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傻瓜”这一词在人们的印象里并不是那么友好,笔者也一样。
对这一词真正的改观是第一次听说了“傻瓜相机”这一概念——原来这个词还可以蕴含着智能、简单化和便捷的意思。
或许这就是我们中国老祖宗所说的“大智若愚”?
正因如此,当在某本书籍上读到“傻瓜投资法”这一金融概念时,也有了莫名的兴趣。
先简单说说这种投资方法的由来。
世界上任何一个稍微正规一点的金融市场,其监管者都会有这么一项规定:与股票市场密切关系的单位或者岗位(比如监管机构、投行、券商、银行、投资顾问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的研究岗位、调研岗位和领导岗位)从业人员,其个人不得随意买卖股票,也不得通过明示或者暗示的手段为自己的亲友、利益关联者提供股票买卖信息。
在这种规定下,这类从业者要么直接被禁止购买股票,要么其股票账户全部呈报,每一笔交易都要在监管下进行。
对于美国这种金融体系极为发达和成熟的国家,就更不用说了,几乎在华尔街工作的大多数岗位都被列为股票交易监控对象。
为什么要这样规定呢?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这些特殊岗位的从业人员有机会掌握到上市公司的内幕消息,如果他们利用这些信息来参与股市交易,那么会对其他的交易者不公平。
那么,对于这些华尔街专门玩金融的精英们来说,是不是就只能在收益率极低的存款和债券中被通货膨胀打败?是不是只能感慨满身能耐却“英雄无用武之地”了呢?
非也!
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些人并不会因此作罢。
有一些胆大的,会玩技术手段去躲避监管;而更多的是想着如何在不触碰监管红线的情况下参与相关投资,以获得收益率的提高。
于是,“傻瓜投资法”应运而生了,并在华尔街慢慢盛行起来。
下面就给大伙说说这个所谓的“傻瓜投资法”是怎么回事。
这种投资方法并非直接购买股票,而是购买股基,而且这个股基并不是普通的股票基金,而是某种特定指数的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比如美国的标普500ETF(被标准普尔公司选出来的美国500家大公司股价所算出来的指数,是衡量美国大市的标杆,属于美股三大指数之一);比如罗素2000指数(中小型股指数);纳斯达克100指数等等。
在我们A股市场也有类似像沪深300指数或者中证500指数之类的ETF金融产品。
为什么要购买ETF呢?原因如下:
1、ETF属于一种被动形式的股基,而且其覆盖的范围非常广,几乎不可能有内幕交易,所以监管也不会在这一块为难华尔街的从业者。
2、绝大多数的ETF和大盘走势同向,从正常的市场逻辑而言,越是成熟的金融体系中,大盘总体向上的趋势越稳定,也就是说只要持的时间够长,它总是会上涨的。而且ETF在专业金融机构特定的电脑模型优化下,其上涨的幅度要更优于大盘。
《华尔街日报》曾做过专门的统计,在截至到2021年底的30年时间里,标普500指数ETF的年均收益率为10%-12%(随着复制的样本比例选择不同,收益率有所差异,但不大),超过了90%以上的共同基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公募基金)。
3、由于是被动管理基金,所以在任何地方的ETF指数基金管理费都要比普通股基低得多。以美国为例,普通基金管理费一般为2%,而ETF基金仅仅为0.2%,十倍得差距。
4、由于ETF玩的是长期策略和被动策略,所以几乎不需要花费任何时间去打理,这对于整天忙碌的华尔街精英们来说,不用天天烧脑惦记着,也能图个轻松。
好,我们接着说说“傻瓜投资法”的具体操作策略:
第一步:给自己预定一个期望寿命,比如说你觉得或者期望自己能活到90岁。
第二步:拿期望寿命减去目前年龄得出投资ETF的资金比例,比如你目前30岁,那就是90-30=60。因此,在你30岁的时候投资ETF的资金比例为总投资额的60%;同样的道理,到了40岁的时候就是50%。
为什么呢?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和承受意愿是越来越低的。ETF怎么说都属于股基,属于中高风险的金融投资品,所以年龄越大其比例相应降低。
第三步:在每个月领薪水的那天,将上个月花费剩余的资金按照第二步中的比例分配在ETF和其他金融产品上,一般来说建议选择债券(如果你需要更多的灵活资金,也可以将部分放在活期存款或现金持有上)。按照上面的例子,就是30岁的时候将上月剩余资金60%投到ETF中,40%分配给债券和活期存款。
第四步:在明显的熊市时期,将ETF中的钱部分或全部暂时转移到债券中,等熊市过去了再转回ETF。这个需要一定的金融知识、市场敏感度和判断能力,如果自己没有把握,可以不操作。
需要提醒的是,在选择ETF的时候,不一定全部的自己投入同一个或者同一种ETF,可以选择两三个,按照一定比例投资。比如可以一半投在大盘股指数的ETF中,一半投在中小盘股指数的ETF中。
“傻瓜投资法”是华尔街部分规矩精英在特定条件下想出来的投资策略,相对比较简单明了,对于那些非专业人士或者没有时间去理财的人群而言,不失为一种相对合理的尝试。
但是话说回来,任何投资都会有风险,特别是像ETF这种本身就属于中高风险产品,所以当你做出投资决策的时候,还是要慎之又慎,不能盲目跟风。
本文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欢迎点击关注!
“戏说金融”原创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