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粮票伍市斤是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发行的重要购粮凭证,承载着特殊的历史记忆,以下从其基本信息、历史背景、市场价值与收藏意义等方面展开介绍:

1966年版全国通用粮票的诞生源于对1965年版粮票的修正。1965年版粮票背面使用说明中存在一处细微错误,即第四条“本票不准买卖、涂改无效、遗失不补”中的第一个顿号使用不当。为维护国家粮票的严肃性与权威性,粮食部于1967年10月13日发布粮农字第186号通知,决定发行1966年新版全国通用粮票。这款粮票不仅是对1965年版错误的纠正,更是计划经济时代购粮凭证的重要见证。
三、收藏意义收藏意义:历史见证: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粮票是人们心中的“定心丸”,承载着那个时代的独特记忆。它不仅是一张购买粮食用品的凭证,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见证了国家经济建设的历程。文化价值:粮票的票面设计庄重典雅,体现了当时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特色。其票面上的图案、文字等元素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工业发展状况,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稀缺性:由于粮票在流通过程中大多被消耗殆尽,且各级粮食部门所库存的粮票也大多被销毁,因此现在能够找到的粮票数量极为稀少。尤其是像1966年全国通用粮票伍市斤这样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粮票更是难得一见,具有较高的稀缺性。
对于有意收藏1966年版全国通用粮票伍市斤的爱好者来说,建议选择品相较好、保存完整的粮票进行收藏。同时,要注意辨别真伪,避免购买到假冒伪劣的粮票。在收藏过程中,要注意粮票的保存环境,避免受潮、受热、受污染等,以保持粮票的品相和价值。
陕西通用粮票是地方通用粮票,由陕西省相关部门发行,用于在陕西省内购买粮食及粮油制品。其票面设计体现了时代特征,印制精细,具有时间性、地域性特点。票面题材广泛,除粮食外,部分粮票还可用于购买食用油等生活用品。

计划经济需求: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资匮乏,粮食供应困难。为保障全国人民温饱,国家实行粮食计划供应,粮票制度应运而生。陕西通用粮票作为地方性凭证,是这一政策在陕西地区的具体落实。
资源分配手段:在粮食生产和储备有限的背景下,政府通过粮票分配粮食资源、控制市场价格,防止粮商囤积居奇,维护市场秩序。
发行情况时间跨度:陕西通用粮票自上世纪50年代起开始发行,至1993年停止流通,历时近40年。
面额与版本:面额涵盖1两至10斤等多种规格,如1980年发行的陕西通用粮票包含1两至10斤共5枚。不同年份的粮票在图案、颜色、防伪标识等方面存在差异。
使用规则:居民需凭粮票到指定粮站购买粮食,出差或探亲时需用地方粮票换取全国通用粮票。粮票的使用范围和兑换规则随政策调整而变化。
收藏价值历史见证:陕西通用粮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记录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政策、社会生活和文化特征,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文化载体:票面设计融合了地方特色与时代元素,反映了当时的审美观念和印刷工艺水平,是研究地方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收藏市场:随着粮票退出历史舞台,其收藏价值逐渐显现。品相完好、版本稀有的陕西通用粮票在收藏市场上备受青睐,价格逐年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