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年钟声敲响之际,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北京东城区文化馆举办“文学的灯光是不会灭的——2025文学·中国跨年盛典”,扬子晚报B座西窗视频号以网络直播的方式陪伴读者跨年。当晚活动在人文社抖音、微博、快手各平台直播观看量均破百万,相关话题斩获抖音热榜第12,百余家媒体联合播出报道。据不完全统计,总播放量超1500万。
今年是人民文学出版社连续第四年举办“文学跨年”活动,在开场致辞中,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黄志坚肯定了这项活动是人文社探索阅读推广活动新形式,他向广大读者真诚致谢:““你们的阅读是我们出版的意义,正因为有你们,有许许多多爱书的朋友们,互联网上的知识过载、信息泡沫、视觉刺激才不会淹没我们,才能让我们葆有深度阅读与深度思考,让人类的智识持续不断地晋级提升。”
本届文学盛典以巴金先生的名句“灯光是不会灭的”作为主题宣言,分为“理想之火”“生活之诗”“万物之歌”“文学之光”等四个篇章,梁晓声、李敬泽、陈彦、毕飞宇、毕淑敏、王跃文、东西、李洱、康震、祝勇、乔叶、杨雨、范晔、徐则臣、石一枫、班宇、张天翼等著名作家、学者登台分享。盛典由著名主持人张蕾、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系教授文铮共同主持。
活动第一篇章,几位成长于不同年代的作家,敞开心扉,讲述各自在“理想之火”召唤下追逐文学梦想的历程。梁晓声分享了自己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经历,毕淑敏回忆自己在“世界屋脊的屋脊”西藏阿里当卫生员时打开文学之门的往事。李敬泽提出阅读不该讲“绩效”、计算KPI,人们可以用半生乃至一生的时间,慢慢阅读一些困难的书,让文学真正陪伴、参与生命的历程。徐则臣在回顾个人经历时谈到理想的偶然性,通过视频连线参与分享的马伯庸分享了自己关注到的互联网环境下阅读生态变化。
活动第二篇章嘉宾谈到了文学启发人们从烟火日常甚至琐碎、挫折中努力寻找生活的诗意。陈彦分享自己早年在戏剧创作中遭遇的打击与思索,东西也赞同“困难是为理想服务的,人都是在坎坷中前行”并提出年轻人需要主动打破心理上的距离,进入群体生活。乔叶阐述了自己新书《要爱具体的人》的题名,呼吁大家爱这些和自己一样不完美的人,爱不完美的生活。班宇则聊及自己笔下主人公的“超越性的时刻”,他希望把介入生活又超越生活的力量,用一种文学的方式描述出来,以此确认我们自身的存在。
活动第三篇章由著名歌手程璧现场演唱的歌曲《时间之书》导入,随后登场的四位嘉宾畅谈古往今来人们对于“诗与远方”的向往。王跃文分享家乡的自然山川大千万物对自己精神品格的塑造及文学创作的影响,康震分析了为何古人的诗句会和我们产生跨时代的共鸣,祝勇则谈到了如何欣赏古物之美,杨雨从古典诗词出发讲述从时间中看风景的意义。
活动最后一个篇章“文学之光”讲述了与“阅读的灯光”有关的几个小故事,登场嘉宾分别向文学上的“提灯引路人”表达敬意,分享从文学中汲取的力量。毕飞宇视鲁迅为文学引路人,他从鲁迅身上汲取力量。李洱将巴金视作自己写作的引路灯,他还用《窄门》结尾处女佣举的一盏灯来阐释“文学之光”的另外一重意义:文学对于人间的生活应该有一种体贴,应该生活在普通人中间,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石一枫分享了在人物描摹上曹雪芹对他的影响,《百年孤独》的译者范晔谈到自己作为一个文学读者,是无数经典文本组成的光明里一粒小小的微尘,打开一本书的瞬间,像被文学共同体的光芒所照亮。张天翼借用杜甫的诗句“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来形容自己眼中的文学。
活动最后,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带领人民文学出版社领导班子共同登台,朗诵了为本次活动专门撰写的诗歌《文学的灯光是不会灭的》,用诗意的方式向全国作家、读者送上独特的新年祝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校对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