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那个小女孩叫容韵琳,她都34岁了,重新听七子之歌依然感动

娱乐罄见解 2024-12-23 11:00:58

前言

她曾以一曲《七子之歌》感动无数人,如今她已34岁,提到当年的《七子之歌》,每次重新唱起她还是会感到万分感动。

你是否还记得那个澳门的小女孩?她的名字是否依然在你心中?

从邻家女孩到“国民妹妹”

1998年,9岁的容韵琳在澳门培正中学小学部就读,那一年中央电视台为纪录片《澳门岁月》寻找一位小歌手演唱主题曲《七子之歌》。

在众多候选者中,容韵琳以其纯真的声音和自然的表现力脱颖而出,尽管她的普通话并不标准,但正是这种未经雕琢的质朴打动了导演。

在广州录音时容韵琳的紧张溢于言表,她甚至将“回来”念成“奎来”,然而她的歌声却空灵动人,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在1999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她再次演唱《七子之歌》成为澳门回归的象征之一,她的名字也因此深入人心被誉为“国民妹妹”。

成名后的容韵琳并未因此改变生活的轨迹,,她继续在澳门培正中学完成学业,生活朴素,与同龄人无异。

她的父母始终教导她,不要沉浸于过去的辉煌,要脚踏实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因此尽管有多家经纪公司向她伸出橄榄枝,她都婉拒了。

她心中有一个坚定的梦想,成为一名教师,高中毕业后容韵琳考入了澳门大学工商管理系。

在大学期间她依然保持低调,专注于学业,唱歌成为她的业余爱好,她希望毕业后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过平凡而充实的生活。

如今34岁的容韵琳回首当年的经历,感慨万千,她依然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每次唱起《七子之歌》她都会感动不已,她希望澳门的未来更加繁荣,多元化发展,而不仅仅依赖博彩业。

《七子之歌》的深意:从不懂到感悟

最初,当年仅9岁的容韵琳站在录音棚中,用稚嫩的童声唱出“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时,她并不真正明白这些歌词的深意。

对于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来说那只是几句拗口的普通话歌词,意义显得遥远又抽象。

她甚至会为普通话发音犯错而发愁,为何导演坚持让她这个“不够标准”的孩子站在中央?但在年少的无知中,她的歌声却自然地流露出一种朴素的感情。

这种未经修饰的真挚或许正是《七子之歌》的灵魂所在,多年后当她再次站在舞台上重新唱起这首歌,才真正懂得了它的深层意义。

1998年她仅仅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练习、机械背诵,但随着岁月的流转,这首歌的旋律仿佛也融入了她的血脉。

歌词中“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不仅是一种文化的共鸣,更是一份深刻的历史伤痕。

当她理解到歌词背后的故事,那是祖国与澳门分离百年的痛苦记忆时,她感受到一种未曾经历却深切体会的情感,这不仅仅是澳门的故事,而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

2009年,在澳门回归10周年之际,容韵琳再次受邀演唱《七子之歌》这一次她不仅仅是一个歌唱者,更是一名传递者。

站在舞台上,她不再是那个因为普通话紧张的小女孩,而是一名充满使命感的年轻人。

她领着10名“回归宝宝”一起唱歌时,看到这些孩子灿烂的笑容,她深刻地感受到这首歌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她个人的经历。

这是属于整个澳门、整个祖国的共同记忆,而她只是幸运地成为这段记忆的一个小小部分,这种情感的升华甚至让她开始以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人生经历。

她的演唱不再是任务,而是一种感恩的表达,她感恩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身份,也感恩能够在最重要的时刻为澳门、为祖国献声。

她曾对记者坦言:“小时候唱的时候只是一个小女孩的声音,但现在每一句歌词都能让我热泪盈眶。”

也正是这种感悟让她更加清晰地认知到自己对澳门和祖国的热爱不是一场表演,而是一种融入日常的情感流露。

在澳门与内地社会越来越紧密的互动中,她看到游客增多、治安改善,澳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每一次再唱《七子之歌》,她心中都会多一分自豪,也多一分责任感。

回首这些年,这首歌仿佛为她的人生注入了意义,对于这位普通的澳门女孩来说,她并没有特意追求名利,反而在这份歌声中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宁静。

就像她所说:“回归,是最幸福的事情,我们终于又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七子之歌》最动人的地方。”

这种情感的沉淀赋予了她一种无形的力量,而这种力量也通过她的歌声一次又一次地传递给了听众。

如今每当她站在舞台上再次演唱这首歌,她的眼里依然有泪光闪烁,她不需要华丽的技巧,只是用最真实的声音传递出一份属于故土与亲情的深深眷恋。

这或许就是《七子之歌》的魅力所在,它唱的是归属,是回家,是一个民族最深刻的情感图景。

坚守平凡:从演唱舞台到校园课堂

在演艺圈光环笼罩的诱惑下,容韵琳却始终保持一颗平凡的心,从9岁登上舞台的那一刻起她便被媒体冠以“国民妹妹”的称号。

各种演艺公司的橄榄枝接踵而来,但她和家人始终清楚地知道这样的生活并不是她真正想要的。

名利面前,她的父母选择让她回归普通学生的生活,而她自己也以脚踏实地的态度坚定了这条平凡的道路。

高中毕业后她做出了一个看似“平凡”的选择,没有进入演艺圈发展,而是考入澳门大学工商管理系,回归校园,开启自己的求学之路。

面对这个选择,外界一度感到意外,毕竟她的成名经历无疑是一张可以进入娱乐圈的“王牌”,但在她看来舞台上的光芒只是短暂的,而她更看重的是内心的沉稳和长久的成长。

她曾说:“我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明星,只是一个普通人,我很荣幸唱过《七子之歌》,但这不代表我就要生活在过去的光环里。”

在大学期间,容韵琳保持了一贯的低调作风,她和其他同学一样参加社团活动,认真学习课程,甚至还通过兼职积累职场经验。

尽管唱歌曾让她声名远扬,但她却将唱歌视为一种爱好,而非谋生的工具,在同学们的眼中她更像是一个邻家女孩,总是笑容可掬,平易近人。

即使曾有记者试图“挖掘”她的成名故事,她也总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

与那些渴望一夜成名的人不同,她似乎从未把自己与“名人”的身份挂钩,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日常学习和规划未来中。

事实上她的选择并非没有阻力,在这个以名利为主导的时代,放弃走红的机会是一种少见的“逆流”,但容韵琳的父母一直是她坚强的后盾。

在他们看来与其让女儿成为娱乐圈的宠儿,不如让她过上平稳的生活,有能力掌控自己的未来,他们的教导让她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目标。

她知道舞台的光芒再耀眼也终究会熄灭,而内心的光亮却能照亮一生,尽管未能实现小时候“当一名老师”的梦想,她依然在商科领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大学毕业后,她选择了从事与工商管理相关的工作,为澳门的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尽管这份规划平凡而普通,却折射出她对生活的清醒认识和深远考量。

容韵琳的故事让人感到一种难得的真实与温暖,作为曾经的“国民妹妹”她完全可以选择享受名利带来的捷径,但她却始终坚守初心,选择了与常人无异的生活。

她的低调让人敬佩,她的坚定让人动容,相比那些被名利吞噬、终究迷失的人,她的脚踏实地更显得弥足珍贵。

如今的她或许早已淡出了公众视线,但她的选择却给人以深深的启发,生活的意义从不在于外界的目光,而在于是否忠于自己。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容韵琳用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平凡未必普通,而低调的人生同样可以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回归之路的象征与影响

从9岁到34岁,容韵琳的故事始终与《七子之歌》紧密相连,对于她来说这不仅仅是一首歌,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记忆,一种深刻的民族情感。

1999年的那个舞台,她以稚嫩的声音唱出“母亲”,为无数人带去了感动,而多年后的每一次重唱,她早已不是当年的小女孩,而是一个深刻理解这首歌意义的见证者。

作为《七子之歌》的原唱者,她的歌声不仅成为澳门回归的代表,也成为一种跨越时代的文化符号。

每当旋律响起,人们会想起那个从葡萄牙回归祖国的历史瞬间,歌声承载了澳门的回归历程,也记录了祖国母亲与“游子”之间深沉的牵挂。

即便时光流转,听众变换,这首歌依然唤起着无数人的家国情怀,容韵琳自己也深感荣幸。”

这些年来澳门的变化有目共睹,从回归初期的治安改善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再到经济的多元化转型,澳门已成为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

而容韵琳作为回归见证者和《七子之歌》的代表性人物,也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地为这片土地做出贡献,她不追逐浮华,踏实工作,融入澳门的发展洪流中。

她相信澳门不仅可以延续博彩业的优势,还可以通过教育、文化和科技等领域实现更多元化的发展。

今天当我们听到《七子之歌》,禁会想起那个清纯的小女孩,但更让人感慨的是,她选择了另一种不同的光芒。

她代表的不仅是澳门回归时的童声,更是一种家国情怀的延续,一种平凡却坚韧的力量,这种力量让人们在回望历史时心中依然充满感动。

结语

容韵琳的故事是《七子之歌》的余音,更是一个平凡女孩如何坚守初心的真实写照。

从邻家小女孩到“国民妹妹”,再到一个普通的职场女性,她的选择没有惊天动地,却充满人性的光辉。

《七子之歌》唤起的是家国的感动,而容韵琳的故事则让我们明白了另一个道理,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光芒外露,而在于是否忠于自己的选择。

0 阅读:3
娱乐罄见解

娱乐罄见解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