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上午,义乌市“以外调外”涉外解纷工作法,获评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此前,义乌市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简称“外调委”)于10月8日获评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时隔一个月,义乌再添“国字号”荣誉。
“以外调外”
矛盾纠纷不出市场
“纠纷化解了,我们重归于好,又能继续合伙做生意了。”近日,在“外调委”的调解室内,在外籍调解员米卡协调下,一起涉外经济纠纷的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
作为中国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义乌对外贸易活跃。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义乌更是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买全球,卖全球,买卖全球”,让义乌走向世界。这其中,不可避免会产生涉外贸易纠纷。
如何高效化解涉外纠纷
打造更优涉外营商环境
是当时摆在义乌面前的难题
针对这种情况,2013年5月,义乌创新设立全国首家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探索“娘舅和调”等多元纠纷调解新模式,“以外调外”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市场、消解在萌芽。如今,外籍调解员队伍有来自13个国家的14名外籍人士,他们发挥懂外语、会贸易、讲信誉的特殊优势,和中国调解员一起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为打破涉外调解中经常遇到的时空限制,“外调委”联合多部门创建“微信调解室+共享法庭”“线上云调解+线下面对面”等远程调解模式,极大缩短了跨国商事纠纷调处时间。“外调委”还在国际贸易服务中心设立了调解室,在各大市场设置了20个调解受理服务点。
中外融合
汇聚基层治理强大合力
义乌是全国经济外向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常住人员1.5万人,每年入境流动人员超55万人。
约旦人穆罕奈德,是稠城街道词林移民事务服务站的“国际洋娘舅”。他所在的稠城街道词林社区,居住着来自95个国家和地区的常住外籍人士1300余人,有涉外公司300余家,外国人餐饮娱乐场所20家。
在外国人集聚的社区、商业街,除了最常见的商贸经济纠纷,还有因文化、习惯等差异引发的“小摩擦”。“国际洋娘舅”与外籍居民之间有着天然的认同感,有了他们参与的社区工作更容易让外国人接受,更有利于国际社区的融合发展。“国际洋娘舅”参与社区工作,代表着一种全新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以外调外”涉外解纷工作法,是义乌不断优化涉外治理的缩影。近年来,义乌还积极推动涉外服务进社区。2020年,浙江省首个移民事务服务站——金城移民事务服务站在后宅街道金城社区揭牌成立。如今义乌已有8家移民事务服务站,进一步把涉外服务延伸到社区。
义乌还定期开展汉语培训班、普法培训班等活动,组织中外调解员、外国留学生参与反诈宣传等社会治理工作,促进中外居民交流融合,加强多元法治文化交流。
外国人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是“枫桥经验”不断解答新时代课题的生动实践。穆罕奈德、米卡等外国居民的“身份”,也从义乌发展的亲历者与见证者向推动者与完善者转变。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义乌将继续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续写新时代“枫桥经验”亮丽篇章,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安定团结、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作者 | 陈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