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如果你混迹过漫展、刷过短视频、关注过Coser圈子,你可能会有个直观感受:
以前是Coser因为热爱角色走红,如今是“博主因为想要流量才cos”。
尤其当你看到一个又一个丝袜+猫耳+短裙的组合出现在首页热推,结果是最应该还原的脸都不露,你可能会想:她到底cos的是哪位角色?还是只是在cos“性感”本身?
于是“伪Coser”成为热词。但问题也来了:这些人为什么反而比真正还原角色的Coser更红?更吃香?甚至能走到商业头部、接品牌代言、赚到盆满钵满?
答案其实很现实——因为她们选的“二游角色”,本身就自带流量密码。
我们不能忽视一个事实:如今的二游(尤其是抽卡类二次元游戏),在女性角色的设计上,已经不是“符合角色性格”了,而是“最大化刺激玩家的视觉快感”。
这些角色从一开始的立绘设计,就不是为了“世界观逻辑”,而是为了吸引你抽卡——也就是说:她们天生就是视觉产品,而非完整人物。
所以当某个Coser选择了这些角色,她其实不是还原角色,而是在复制“高热度视觉符号”,这就是伪Coser可以轻易“拿来就火”的底层逻辑。
02、“伪Coser”的玩法不是角色扮演,是流量转化和传统Coser讲究“服装还原、妆造细节、角色神态”不同,伪Coser更像是一种“性感流量包装术”。
她们的核心技巧不是“像不像”,而是:
选最火的女角色,把性感符号最大化,利用社交平台算法特征制造停留点,打擦边但不违规,用平台边界游走制造讨论度。
说白了,这是一种“合法擦边术”:
在角色外壳下,输出的是自己的身材;在cos之名下,谋求的是粉丝变现与商业洽谈。
平台也乐意看到这种内容,因为它停留率高、互动活跃,哪怕不一定是真正的ACG粉丝,也能消费得津津有味。
在伪Coser的内容体系中,角色的核心性格其实是不重要的。
她们更多在执行一种“内容公式”:
选一个性感角色,穿着最为性感的服饰,用固定的滤镜、动作包、美颜参数,搭配流行音乐节奏、慢动作、转圈、wink、贴脸镜头。最终形成的,是一种看似多元,实则高度同质的“视觉性感模版”内容。
观众看的不是cosplay,而是在刷“视觉快感池”,于是原本为了还原角色、展现文化爱好而生的cosplay文化,被资本逻辑和视觉算法彻底绑架。
03、真正的Coser为什么越来越边缘?当伪Coser占据流量中心,传统Coser的处境就会变得尴尬:
精心还原一个冷门角色 → 播放量500
做了一个极复杂的盔甲套装 → 无法拍出性感姿态 → 不被推荐
与剧情高度还原的团队联动拍大片 → 成本高,但不一定上热榜
这就导致一个令人悲哀的现实:认真的人做内容,取悦了少数人;擦边的人做内容,取悦了算法和多数人。
而平台也在“用户行为反馈”中,默认了“性感才是优质内容”的推荐逻辑。
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二游设定越性感 → Coser越偏性感风 → 平台越推性感内容 → 观众审美越固定 → 真Coser越被边缘。
Cosplay的本质,是角色扮演。
它原本是粉丝出于对作品和角色的喜爱,花时间、花心思、花精力去还原角色,然后在社群中交流感情、切磋还原度、拍同人剧情。
但如今的“cosplay”,变成了一种性感化运营”下的伪文化内容生产线。你以为她是某个角色,她其实是复制上一条热门Coser的构图和滤镜。
你以为你在看二次元,其实你只是在刷“性感数据片段”。
下一次,你刷到一个cos热门角色的视频,不妨问问自己一句:
“这是在表达角色?还是在消费欲望?”
如果你对真正的cosplay文化还抱有一丝尊重,不妨点个【赞】【在看】【分享】,让更多人看见那些真正为角色付出过热爱的创作者们。
用户10xxx49
我是酿酒师,这些就是纯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