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梁武帝的疑问,达摩断然回答说:“无功德”

槽点点 2023-08-15 12:37:48

达摩大师是南印度香至国王的第三个儿子,投般若多罗出家后,精勤修持,深得师父器重。

达摩遵从师嘱在本国弘法,成为传法第二十八祖。达摩后来辞别四众弟子,渡过波涛汹涌的大海,前往遥远的中国弘传佛法。

达摩乘船远渡重洋,三易寒暑,在梁武帝普通元年(520) 到达南海。南海是梁朝的领地,当时萧昂担任广州刺史,他听说有西方高僧渡海而来,连忙备礼迎接,同时写表章一道,派人飞马赶至金陵,上奏梁武帝。

梁武帝经常口诵《放光般若经》,起寺度僧,支持佛教,人称“佛心天子”。

梁武帝阅过奏章,知道从南天竺来了一位高僧,龙心大悦,立刻派使者前往广州迎达摩来到金陵宫中。

梁武帝问达摩:“朕自从即位以来,起寺、写经、度僧、造像不计其数,不知有什么功德?”

达摩断然地回答说:“无功德!”

“为什么没有功德?”武帝一脸的疑惑。

“如果做善事而希求果报的话,就不是实在的功德。”二人话不投机,不欢而散。

达摩一眼看穿了梁武帝贪求福报的心理,知道自己的机缘不在这里,便在一个深夜,暗地里离开驿馆。

达摩来到江边,随手折下一枝芦苇抛入江中,苇叶立刻漂浮在水面上。达摩飞身跃向江中,轻落其上,芦苇借助风势,如一叶扁舟向江北驶去,须臾便到达岸边。

这便是传说的达摩大师“一苇渡江”。

达摩来到嵩山少林寺五乳峰,在那里面壁修行,等待时机。由于长时间面壁而坐,日光照射着他的影子,竟然在石壁上留下了一道印痕。

行善而欲为人知,乃是利己主义的表现。若只为求功德而行善,则其善行都是虚伪的,所以说“无功德”。

一个施恩惠给别人的人,不把这种恩惠记在心头,更没有存着让别人赞美的观念,这样即使是一斗米也可收到万钟的回报;一个用钱财帮助别人的人,不但计较自己对别人的施舍,而且要求人家的回报,这样即使是付出一百镒,也难收到一文钱的功德。

施恩惠给别人而要对方感恩图报,那么连原来帮助别人的那点好心也会变质。被世人誉之为“佛心天子”的梁武帝,竟然问出那么没有深度的问题,恰好露出了他行善而欲为人知的尾巴。

主持镰仓圆觉寺的诚拙大师,深感他用来教学的地方太狭小,不能满足各地前来求学者的要求,因此想谋求更大的场所。

江户的富商梅津听诚拙大师提起此事,便决定捐献五百两黄金,建一座较为宽敞的讲堂。

一天,他亲自带着这笔捐款送到诚拙大师的手里,大师一边接钱,一边随口说道:“好吧,我收下了。”

梅津虽将一袋黄金交给了诚拙,但对大师这种态度十分不满。三两黄金足够一个人过一年舒服日子,而他捐了五百两黄金,却连一个“谢” 字也没有得到。梅津不由得提醒说:“大师,那只袋里装的是五百两黄金啊!”

诚拙依旧平淡地回答:“数字你已经对我说过了。”

梅津被大师的平淡激恼了,愤愤地说:“即使我是个富翁,五百两黄金对我来说也不是个小数目呀!” 诚拙大师听后淡淡一笑,问:“梅津先生,因此你要我向你致谢是吗?” 梅津脱口而出:“那当然了。”

大师不由得板起面孔,严肃地说:“我为什么应该感谢?施主才应该感谢!”

1 阅读:39
评论列表
  • 2023-09-12 11:03

    若是把刀架在达摩的脖子上,他肯定说你有功德,并且还是未来佛。现在的你象舔狗一样跪在别人面前,想要功德,你做梦去吧。[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