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是3月份的最后一天,而农历却是三月初三,星期一。
在不少地方,有“三月三,荠菜煮鸡蛋”的习俗,据说吃了能腰腿不疼、头不疼 ,既美味又养生。
小编看到,家乡的镇上,很多人这几天都在卖荠菜,而且一把就要卖到3块钱,有些贵的要5块钱,可是购买的人不少。
毕竟自己去采的话,也是需要时间的。购买一些,也是顺应了节日。

不过,农历的三月三的传统可远不止这一道美食,背后还藏着丰富的习俗与禁忌,我们一起来提前了解下吧!
三月初三是什么日子?农村的三月初三日,也叫它三月三,古称“上巳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
其渊源可追溯至周朝,那时巫术迷信盛行,每年三月上旬的“巳”日,女巫会在河边为人们举行除灾祛病的“祓禊”仪式。
“祓”是祓除病气,“禊”是修洁净身,古人认为在水边洗濯身体,能祛灾禳福保平安。
后来,为了便于记忆和统一,从汉朝开始将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定为“上巳” ,魏晋时期干脆把三月初三固定为上祀节。

在我国古籍中,上祀节“祓禊”习俗多见记载。《论语·先进》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其描述的就是孔子和弟子们“祓禊”时的情景。人们会在水边举行“祓禊”仪式,用柳枝蘸水轻洒身上,寓意洗去寒冬积攒的冰气晦气,迎接新一年的福气。
“流觞曲水”也是上巳节衍生出的独特文化娱乐形式。文人墨客按秩序坐于流波曲水边,一人置酒于杯使其顺流而下,酒杯止于某人面前,某人即取而饮之,然后作诗,作诗不成便罚酒。
这一活动盛于魏晋,彼时文人雅士纵情山水,清谈老庄,喜爱这种把饮酒和作诗融合一体的“高雅”活动。
晋穆帝永和九年的那次曲水流觞盛会,更是诞生了著名的《兰亭集序》。王羲之偕同42位名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列坐于曲水潺溪两侧,置酒觞清流,任其漂泊,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

最终,王羲之酒酣意畅、神采飞扬,为这三十七首诗合成的诗集作序,写就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在南方,三月三吃糯米饭也是由来已久的食俗,有些地方会蒸成五色糯米饭,据说吃了能家中人丁兴旺,家人身体强健不易生病。
而在中原大地,三月三也被视为是轩辕诞辰日,这天有吃面条的习俗,并且吃面条寓意着健康长寿、风调雨顺。
有的地方则流行吃汤圆,则代表甜蜜幸福、团团圆圆。在一些地区,三月三还是祭祀轩辕黄帝的日子,人们会前往祭拜,表达对祖先的崇敬和感恩之心。
三月三的一些禁忌在这充满吉祥寓意的日子里,也有一些传统禁忌需要注意。从传统文化角度来说,额头是正气之光的象征,代表着人的精神面貌和运势,所以这一天人们通常会露出额头,避免遮挡,以期迎接好运和吉祥。

还有一种说法是,每个人身上分别有三把火,聚在头顶与两肩,会让鬼魂等不敢近身。所以当天是忌讳拍人的肩膀。
如果随意拍别人的肩膀,会把这三把火拍灭,可能会引来鬼魂等不祥之物,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危险。
由于这个节日与阴气比较相关,人们在这一天要特别注意避免说一些煞气重或不吉利的话,特别是要避免提及鬼怪等相关话题,忌说“鬼”字,不乱说话,不发脾气,不和别人争吵,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利的影响。
传统上,三月三还要避免食用五辛(葱、蒜、韭、薤、兴渠)以及动物血液。
因为五辛会刺激人体,影响体内的气息平衡,动物血液则被认为带有较重的“血气”,不利于修行和祈福。
另外,狗肉也不能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狗被视为忠诚的象征,食用狗肉被认为是不吉利的行为。
三月三是真武大帝的诞辰,是一个充满祥和与吉祥的日子,在这样的日子里杀生会被认为是不吉利的,会破坏整个节日的氛围。
三月三正是春光明媚的好时候,这个时候昼长夜短,不要贪睡晚起,毕竟一天之计在于晨,而且三月三还是这么重要的日子。
三月三也是传统的祭祀节日,这天人们最好早早回家,晚上没有什么事就不要出门,因为祭祀的日子,晚归可能会踩到纸钱或燃烧后的纸灰,很多人觉得这不吉利。
还有,三月三前后,在很多地方都会开始清明的祭祀活动,民间有说法“钱在自己手里是钱,借出去就是纸”,三月三很多人祭祀时都会用到纸钱,这天把钱财外借就显得不太吉利。
这些三月三的习俗和禁忌,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虽有些在现代看来没有科学依据,但它们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值得我们去了解和传承。
三月三日到了,你家乡还有哪些特别的习俗呢?也欢迎大家留言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