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清道光平陽十八都梅源岭根《硐桥碑》略释

热爱光明人家 2024-09-05 01:43:20

首发!清道光梅源岭根《硐桥碑》略释

--清宣宗道光九年(1829)立碑,距今近二百年

文:光明人家 2024-09-03

岭根位于平阳县鳌江镇的西北部,西距平阳县城昆阳镇约13.75公里,北离梅源社区约2.5公里,鳌江镇区约15公里。周边与永和村、苏岭村、风岩村、顺利村、梅源村、解元村为邻。地形属双梅丘陵,村域内四面环山,空气宜人,山清水秀、风景优美。中间有小块梅源(溪)冲积河谷平地。梅源从大坑内入村,形成一条长达3000多米大峡谷,峡谷内绿意葱笼,山峦叠嶂,溪流潺潺。因村位于在鹤皋岭山脚下,故名“岭根”。

清康熙平阳县令金以埈有《鹤皋岭》诗:“峻岭撑云表,鸣皋声彻天。瑶瑶清献后,琴鹤意悠然。”据康熙《平阳县志》载,鹤皋岭,在城西七十里。鹤皋岭即今岭根村后之山。按诗中所写,清康熙县令金以埈应该来过鹤皋岭与岭根之地,也是为岭根难得清代遗留的古诗。

金以竣,字嵩庵,辽东人。清代平阳县令。据乾隆、民国《平阳县志》职官志载,金以竣于清康熙三十三年至三十五年(1694-1696)任平阳知县,在任三年,为政有为,秉性仁慈,御众宽厚,平反神异,疑狱立决。征粮,立四联票,分各都柜,积弊顿除。崇文礼士,重修县志,邑人称之。

岭根古为平阳县城通往北港和泰顺的交通要道,据清光绪《浙江水陆道里记》记载:西门干路自西门外西南行,过沙岗岭、葛岙岭、枫树坛、经曹堡街、岛桥头、(岭根)、越鹤皋岭,过鹤溪街、詹家埠、水头街。复越蒲岭,过交溪桥,经潮岩,苔湖、顺溪街、石包源、戈场,至天井坳一百十八里六分,为泰顺界。

历史上,梅溪、梅源地方在平阳县合称为十八都,梅溪为下半部、梅源为上半部,由于地处山区,交通落后。村民出外通往县里各乡镇间和邻村的道路基本上均为步行道,村里有梅溪上游小流域蜿蜒穿村而过,阻挡道路出行需要架桥。村民出行下地都需肩挑背驮,走矴埠过溪,劳作和出行十分不便。早在200年前的清道光年间,岭根先民们群策群力,集资造桥,留下了珍贵史料,这块《硐桥碑》记载了当年的盛举。此碑文内容经笔者辨认点校,全文如下:

梅源岭根《硐桥碑》

岭根地方建造硐桥,四方乐助,施主并助工姓氏开列于左:

杨宅大众捨路基七十丈。

国学:张希印,三两。张天芽、尤作枢、陈景华,各二两。

国学:庞云玉、林天骥、陈景雀、余仲情、颜朝经,各一千。

乡饮:杨宽行、杨四房,国学:杨大猷、王植槐、張天绿、林步燎、余仲取、林世禄,各一两。

耆老:董志光、国学:林博会,各六百。梁朝立,一千四百。

耆老:余仲安、陈其海、陈次白、雷思渐、余志隐、陈世象,乡饮:钟光裕,各五百。

乡饮:陈钦盘:二千五。

乡饮:雷君飞,二千四。雷君标,二千三。陈明川,二千。雷君才,千六。陈昌快,千四。曹大振,五百。董永光,千二。董元阵,千三五。董景许,一千。陈光向,一千。陈昌龄,八百。陈昌湖,七百。蔡运快,九百。陈帝国,六百。

耆老:董永创,五百六。谢上夏、雷君法、林孔仁、陈日新、周青官各五百。

耆老:陈次才,梁仁忠,陈君足、陈王沛,谢大衍、各四百。陈无聘、陈时湛,邓乾纯、张希廷、庞维井、陈结乐、各三百。

耆老:谢定周、谢定琛、谢定伍、各三百五。陈日翰、洪大河、董元能、余仲楼、蔡文出、林天养、林留孙,陈景千、雷振立、陈大安、梁廷禄,各三百五。应阿七,五百。谢上接:四百。

首事:余步待,一千。陈光裕,二千五。

登仕郎:陈九敏,一千,陈文焕,一千。

杨再用,五百。杨上静,千七。陈上逵,二千。陈君白,四百。

大清道光九年(1829)仲春月 日立

注:学字原碑文中为斈字,解释意思一样,改为学。

岭根《硐桥碑》略释

自古以来,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修桥铺路历来是被百姓民众所推崇、造福于大众的慈善行为,所以我们的古人往往要立碑记事,记录捐建人名及修建过程等事宜。这也是为乡村地方重要的史料记载,对于研究乡村地方历史具有重大的作用。

岭根《硐桥碑》立于清宣宗道光九年(即公元1829年),是年,平阳十八都梅源岭根地方修建硐桥完成。岭根是为平阳县城通往北港地区和泰顺、文成、景宁等地之交通要道。其中岭根杨氏捨地七十丈,另有四方善士捐资乐助,合力建桥,以方便过路来往行人。故地方乡绅勒石刻碑,以纪其事,立《硐桥碑》于路旁。建国后因地方建设拆迁,此碑多次转移别处置放,现存于新建岭根龙壇宫内。

《硐桥碑》碑文内容主要是记载捐建人名与钱两,人物这里面主要是乡绅阶级类地方头面人物,其中头衔有国学、耆老、乡饮等,最高职位是登仕郎,大致是属于从九品。里面钱两不算特别高,最高是三两银子,最低是三百五十文钱。人物方面查据史料,在民国《平阳县志》中基本上没有名字。惟其中耆老谢定琛、谢定伍、谢定周族谱查证是为平阳十八都嘉庆武举人谢梦麟的父亲与族人。

谢梦麟(1782—1834),字永锦,号式绫。平阳县凤林乡书阁人(今鳌江镇梅溪社区书阁村),清嘉庆十五年庚午(1810)以武科举于浙江乡试,为平阳清代少有的科举人物。嘉庆十六年(1811)廷考复试二等。籖制被兵部效用。道光八年(1828)被选授福建建宁镇标左营守备、道光十年(1830)擢调署本标中营游击,后任都司护署台镇城守营参将、台湾北路左营嘉义县都司。后卒于官。

《硐桥碑》中共记载有八十三人,基本上是默默无闻的地方乡绅,但是在今天的看来却是意义重大,所谓“一方建桥,八方相助”,显示出清代平阳民间的慈善之风与善行善举,乐善好施,功德无量,上善若水,大爱无疆!这些地方乡绅慈善不是出于勉强,而是一种自觉与担当,它不但给予地方修桥铺路造福百姓,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这些乡绅人的名字已经铭刻于岭根地方的历史上,必将永远流传....

0 阅读:2

热爱光明人家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