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是一个巨大的循环。
穷人富养孩子是给足够的物资,富人富养孩子是给足够的贫穷。
于是
穷人的孩子欲望越来越多,一旦满足不了,心理落差大,人就也变得心浮气躁。
富人的孩子越来越看清生活的真相,戒掉身上的傲慢和自大,人变得沉稳老练。
穷人家庭,一辈子挣扎在温饱线上,受尽了生活的苦,受够了别人的冷眼嘲讽,对于富裕有着无比的执着。
在他们看来,富裕就是幸福生活的代言词,就是人生终极的追求,更是人生成功的标志。
对于贫穷带来的自卑和无助,深受其害,不想孩子也继续经历,于是他们拼尽全力托举孩子,试图让孩子一只脚踏入富裕的生活。
带孩子游山玩水,去认识世界的美好风景;给孩子买电子产品全家桶,和别人站在同一起跑线;家务活,自己可以干的绝不让孩子参与。
明明家底贫寒,孩子却过着“富二代”的生活,导致这些孩子未富先娇。
没有公主命,一身公主病,没有少爷命,一身少爷病。
本事没见增长,欲望却在无形的膨胀。
当然了,如果这些欲望是正向的欲望,让人持续的上进,完全是可以的。
比如带孩子逛不同的名校,让孩子提前知道名校和野鸡学校的差别。
种下一颗向上的种子,定下一个崇高的目标,不断的激励自己在学习上持续的奋斗,在生活上像名人靠齐,最终肯定是会越来越好。
可是,现实生活中,负向欲望永远多于正向欲望。
因为堕落是顺应人性,让人感受到快感,奋斗是逆人性,只有无尽的痛苦。
物资堆积的富养,只能让孩子迷失了眼睛,膨胀了欲望。
面对现实和欲望之间的差距,只会徒增他们的焦虑,变的心浮气躁,进而更加迷恋物质的成功,失去奋斗的内核
这是一种本末倒置。
有人在网上晒出了一张图,是高考之后母亲对他的奖励。
从苹果全家桶(苹果手机,平板,电脑,手表)到高昂的化妆品应有尽有。
高考才没几天,就花完了妈妈三个月的工资……
他原本以为大家会羡慕他的生活,结果没想到引来一片骂声,最后不得不删文躲了起来。
适当的物资奖励是一种激励,超出消费能力的支持就是一种负担。
一旦欲望膨胀,处理不好就会被欲望给吞噬,沦为欲望的奴隶,失去生活的掌控权。
相比之下
富人对孩子的教育就完全不一样,不想他们被表面的身外之物捆绑,更想让他们回归生活的本质,塑心为上。
只有真正掌握人性的认知,事物规律的变化,才能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找到自己,掌握核心能力,才能真正的守住财富。
之前有个争议很大的节目叫做《变形记》,主要内容是穷人富人的孩子互换环境生活。
结果大部分穷人的孩子见过更大的世界,体会过更好的生活后,回到真实的家庭,心理落差极大,后续的生活都不好;
反而富人的孩子见过真正贫穷的家庭,才明白原来自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回归家庭后都往好处发展。
之所以争议大,有人说的很好。
这个节目是富人孩子的教育天堂,穷人孩子的地狱,富人孩子得到精神洗礼,穷人孩子沦为被人洗礼的垫脚石,极其的不公平。
确实,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井底之蛙不会觉得痛苦,直到有一天见过外面的世界,更痛苦的是,见过外面世界又跌回井底。
富人之所以,费尽心思让孩子体会生活的艰难,就是想让孩子有更深的生命感悟,也只有这些才不能真正被夺走。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财富如同海浪,起起伏伏,花落谁家没人知道。
但可以肯定的是谁能把握道,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世界的真相和规则,谁就快人一步,才能在落魄的时候触底反弹。
所以,到低怎么富养才是对的呢?
答案是合适才正确。
其实
富养不仅意味着物质供给充裕,更涵盖了精神心灵的用心呵护。
真正的富养,与物质多少、地位高低无关,而与父母有关。
教育学家弗洛姆说:“父母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如果说养育孩子是造房子,那么父母就是孩子的地基,地基决定了房子的高矮、构造、美感、功能。
养育孩子要把大量的精力、金钱放在地基上,一旦地基出了问题,就是大问题。
言传不如身教,鸡娃不如鸡自己
我们唯有努力提升改变自己,才能给孩子创造富养的条件,让孩子通往更加富足的世界。
懂得了这一点,无论家里经济水平如何,我们都可以做到富养,都可以教出视野宽、格局大的优秀孩子。
-RAtDotL-
狗嘴永远长不出象牙,穷人吃的是饭,富人吃的是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