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三世,鹣鲽情深,跨国译坛伉俪的别样人生和旷世之恋

极目新闻 2018-09-25 21:48:01

他是中国富家公子,才华横溢;她是英国传教士之女,美貌绝伦。这对惊才绝艳的“译界泰斗”,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将先秦散文、诗经楚辞、水浒红楼等中国文学名著翻译成英文,他们的合译,蜚声海内外,他们的爱情,珠联璧合,恒久弥香……

富家公子

这个眉眼细细的男孩,叫杨宪益,是北洋政府时期天津中国银行行长的公子。

杨家家境优渥,可惜杨宪益5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父亲去世后,小小年纪的杨宪益,就须穿戴整齐,以父亲的名义出席董事会。

杨家请有私塾老师,杨宪益从小就熟读古文经典,国学根基很是深厚。

12岁时,他进了当地的教会学校,开始大量阅读欧美文学,为后来的翻译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1934年,19岁的杨宪益到英国游学,两年后,他考入牛津大学莫顿学院。在牛津,他认识了一个叫Gladys的女孩。

英国淑女

这个浓眉大眼的女孩,就是Gladys。Gladys出生于北京一个英国传教士家庭,7岁时返回英国接受教育。

1937年,18岁的Gladys考入牛津大学,在牛津校园里,她认识了杨宪益。

认识不久,Gladys就发现,杨宪益精通中国古典文学,英文又很流利,是个非常有趣的人。

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Gladys,渐渐爱上了杨宪益,爱屋及乌,她干脆改学中文,成了牛津大学攻读中文学位的第一人。

杨宪益也爱上了这个浓眉大眼的金发女孩,并为她取了一个美丽的中文名字:戴乃迭。

谁曾想,两个年轻人的爱情,在彼此的家庭却引起了轩然大波。

戴乃迭的母亲得知女儿要嫁给中国人,百般反对;杨宪益的母亲,看见儿子带回一个金发碧眼的媳妇,直接就病倒了,杨氏家族的亲戚朋友,也无法接受戴乃迭。

但热恋已成痴,俩人不悔不改,坚定地走在了一起。

珠联璧合

从牛津大学毕业后,杨宪益收到了两封聘书,一封是哈佛大学让他去任教,另一封是祖国西南联大的聘书,杨宪益选择了后者,因为他觉得祖国更需要他。

他告诉戴乃迭:“我的祖国正在经受战乱,情况不太好,你跟着我会受苦的。”

戴乃迭坚定地说:“无论有多么难,你到哪,我就跟到哪儿。”

此时的杨家,由于杨父早年过世,丰厚的家产被两个叔叔的投机生意亏空,早已失去了昔日的辉煌。

俩人回国后,为了生计,不停地在西南的各个城市之间奔波,生活极其辛苦。

但他们的感情却愈加深厚。她为他,学会了中文,会写一手正楷小字,还能用文言文写小故事。他为她,保留着在英伦的生活习惯,以免她在他乡感到孤独。

在梁实秋的主导下,夫妇俩开始联手翻译《资治通鉴》,从此,俩人一发不可收拾,几乎翻遍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向国外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他们心有灵犀,配合默契,合译的过程,一般是杨宪益先翻译,翻译完成后再给戴乃迭审阅、润色,经过戴乃迭润色的定稿,韵味十足,自成一派。

鹣鲽情深

“一个年轻漂亮的英国姑娘,怎么会跟随其貌不扬的他来到中国?”文革中,戴乃迭和杨宪益受到了无数次的追问,而这些追问,为他们带来了一顶“特务”的帽子。

因为这顶帽子,夫妻俩吃尽了苦头,先是杨宪益被关进了监狱,随后戴乃迭也被关进了监狱。

在狱中,戴乃迭默默背诵中英文诗歌打发日子,把劳动改造视作活动筋骨、锻炼身体,杨宪益则坚守“心中保持光明”的信念。正是这种乐观豁达的性格,让他们度过了人生的至暗时刻。

文革结束后,夫妻俩重返工作舞台。杨宪益发起并主持了“熊猫丛书”系列,重新打开了中国文学对外沟通的窗口。

他们合译的每一部译著上,在他的名字后面,一定跟着她的名字——戴乃迭!

晚年时,一场大病让戴乃迭失去了记忆,八十多岁的杨宪益,细心照顾着戴乃迭。

吃饭时,他给她戴上餐巾,一边连哄带劝的喂她吃饭,一边和她说话:“鲜花搬进屋子里是让我来养的,女人娶进家门是让我来爱的。”

如此的甜言蜜语,他不厌其烦地说着,直到1999年11月,戴乃迭离开人世。

妻子去世之后,他便停止了所有的翻译工作,面对所有的邀约,他说:“她不在,我不出现。”

这对中西合璧的“译界泰斗”,不仅创造了翻译史上的奇迹,更用一生成就了爱的传奇!

1 阅读:56
极目新闻

极目新闻

全球眼,中国心,瞭望者,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