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海航展上,歼-20和苏-57的同台亮相成了观众们的视觉盛宴。然而,这次对比中苏-57的一次短距起飞秀,似乎给了不少中国网友一个意外惊喜。
短短9秒就能滑跑起飞,相比歼-20的13秒,苏-57似乎更胜一筹。这不禁让人疑问:在这场短距起飞的较量中,苏-57真的技高一筹吗?
歼-20的鸭式气动布局在国内被称为“抬式布局”,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被认为是可以提升短距起飞能力的设计。
理论上说,鸭式布局的升力要比传统布局更优,应该在短距起飞上有优势。可是,为何苏-57会反而略胜一筹?
首先,短距起飞不仅仅看气动布局,还受一系列外在因素影响。比如,飞机所处的海拔高度、载重情况、风速、风向,甚至飞行员的驾驶风格都可能影响起飞表现。
在珠海的飞行表演中,苏-57选择了轻载状态,加上驾驶风格激进的俄国试飞员,这次“闪电起飞”自然格外亮眼。而作为对比的歼-20,很可能在截取视频中处于满载状态,影响了其短距起飞表现。
苏-57虽然在外形上不如歼-20精致,但其气动外形设计偏向“三翼面”布局,拥有类似鸭翼的可动边条翼,使得其低速升力系数并不亚于歼-20。
同时,苏-57还装备了矢量推力发动机,能够提供额外的抬升力矩,从而缩短起飞距离。在这方面,歼-20则因为暂时缺乏矢量推力而稍显逊色。
然而,短距起飞并不是战斗机的核心能力之一。尤其对于大国空军而言,战斗机的超音速性能、隐身能力、电子战能力才是更重要的考量。就像美国空军选择采购F-35A而非F-35B一样,超音速性能在实战中的地位更高。
歼-20的超音速巡航和先进的航电系统,在空中格斗和战略打击方面依然是顶尖配置。
各国在设计战斗机时,都在各个性能指标上有所取舍。比如F-22虽然隐身性能优秀,但航程稍显不足;F-35则在超音速方面不尽如人意;而歼-20在追求隐身的同时,机动性相比俄制战机有所取舍。
苏-57在某些低空机动性上的出色表现,源于其气动设计对亚音速和机动性能的侧重,这也是俄罗斯在战斗机设计上的“传统手艺”。
歼-20、苏-57、F-22、F-35各有优劣,这也提醒我们:不可能存在“完美”的战斗机。因此中美俄等国纷纷选择多机种并行的发展思路。
美国有了F-22还要开发F-35,中国有了歼-20,现在又有歼-35A,俄罗斯则一边推进苏-57,一边研究单发的苏-75。每一款战斗机都在不同作战需求下做出各自的设计取舍,不必因单一指标的短板而妄自菲薄。
珠海航展上的一场短距起飞对比,揭示了战斗机设计中“舍”与“得”的平衡。苏-57的短距起飞固然亮眼,但航展表演只是其性能的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