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岁阿姨带全家人创业,年销3000万元,多年蝉联TOP1

电商在线 2025-01-23 11:10:49

提起春节,大多中国人想到的都是团圆和喜庆,同时这也是很多人一年中难得的放松时刻。

但对于蒋文园一家来说,春节却是最忙的时候,每年春节期间都有很多人从她们这里购买中国结,挂在家里,寓意着吉祥如意。

为了年前最后一批货的正常交付,在蒋文园的公司里,最近所有人都要工作到晚上9点,蒋文园忙着安排生产,让工人们根据节奏编织中国结,儿子蒋国阳负责接单,把控生产流程,儿媳妇徐旭笑则在生产完成之后安排出货,“基本上全家都是晚上才有时间看会手机”。

忙碌的背后也意味着收获。2024年,蒋文园家里的中国结生意再次创下新高,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一年编中国结用掉的绳子超过1亿米”。只论手工编织,连续多年都是当地中国结行业当之无愧的第一名。

在浙江省东阳市的画水镇,不少人都和蒋文园一样,以中国结为生。公开信息显示,全镇74个行政村中,有60个村从事中国结加工,从业人员达1万余人。这里不仅承包了全国60%的市场份额,还远销到了海外,“凡是有华人居住的地方,就有画水人做的中国结”。

年年创造新纪录

如果在春节期间抬头看看周围,很难忽视掉中国结的存在,它被挂在路边,大门上,办公室和家里。传统的中国结由一根线编织而成,起点和终点相连,形成一个闭环,象征着团圆和完整,春节挂中国结,也代表着中国人对家庭团圆的向往。

而在画水镇,这是一门生意。蒋文园记不得她到底卖出过多少个中国结,教了多少个人编织中国结,对于她和大多数的当地人来说,中国结代表的不只是春节,而是生活。

每年春节都是中国结的销售旺季,“从9月份开始陆陆续续接到当年的订单,一直持续到春节前夕,但备货却是从年初就开始了”。

“每年流行的款式在年初就已经设计好并且动工生产了,比如说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在编织下一个春节使用的中国结了,一直到国庆前夕,仓库里的成品差不多能够有2000万元,在国庆之后会慢慢迎来销售高峰期。我们的中国结全部是手工编织而成,如果不提前生产,完全来不及。” 负责设计生产的蒋国阳告诉我们。

在机器如此发达的的今天,很多工厂已经开始用机器生产中国结,通过印制或者拼接的方式呈现中国结的图案,外形上与传统中国结相似,但缺乏手工编织的立体感和质感。由于不需要复杂的编织工艺,这类产品通常生产成本较低,适合大规模批量生产。

但做了27年的中国结,蒋文园却始终坚持手工,“只有一根线编织出来的中国结,才是中国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早些年间,为了把中国结编好,蒋文园不仅到处请教周围的老师傅,还自己查阅各种资料,尽量还原这项传统技艺,因为产品手工精巧,常常卖到脱销。

在蒋文园看来,手工编织的中国结,不仅仅是传统手工艺的象征,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更能够传递情感和祝福。

而蒋文园家里的中国结也因为独特的手工设计,年年销售创下新高,2024年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从这个角度来看,年味应该是越来越浓了”。

两代人,一个中国结

画水人用结艺作装饰的历史由来已久,中国结是其中的一种装饰品。随着现代科技发展,传统的中国结编织技艺逐渐凋敝,有段时期曾几近消失。

上世纪80年代初,画水镇曾经兴起花边厂、丝线厂,许多画水人往外销售流苏,而流苏往往与结艺搭配,加上永康宝剑产业日渐兴盛,剑穗上的中国结也重回了人们视野。

1997年,31岁的蒋文园创业失败,带着借来的500元去到义乌,学做中国结。她希望通过学习编织技艺,找到新的创业方向,同时传承和还原过去的传统工艺。

当时她经常背着手工编织的中国结挨个摊位推销,后来因为手艺精巧出圈,最红火的时候,经销商们背着成袋的现金排队交钱取货。

后来她回到家乡,创办了东阳市画水文园工艺品厂,将编织中国结的手艺教给周围的人,将材料送给本村以及邻村的妇女们,采用分散加工、统一回收的模式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在蒋国阳的记忆里,小的时候,家里过年从来不挂中国结,但到处都堆满了中国结。最早期母亲的生意只能算一个家庭作坊,家里人住在一楼,二楼当仓库,用来摆放中国结。每个寒暑假,他都会帮着母亲一起编织中国结,13岁的时候他已经能够设计中国结了。

“不过当一个产品长时间不创新,势必会走上下坡路。2012年左右,我们家中国结的生意越来越冷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每年生产的中国结样式都差不多,没有新意,而且质量越来越差。”蒋国阳告诉我们。

2014年,24岁的蒋国阳回到家乡,开始接手母亲的中国结生意,那时候一年的销售额在500万元左右。

在此之前,他们家的生意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模式,村子里的工人们每年编织着差不多款式的中国结,蒋文园收集起来后再卖给义乌的经销商们,由经销商卖到全国各地,“这套模式已经非常固定了,代理商从我们手里拿货就能卖,大家稳定地赚钱,整个链条上的人都没有创新的动力”。

而蒋国阳知道,这一切必须改变。他接手家里生意之后,立马砍掉所有的代理商,设计新的款式,重新把控产品质量,“当时很多中国结真的太丑了,是掉在地上都没人捡的程度。同一个产品做了很多年,工人就会开始慢慢偷工减料”。

那段时间里,蒋国阳睁开眼就开始研究年轻人的偏好,在保持传统手编的基础上,将新鲜的元素,比如LED灯等等融入进中国结里,让中国结也能符合年轻人的审美。

就这样,卖了十几年的中国结在蒋国阳的手里再次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

接手中国结至今已经10年,蒋国阳最大的感受是一定要灵活。

早些年间,中国结的设计基本上已经固定,每年编织的都是差不多的款式,但当时的蒋国阳已经意识到随着“90后”开始置办年货,整个市场一定会发生新的变化。

他收集市场偏好,不断推出创新的款式,比如引入金属、宝石等新的材料进行镶嵌,增加中国结的质感和时尚感;开发更多具有实用功能的中国结,比如手机挂饰、车挂饰,拓宽中国结的使用场景;再搭配以不同的名字,比如“好运双至结”“四季安康结”“祥云结”等等。

到了现在,蒋国阳每年能够保持40%的中国结都是当年的全新设计,“只有新的设计才能够不断满足大家新的审美需求,吸引新的客户”。

在渠道上,他也做了不少新的改变。以前主要是通过义乌的代理商,如今他不仅把中国结搬到了电商平台上,也和不少寺庙达成了合作。

“自我接手开始,基本上每年都在增长,第一年500多万元,第二年800多万元,基本上每年都能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蒋国阳自豪地说。

不过更大的市场规模,也对背后的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手工编织中国结需要时间,一般熟练的编织者完成一个简单的中国结也需要20分钟左右,如果遇见大批量的订单,往往需要调动所有的工人。

蒋国阳还记得,前几年他曾经接过一个来自北京单位的大订单,但要的特别着急,一个星期要1万个中国结,“其实现实是不太允许的,不过这种急单如果我完不成,行业应该没有人能接的了”。

当时他计算了一下,一个星期的时间,需要先把材料发给村里的工人,再回收,只能动用本村的60多个劳动力,把这些劳动力全部调动起来,每个人加班干,给大家发加班工资,应该能勉强完成任务。后来紧赶慢赶,60多个人每天熬夜到12点多,总算是成功交付了这笔订单。

如今,蒋国阳和母亲一起做了10年的中国结生意,母亲也越来越放心把所有的事交给他。以前蒋国阳总觉得没有准备好,这两年他明显感觉到大事小事基本都能在掌控之中,一个订单过来,他去仓库瞅一眼就知道这个单子几天能够发出去。

在画水镇当地,中国结的产业不仅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还带动了大量劳动力就业。最近,蒋国阳一家人都在忙着公司里的收尾工作,同时还要置办家里的年货,忙到团团转,正月可能是他难得的休闲时刻,等新年一过,他又要开始忙着2025年的生意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