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重播剪了崔漫莉戏份,这样做有效果吗?

万秋人物谭 2025-02-19 15:52:27

在一次家庭聚餐中,小刘和父亲因为《甄嬛传》的删减问题吵了起来。

作为一位年轻的观众,小刘觉得删掉问题艺人的戏份没有必要,“演的是角色,不是她个人的生活,干嘛要这么较真?

”但父亲却有不同的想法,“做人要有规矩,出事了就得承担后果,戏也不能例外。

”两人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

小刘恼火地关掉电视机,却发现心里还在想着:崔漫莉的戏,删了后效果真的有那么好吗?

这是一个需要好好聊聊的问题。

删戏争议:崔漫莉的戏份重要性有多大?

提到崔漫莉这个角色,也许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她在《甄嬛传》里有重要戏份吗?

”其实,她的戏份虽不是主线,但却很有功能性。

崔漫莉饰演的余莺儿,是后来间接推动安陵容转变和失宠的重要一环。

她用唱曲得宠的方式,为后续一些关键情节铺垫了情感和剧情逻辑。

如果这些镜头被删掉,原本环环相扣的故事就会出现断层,观众会多次感到“缺了一段”。

想象一下,如果观众突然看到安陵容用唱曲吸引皇帝的注意,可能会有疑问:“之前谁给了她这个灵感?

”这种逻辑上的不连贯,让人观剧时难免有种被打断的感觉。

对于这样一部经典剧集来说,删减镜头实际上破坏了导演和编剧精心布置的叙事结构。

一刀切处理,真的就解决问题了吗?

可能有人说,删除戏份是为了起到警示作用,希望观众看到问题艺人后能知道他们的后果。

但是这样的方式是否真的有效呢?

一种更有趣的解决办法可能是,保留这些角色的戏份,但利用技术手段标明演员的社会行为问题。

例如,可以在屏幕角落注明:“演出者因违法行为接受处罚”等。

这样不仅保留了剧情的完整性,还达到了提醒观众的效果。

国外也有类似的讨论。

许多经典电影中的演员,事后被曝出各种丑闻,可这些电影都被完整保留,因为作品本身是一种文化资产,不应该因单一事件被彻底重写。

这种“一刀切”的处理方式显然有些过于简单粗暴。

每个演员、每部作品的影响都应该被具体分析,而不是用一个笼统一律的标准来处理问题。

作品完整性与演员争议间的平衡点在哪?

对于很多普通观众来说,无论演员有什么问题,作品的完整性是他们更关心的。

观众喜欢一部剧,是因为它有吸引人的故事和真实的人物刻画,而这些都需要演员和整个创作团队仔细雕琢才能完成。

某种程度上,删减镜头其实是对整个摄制组的不尊重。

一部剧从策划到拍摄再到后期制作,每个环节都凝聚了无数人的努力。

即便崔漫莉只是一个配角,她的戏份也并非她一个人完成的,还涉及到其他演员、导演、摄影等多方沟通和协作。

现在因为演员的个人行为就删去这些成果,会不会让其他参与者感到不公平?

有些观众更担心的是,这样的“连坐”式删除会形成一种容易被滥用的先例。

以后如果演员任何小问题都导致大幅删减,那经典剧集还能保持住属于它们的“原味”吗?

“连坐”式处理方式是否公平?

这种做法背后的一个核心争议点是:个人过失是否应该牵连整个作品?

电视剧是一项集体艺术,它的成功是所有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单单因为某个配角有问题,就让其他人的心血受到损害,实在有失偏颇。

有观众甚至提出另一个问题:如果演员的问题是事后发生的,那么是否应该影响到已经完成的作品呢?

在很多人看来,影视作品不仅是娱乐产品,更是文化记忆的一部分。

“删掉崔漫莉就能让人忘记她的出演吗?

影片呈现的仍然是过去的内容,改变不了她的历史,也消灭不了她的存在。

演戏与做人,必须明确区分吗?

有人认为,演员不能将戏剧中的角色与现实生活混为一谈。

《甄嬛传》中的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崔漫莉在个人生活中出了问题,不该完全影响到余莺儿这个角色。

毕竟,观众看电视剧时在乎的是剧情,而不是会因此改变对人的评价。

如果我们总是用现在的标准来衡量和重新翻修过去的作品,那我们的文化记忆该如何保持连续性?

其实,删减崔漫莉的戏份这个决定,原本意在惩戒问题艺人,却意外激起了一场关于艺术完整性和公平性的大讨论。

也许,处理这种问题不该用那么简单的一刀切方式,而是多一些“看看大局”。

艺术创作是一种复杂的行为,它不仅关乎娱乐,更承载了文化和情感。

做决定时,不妨多些深思熟虑,尽量找到一个既保留作品完整性,又起到教育意义的最佳平衡点。

或许,这样才能让大家重新找回好好欣赏经典影视剧的初心 —— 纯粹又美好。

0 阅读:0
万秋人物谭

万秋人物谭

宋子涵聊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