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成都生活20多年,也去过川内的许多城市。亲见证了川菜浓郁的烟火气。
随着城市的发展,这种烟火气却不知不觉。隐没在了霓虹闪烁之中,与我们渐行渐远。
今天早晨,我路过早餐店,准备买了两个包子充饮。老板端上两个白净的大包子,每个包子上都有24个均匀的褶,均匀得一丝都不差。一看就是流水线上生产的,预制品。
吃一口,果然有种陈旧的气息。待老板递一只塑料杯子给我,我愣了一下。原来这是我要的黑米粥。贴心的老板已经帮忙给插上了吸管。
看着眼前的塑料杯子,里面悬浮的着粒粒保持距离的米粒。我突然特别想念一种美味。
算起来,应该有十几年没吃过了。

记得我刚来成都的时候。我居住的楼下过一条街,就有一家,早餐店。说是早餐店其实人家中午晚上生意都好。
那是我第一次见识到了,四川人生活烟火气是如此迷人和温暖。
我每天晚上,一下班,便直奔这家店。
还没走到门口。远远飘来小米粥的清香。老板的小米粥很特别。

一种是用荷叶混着北方小米煮的。一种是混着老南瓜一起煮的。
老板在,店门口放一个大蜂窝煤炉子,上面放一个只大T锅。里面是热气腾腾的小米粥,泛着金黄而诱人的颜色。
就是为了这碗小米粥,我成了他家的常客。
除了小米粥,店上的凉拌小菜每天有十几种备选。这些菜都是老板当天现准备的。
我特别喜欢,干煸四季豆和凉拌扎耳根。
一碗小米粥1元,两个小菜4元左右。再加个馒头5毛。一餐5∽6块钱。经济又实惠。虽都是普通食材,却让人念念不忘。
他家的店还有个特点,饭菜自取,最后老板按盘子、碗收费。忙的时候,食客自报数量。
那时,还没有电子支付,遇到顾客拿的钱面额大,老板爽快地说,二天一起。
每天,店上人来人往成百上千人。只有老板两口子在打理。这里装修简单,木桌长凳,但都有着特别的吸引力。
时隔多年,我依稀记得他们家的拌菜味道,和小米粥香。

那是一种后来再也没找到过感受。
因为,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快节奏的生活。为了迎合这一节奏,餐饮的形态也随之在变。
变得,我们的餐食只为了充饥,却失去了一种乐趣。
我有一位专门做早餐店的朋友,他开的是连锁店。有几家早餐店分别在不同的区域。
每家店,只雇一个店员。当时,我还开玩笑说他压榨员工。
现在我才恍然大悟,看来他用的也是预制品。包子馒头,只需要提前10分钟加热便是。粥和豆浆也是现成的。一个人看一家店还是绰绰有余。

看来预制品,早就在摧毁四川人的早餐。
有朋友笑笑说,被摧毁的岂止是早餐。
你去看看哪家饭店没有几样预制品。
美其名曰,中央厨房,其实就是生产预包装食品。
朋友的话让我无言以对。
确实是这样,上个月我请朋友吃火锅。我亲眼看见服务员小妺,把袋装毛肚撒开倒在盘子里。
像那些快餐店,使用预制菜的可能更普遍。我以前的文章中也分享过。我亲眼看见卖盖饭的老板,把一大袋子预制菜的空袋子清理出来。
餐厅用预制菜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有四川朋友吐槽,现在的馆子里的菜都是一个味,是味精和添加剂的香味。
有人说,既然,这样还不如在家吃家常菜。说是这样说,但是,存在就是道理。
当资本介入餐饮后,一些餐饮大家宣扬去厨师化的理念的影响下。
预制菜是不可必免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它是资本和消费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比如,消费者追求时效,预制菜才符合这个特点。快速,便捷。
比如,资本追求利润,追求标准化,那么,预制菜就满足需要。
所以,存在就是道理。
其实,细想想如我一样,还记得那份烟火气的人,怀念的可能也并不是美食本身。应该只是一种宾至如归,人与人之间那种信任和谐的美好。
时代发展了,经商者越来越聪明了,也越来越看重套路了。正象,我上次吃火锅,收银小妹硬是给我推荐充值一样。
我婉言谢绝。
因为,我们之间也并没有建立信任。
这要是回到前文的那家早餐店,我就敢把所有生活费放在他那里慢慢消费。
都说现在生意难做,有多大一部分源于信任的缺失,这值得思考!
小伙伴儿,怎么看?
你愿不愿意把千八百块钱放在别人手上,虽然,这点钱对你并不伤筋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