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文:实践+创新做新时代新农人

中国福建三农网 2024-11-15 09:28:17

秋收时节,果香满林。在厦门市集美区岩内村文源山现代农业示范园,一位穿着朴素的农业从业者手指绿色植物,认真仔细检查着它们的生长情况。他就是80后新农人陈海文,以梦为马,肩扛时代重任,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间,毅然踏上了筑梦之旅。

陈海文(左二)检查园区绿色植物生长情况

成就自我  造福乡亲

2002年,作为集美大学第一批大学生入伍成员,陈海文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于国防事业。两年的时间,不仅磨砺了他的意志,也锻炼了他的体魄。2004年,圆满完成兵役任务的陈海文光荣退役,怀揣着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报效桑梓的坚定信念,他回到了岩内村。同年,他继承父亲创立的厦门市集美区合发林果场,在7300多亩的偌大山地进行造林绿化、看护管理,种植龙眼、菠萝蜜等各类果树2000亩。利用在军队中培养出的坚韧不拔的意志,陈海文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项目。

长路漫漫,勇往直前。2006年2月,陈海文收购位于岩内村的福建省华侨养猪场,创立厦门市集美区大旺养猪场,饲养生猪2万多头。经过七年奋斗,他于2013年成立厦门市集美区文源山种植专业合作社,集现代农业种植、都市休闲农业、养生度假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农庄。在陈海文“三产融合”独特的运营模式下,该合作社逐渐在社会各界中赢得了广泛的关注与赞誉。

这一成就的背后,离不开陈海文对当地农业发展的深刻理解。陈海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帮扶方式,积极引领当地农民学习和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得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人均年收入增加2000多元。同时也为岩内村增加了村集体收入,激活了乡村发展的“一池秋水”。

研学基地 农旅融合

走进合作社,一股灵秀之气飘然而来。它毗邻寿石岩和岩内水库,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常常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游玩。

2020年,陈海文紧抓国家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和厦门市“4+4+6”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机遇,寻找新的突破口,围绕绿色生态、科技创新和爱国主义教育等主题,开辟了文源山科普研学基地,取得了一定成效。

农业研学之旅

在充满野趣的青山绿水之间,找寻大自然的亲子时光。在这里,体验采摘无土栽培香野草莓、樱桃番茄、水果黄瓜,品尝现代农业的收获与欢喜;近距离观摩“鱼菜共生”,探究数字农业的神奇奥秘……一场场生动的智慧农业研学之旅,让孩子们大呼过瘾。

“为什么这里的哈密瓜和外面的相比,颜色不一样?”孩子们好奇地问道。陈海文告诉同学们,它是哈密瓜和青芒的结合体,口感很脆,非常好吃。在参观鱼池时,他介绍道:“这里的鱼种类多,哈密瓜营养液的来源就是这些小鱼,将鱼粪分离开,固体做成有机肥,液体做成营养液,可以输送给花果蔬菜。”在场学生们认真聆听,积极参与活动,收获颇多。

“农耕研学实践意义重大,可以让人亲近自然,培养敬畏之心与热爱之情;拓展农耕文化等知识,知粮食来之不易,塑造正确价值观,锻炼吃苦耐劳精神、激发探索欲。”这是陈海文创立研学基地的初衷。他认为,将其与农村文化、农事体验、民俗体验相结合,能够让孩子们在乡村研学中陶冶情操,体会文明乡风。

创新改革 砥砺前行

作为一名非科班出身的“新农人”,知识的匮乏是陈海文面临的首要挑战。他深知,合作社要追求长远价值,必须进行创新改革。

陈海文(右一)介绍“鱼菜共生种植系统”

闲暇之余,陈海文不仅钻研相关农业知识,还虚心向专家们学习。今年,他邀请厦门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作为技术指导,引进新型的“鱼菜共生种植系统”生态模式,其产量更高、品质更好。据介绍,“鱼菜共生种植系统”有别于传统的“鱼菜共生”模式,是一种新型现代复合耕作体系。通过生态设计,把水产养殖与水耕栽培达到科学协同共生,实现养鱼不换水而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长的生态共生种养殖模式。

“把‘鱼儿的家’从池塘搬进一只只‘圈养桶’,产量提高了10倍,还可实现养殖过程零排放,可谓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陈海文咧嘴笑道。这里每一条漂亮迷人的鱼都是他心血的结晶,更是他改革创新的见证。陈海文对它们每一个生长环节都进行了精细化的培育和记录,不断探索更优的解决方案。

自合作社成立以来,荣获了“福建省休闲农业示范点”“厦门市科普(教育)基地”“集美区退役军人创业示范点”等多项荣誉,“文源山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更是在第七届全国农村创业大赛福建省选拔赛成长组中荣获优秀奖。面对嘉奖,陈海文从未停下脚步,而是以此为新的起点,继续秉持初心,砥砺前行,在养殖技术的道路上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未来,‘圈养桶’还能实现人工智能养鱼。”陈海文信心满满。在乡村振兴的引领下、科技创新的驱动下,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只要勇于创新、敢于实践,乡村同样可以成为实现梦想的沃土。(文/谢丽香 图/文源山现代农业示范园)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