他们摸摸这个、动动那个,甚至还有人想趁着守卫不注意,直接把一件陪葬品就塞进了自己的怀里。
但守卫却是看见了也全当没看见,似乎一切都无所谓的样子。
过了片刻,只听轰隆一声,这陵墓上万斤的大石门竟然直接落了下来,这上万人便直接被关在了里面。
这是什么情况?
我还没出去呢?
喂!
王宫中的阖闾却已经是满脸狰狞与疯狂。
既然这么愿意看,那就全都去给我的滕玉陪葬吧!
(舞白鹤于吴市中,令万民随而观之。还使男女与鹤俱入羡门,因发机以掩之,杀生以送死,国人非之。——《吴越春秋》)
阖闾的行为的确太过疯狂,上万国人啊,这在政治意义来说,国人绝对是比奴隶要重要的多,但阖闾却似乎是破罐破摔一般一下子就杀了上万人给滕玉陪葬,这简直是骇人听闻。
无独有偶的是,在后世有一位皇帝,作出了和阖闾一样的抉择。
墓中挣扎
五代之时,辽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儿子耶律倍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失败了,只身逃到了后唐李从珂治下。
李从珂并非是个明君,以至于在乱世之中令国家灭亡,在最后他无奈自焚,竟然还要拉着耶律倍一起。
耶律倍当然不愿意,于是便被李从珂下令暗杀了,他的墓穴后来被修建在了医巫闾山上,但是风水轮流转,耶律倍没能当上皇帝,他的儿子耶律阮却在后来成了大辽皇帝。
当了皇帝之后,耶律阮把耶律倍也追封成了皇帝,并且还给他修建陵墓,又举办了一场豪华葬礼。
葬礼上耶律阮弄来了两只老虎,在陵墓前左蹦右跳,引得一群百姓争相观看,眼看时间差不多了,为首的将领一声令下,那就是万箭齐发,当场射死了数百百姓。
剩下的几百百姓见状,那真是避无可避,只能被迫退入了耶律倍的陵墓之中,而后外面的守军把被射死的尸体往陵墓里一扔,墓门一封,完活儿。
但这次也留下了殉葬者能够在陵墓中存活的时间记录,为了防止有人逃出来,耶律阮还让人在外面守着,里面的哀嚎声响了四五天,方才没有了声音。
其实如果一个人单纯的被困在陵墓里面,那么他的存活时间是肯定比四五天要长久的。
因为很多陵墓之中并不是没有水,相反一些陵墓之中为了造景,让死去的帝王们在地下也能看到大好河山,还会特地挖一些小池子代表大湖,挖一些沟渠代表江河。
至于空气原因,由于古代技术的限制,很多陵墓的密封性并没有那么好。
现在我们或许受一些小说、影视作品的影响,觉得一打开墓室就要放个蜡烛,其实并不是因为里面没有空气,更不是一些超自然原因,而是因为不知道里面的具体情况,如果里面有之前殉葬的生物,他们的尸体腐烂变质容易污染空气,降低空气含氧量。
但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不会是殉葬者刚刚下去就被尸体腐烂发酵的气体毒死了,里面的空气流通或许不好,但也绝对是有的,足够支撑一个人不被憋死。
其实很多殉葬者的死亡原因,大多是因为殉葬者不是一个人,而一群人在一起,这情况就多了去了。
有在临死关头情绪失控,而伤害、击杀其他殉葬者的,反正都要死了,何不放纵一把;有的是被困住之后开始盲目寻找出路,破坏陵墓结构,反而把自己累的脱离,更加速了自己死亡的;甚至有的是被饿的收不了,开始把其他殉葬者当做口粮的…
可以说在一片黑暗的陵墓之中,这里就是最原始的情景,任何人性都不存在,为了能够在必死的情况下多挣扎片刻,所有的殉葬者都无所不用其极。
但是好在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总有一些比较有人性的君主,在和这种残忍的制度对抗。
不反人性就是推动历史
首先在下葬时没有用人殉的是汉武帝。
在汉武帝下葬时,陪葬品有金银珠宝、玛瑙玉石,活物有鸟兽鱼鳖、牛马虎豹,但就是没有一个妃子宫女、太监士兵。
可以说汉朝从汉武帝之后,人殉实际上被制度性地废除了。
汉宣帝时期,平干王刘元临死之际下令,为他演奏作乐的一群奴婢要给他陪葬,这群奴婢自然是不肯,人家是奴婢,可人家也是人啊。
刘元却不管这些,我不是在跟你们商量,你们不肯那就全部杀了。
于是十六条人命被刘元下令杀害,一起埋进了他的陵墓中。
汉宣帝知道后大怒,当即下令追究刘元的罪责,最终刘元被“夺嗣除国”,大汉再也没有平干国了,老刘家再也不认刘元家的后代这一枝了。
到了唐朝,唐朝初期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也是开了个好头,他的陵墓有没有陪葬呢?
有,而且有180多个。
但给他陪葬的可不是人,而是陵墓。
也就是说很多人是早就已经去世了,陵墓就预先修建在唐太宗陵墓的周围,形成了一圈陪葬墓,而不是说唐太宗驾崩之后,再把人杀了要给自己陪葬。
像是魏征、李靖等人,都是陪葬昭陵(唐太宗陵墓的名字),而且当时都大臣们,绝对都是以能够陪葬昭陵为荣的。
哪怕是在突厥,有个名叫阿史那·社尔的王子,唐太宗对他有收留的大恩,还把自己的妹妹衡阳公主嫁给了他,所以太宗死后,阿史那·社尔一定要当场自杀,给太宗陪葬,唐高宗李治是劝了半天,好赖才算劝住自己这位姑父。
所以在唐朝,皇帝驾崩之后,一般都会有大臣选择陵墓陪葬,而没有直接用人殉。
元朝情况太过复杂,太过拟人化,成吉思汗去世后,陪葬的活人达到了两万多人,这实在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明朝初期,洪武大帝朱元璋死后也是选择了38名妃子殉葬,永乐帝朱棣死后是16人,仁、宣两朝则是5人和8人。
并且在当时,为了让妃子们不至于在陵墓中受到惊吓,皇帝们还非常贴心地为她们提供了人性化服务——你们下葬前就自尽吧。
是选择毒酒一杯,还是选择白绫三尺,你们随便。
一直到了明英宗朱祁镇时,这位“瓦剌留学生”、“叫门天子”,虽然能力上让人不忍直视,但是他临死之际却是下令不要活人陪葬,算是再次废除了这个制度。
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子孙勿复为之。——明代刘定之《否泰录》
清朝初期,因为一些原因人殉再次抬头,从努尔哈赤到顺治,死后都有人殉的存在,一直到了康熙时期,他才下令废除人殉制度,至此人殉算是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可以说人殉就是统治者的一种残忍统治,更是身居高位者的一种变态的自恋。
像是我们一开始所说的《黄鸟》——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这便是秦穆公时期的一首诗,但却是秦人用来讽刺秦穆公的以人殉葬。
这句话直接的翻译就是“我的老天爷啊,你为什么要把我们的大好人带走了啊,要是能够把他换回来的话,我们死一百个人也愿意啊”。
但死一百个人,哪怕一万个人,秦穆公能够复活吗?
而且谁家大好人用别人给自己殉葬,还要人家唱是自愿的。
这是不是怎么看怎么觉得阴阳怪气了。
这也就表明了一个事实,人的性命无论在什么时代,天生就是平等的,或许上古先秦时期的奴隶们不敢直接说出口,但他们也不愿意用自己的命去给人陪葬,哪怕这个人是秦穆公也不行。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殉葬制度变迁的可能诱因和发展启示——俞宪忠·天津社会科学
明清宫人殉葬制度研究——李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解密古代人殉葬方式——秦昭·科学大观园
古代帝陵中的“合葬”“祔葬”与“陪葬”——朱津·考古与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