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孔乙己长衫”群体化,是一个长期积弊问题(一)问题缘起:“孔乙己长衫”群体化
“孔乙己”长衫现象,最近成为社会关注热点。
最近,知喻先生的某位朋友A(简称采访者A),专门就现阶段网络热议的“孔乙己长衫现象”,采访了一些已经毕业已经有些若干年的博士、硕士。
由于这些博士、硕士,都已经从事某种职业若干年,尽管可能他们对现有的工作平台,也不是很满意。
有的还曾经一次或多次变换工作平台。
采访者A向知喻先生,提供了其中关于若干典型采访场景的材料,主要是受采访者的心声记录,另外也有他的采访心得。
他们都希望知喻先生,将这些材料,提供给读者一阅。
事先声明的是,知喻先生只是转述采访者A的采访记录而已。
采访过程对话方的那些观点、立场,都与知喻先生,没有任何的直接连带关系。
即使以后社会制度、社会管理,采用他们所提出的诉求的某些方面,甚至全部方面,也和知喻先生无关。
——那可能是社会继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可能是某位有见识、有魄力的领导的力挺身推;还可能是很多社会有识之士的大力呼吁……。
(二)问题实质:为劳动者提供合适工作平台
亲爱的读者,可以说,如果你受过高等教育,除了那些年纪已经比较大的长辈,如果不是早于20世纪80年代已经大学毕业并就业,如果不是入职和就职经历非常顺利,如果没有家族可继承并有心依靠的金矿……
——如果这些统统没有,主要由于我们社会的转型特性和过去相对独特的内卷化趋势,没有这些的人士,多多少少都曾受到“已经成了孔乙己” “差点成了孔乙己”“现在还是半个孔乙己”等问题的困扰。
可以说,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那些从大学校园走出来,又需要依靠自己通过工作平台的薪水,去解决自己衣食住行问题的人士,多多少少都会对自己过去寻找适当满意工作平台的经历,有着这样那样感慨。
部分人士,即使可能暂时已经有了工作和社会角色,但有时由于工作和社会关系的摩擦,多多少少都会遇到工作过程中,对自己所从事事项,觉得不是很得心应手,也有想转换工作平台的意向。
对社会的公共管理体制来说,“孔乙己”长衫问题,实际上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如何要让绝大部分就业者,获得合适的展现自己独到才能的平台。
——如何要让绝大部分就业者,在平台上工作,相对得心应手。
——如何要让即使是小众理解,但对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成果,也有获得社会认可渠道。
这三个方面,都对社会公共管理提出了要求,可以分别称之为平台构建问题、平台制度问题、成果认可问题。
可以说,直至现在,放眼全世界范围,即使是发达国家,在上面这些方面,也都不是完善的。
——要不,怎么即使是北大毕业的高才生,后来也拿了博士学位的张益唐,即使是在人类的灯塔国,也要借助一个不很正式的教职,等到某一惊世之作问世,才能在美国获得相对稳定的教职。
他要不是有这篇一鸣惊人的成果,可能就是一个低调的“孔乙己”,在灯塔国终老此生。
当前,从公共管理制度、社会文化的国际比较角度来看,在各个国家内部,这一问题的严重性程度不同而已,有的国家更高一些。
在我国,由于社会文化相对具有特色,由于经济发展所处特殊阶段,也由于社会文化的某些特征,近几十年,科场、职场竞争气氛更加浮躁;各种社会机构,针对人才的管理和劳工的要求,更加急功近利;人才所处的人际关系更复杂;人才人力管理的国内公共管理层级更多,并且各种基于各层级当权者自身利益考量更加错综复杂。
正是因为各种影响因素,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要捋清楚某个最初提出的问题,却需要从多个角度,从不同方面,对这一问题,开展相对全面的观察和梳理。
(三)问题历史:是长期积弊导致
通过从不同侧面来观察和解析这一问题,就不难发现,这个问题具有必然性、系统性、复杂性和长期性。
——这个问题有必然性,并不是偶然的社会现象。
这一问题,是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在劳动力供给结构已经变化——原来是农民身份群体,承担社会劳动力缓冲带和蓄水池的作用,现在这两方面功能,却越来越转移到“大学生”群体的身上,那带来的摩擦是必然的。
——这是一个社会群体问题,不是一个少部分人的个人问题。
现在大部分青年入职人员都是大学生,那必然会有一部分大学生群体,要承担起过去主要由农民工群体承担的那些社会事项,但是,从心理上,没有哪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会心甘情愿地去承担那些社会角色。
——这是一个长期积弊问题,不是一个短期问题。
这个问题过去就长期存在,只不过,在过去,每年有相对庞大的经济增量,将少数有“孔乙己”情结的人的感受,暂时替代、掩饰和冲淡了,但并不意味着问题就此了结,实际上,过去依靠的高增长动能消失后,“小痒”,会逐渐积累成为“顽疾”。
——这是一个关系到社会公平和大量就业者社会存在意义的问题。
马老爷子曾经教导,劳动,是人区别于非人动物的本质属性。但是,从另一方面说,社会的公共管理,也应该为每一位有劳动能力者,提供合适的劳动平台,以让他们获得有别于动物的感受,即感觉到自己还是“人”的那种感受。
——这也是一个和中小学教育学生负担沉重屡减不轻相关联的问题。
中小学课业负担问题,可谓愈演愈烈,但以前出台的很多政策,乃至对校外培训一刀砍掉的政策,实际上都是隔靴搔痒,都没起到什么好效果。中小学课业负担较重,是弥漫在学校、家长、孩子层面的焦躁情绪导致,深层原因是小孩的早期职业锚定不确定,中高考计分科目庞杂等等。
——这是一个需要在社会公共管理上动大手术的问题。
这不是一个靠个人努力,或者靠社会局部修补,就能够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需要上层开展公共管理的顶层设计和制度构建。
某位采访者A,最近采访不同的观察者和当事人,以下是其采访过程,每个采访对象,都从不同角度,谈了对这个问题的印象和看法。将他们的印象合起来,基本能够展现出这个社会现象,牵涉到的社会问题的全貌。
以下是这位采访者A采访若干高学历人士的某些片段式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