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越“闪崩”的警钟,敲醒了光伏...

光伏有深度 2024-12-19 13:22:36

新能源圈,又曝出大动静!

最近,极越汽车陷入“原地解散”风波引爆网络,一时间相关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引发网友关注。

12月12日,极越CEO夏一平被极越员工围堵在上海办公室。夏一平表示:“正在积极解决问题,希望大家给一些时间。”极越上海总部目前有相关部门在现场维持秩序。

现场视频截图

据了解,此次员工“围攻”夏一平,主要有4点诉求,分别为极越将今年10月和11月的员工社保、医保和公积金缴齐、今年12月工资、五险一金、个税缴完、离职日给员工“N+1”的赔偿款,以及将员工落户流程走完。

而这场风波在今天之前就已经在网上炸开了锅,据悉,12月11日下午,极越汽车CEO夏一平在线上召开全员内部会,表示要对公司经营遇到困难,进行调整,但没有具体明说。同时,他还清空了自己的小红书。

会后,极越汽车人事部和各部门员工谈话,给出了两个选项:

一:12月16日前自愿离职,签署协议,赔偿2月15日前到位,N+1(但是不保证,因为“统一口径没钱了”);二:停薪留职,不缴纳社保和公积金。对于这一消息,多位极越汽车员工证实了这一消息。

图源微博

12月11日晚八点,极越发布微博进行了说明。内容包括公司经营状况、车辆服务保障、新车交付进展、供应商合作四大方面。

仅仅一夜之后,极越CEO便被围堵在了办公室,一时间网上铺天盖地都是关于极越汽车的新闻和报道,极越汽车也陷入了“原地解散”的风波之中,从现场状况来看,面对潮水般的负面新闻,估计原本的紧急公关人员,这会也向公司讨要着该有的说法。

与此同时,多个注册名称为“极越销售门店”的抖音账号开启“摆烂式”直播。这些销售门店遍布成都、杭州、上海、深圳等地,不少销售人员在直播中透露了极越崩塌式解散的内幕,并表示公司没有给员工留有任何重新找工作的窗口期。同时相关供应商也在线上公开“追债”。

12月13日下午,百度、吉利联合发布声明称:集度汽车有限公司是百度控股与吉利控股投资设立的造车新势力初创公司,是探索汽车智能化转型的创新产物。由于行业竞争格局发生巨大变化,既定商业计划无法执行,经营遇到了挑战。

据多家媒体报道,吉利和百度内部已在12日晚间走完转账流程,为极越员工缴纳11月社保。

新能源“三卷”,谁也别笑谁

对于极越此刻面临的现状,可以说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当然这并非实在针对极越汽车所言,而是面对如今国内新能源市场的感慨。

关于此次极越汽车“原地解散”的风波,网上众说纷纭,不少自称极越内部人员开始疯狂爆料,但是作为非当事人,企业内部具体什么原因导致了此次风波,我们不得而知,因此也不予置评。但是从外部源环境来看,新能源汽车的这场生死战,迟早会打响。

极越并非是第一个陷入如此困境的电车企业。

就在今年,高合汽车的母公司华人运通(江苏)技术有限公司在经历了近6个月的停工停产和自救努力后,还是步入了破产预重整的阶段。

还有当年被许家印“盛赞”的恒驰汽车,据悉,今年9月4日,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恒大恒驰新能源汽车(上海)有限公司被申请破产审查,申请人为正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电车困境”似乎让每一个新能源车企的神经都格外紧绷。作为出海新三样的新能源汽车,这场生死战来得比想象中更快更猛烈,而对于另外两位—光伏、锂电池来说,新能源汽车的这场风波,不是一场闹剧,更是一声警钟。

光伏、锂电车、电车,作为出海新三样,如今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难题-内卷,戏称他们为新能源“三卷”也丝毫不为过。

如今新能源汽车的价格可以低至几万元一台,今天下单明天就亏钱的案例在车圈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而光伏和锂电池更是从原料端一直降到产品端。

前两天,光伏行业史上最大规模光伏组件、逆变器集采开标,中国电建本次集采规模光伏组件、逆变器各为51GW。其中, 光伏组件共划分3个标段,其中48GW组件型号要求为TOPCon、3GW组件型号为HJT;逆变器划分4个标段,涵盖箱逆变一体机、300kW以上组串式以及10—150kW组串式逆变器。

虽然此前光伏行业呼吁组件价格不应低于0.68元/W,但是从报价情况来看,在参与报价的58家企业中,超三分之一的企业仍报出了低于0.68元/W的价格。

而这些企业大多都是一些二线厂商,相比一线大厂能够给出坚挺的价格,不少二线厂商依旧采取了低价抢占市场的策略。而此次集采中也不乏有新兴企业的身影,这也侧面反映出光伏行业的竞争仍在加剧。

对此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刘译阳也发文表示:“光伏组件是质保期长达10年,线性质保高达25-30年的产品。这些低价投标的企业其产品是否能经历如此长时间的考验?在光伏行业起起落落的激烈竞争中,企业能否保障长期运营从而提供后续质保服务?低于龙头企业如此之多的投标价,是成本管控能力超强还是降低了产品品质要求?”

确实,如果低价的背后是低质、后期无保障,那么这不是在提供价格优势,这就是在扰乱市场。

新能源“危机”,光伏怎么熬?

其实,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像嘉寓股份、ST聆达、ST中利、惠德太阳能等数十家光伏及相关企业宣告破产或预重组,而此次极越的“闪崩”,也让人们看到,即使背靠百度吉利两大巨头,依旧会面临闪崩的危险。

光伏行业战火是否会像电车一样烧到大厂?个人认为是会的,只不过电车面对的是C端用户市场,因此,激起的浪花会更大,舆论发酵也会更猛烈。

从企业经营角度经营角度来看,极越反映出来三个较为致命的问题,没有稳定现金流、产品定位不准确以及营销的滞后。而这些问题在光伏企业身上也能够窥见一二。

首先,不少跨界光伏企业都面临着步子迈的太大,签订了大项目最终却因为资金问题草草收场,本想通过跨界光伏来实现产业转型来挽救主业,但最终是两边都不理想,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资金缺口。

其次,优胜劣汰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价格战的背后,说白了就是产品的高度同质化,因为可替代,所以就不缺蜂拥而至的新厂商,而新玩家的入场,很多从一开始就没有明确的市场和产品定位,只是一味的堆积产能。

光伏行业快速的复制性也造就了产品价格始终居低不上,就拿今年几场光伏大展来说,基本上你在这家看到的产品,在其他家也能够看到,你做防积灰、我也做防积灰,你做大功率,随后就其他大功率组件的跟进,

产品的更新换代自然无可厚非,但是在短时间内就如此高度同质化,这样的结果就是在终端市场失去产品优势,陷入被动的价格漩涡。

最终,企业开始陷入毫无意义的价格战,既不能打破,又无法脱身。

前两天,在四川宜宾,30余家企业领导人共同出席了促进光伏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专题座谈会,并签订“自律公约”,同时,网上也传出了硅料和电池两个环节各企业的产能配额的各种版本。

虽然所谓的配额具体真实情况不得而知,但毋庸置疑的是,光伏企业之间的利益诉求存在明显差异,实力较强的大企业希望争取更多的份额已维护地位和竞争优势,而中小企业则是希望能被公平对待,已维护自身的生存需求。

显而易见,如果企业间的利益无法得到妥善的调和和处理,那么势必将再一次激化行业内部的矛盾。

想要光伏行业回归良性市场,需不需要“自律”?肯定需要,但是如果只是一纸协议,嘴上呼吁,然后大家相安无事的度过危机,未免也太过理想主义。

当然,商业市场并不会给太多时间让企业“安度难关”,就好像其他电车企业不会因为极越的困境而暗自庆幸,相反,只会为自己的明天而更加担忧。

0 阅读:0
光伏有深度

光伏有深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