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才忽然觉得,一个人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日常思维在三维还是高维,很重要。
1、 思维的三维与高维,怎么定义?
昨晚睡前,我对孩子说:我发现我的思维经常飘在“高维”,喜欢虚的东西,离三维世界很远,对现实三维世界很不擅长。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忽然会说这些,甚至估计孩子根本就听不懂。
没想到他一本正经地回答我:妈妈,我和你刚相反,我要先搞定三维的东西,再去想高维。
我高兴坏了:“好好好,这个顺序很合理。”
那,我是怎么定义三维与高维呢?
在儒释道三家中,儒家偏三维,其它两家偏高维。现实物质世界偏三维,思想精神境界偏高维。
日常思维偏向三维,好的话能实现什么?丰衣足食。
弊端有哪些?部分人容易世俗、不智慧。
日常思维偏向高维,偏得好能实现什么?得道。
弊端有哪些?部分人容易穷困。
2、 思维在高维的人怎么过得更好?
前几天读《鲍鹏山领读诸子百家》,看到一句形容庄子的话,大意是,他都已经鲲鹏展翅九万里了,还总觉得离开现实世界不够远。
我只能拍案称绝,觉得是在说我。
比起辅导孩子,我更愿意看电影,比起做家务,我更乐意读书,特别愿意沉浸在精神世界里。
不过,近两年的感慨是离开现实太远的人,是很难过好现实的。
怎么突破?我想,一是需要把自己的思维往下拉一拉,尽自己对家庭、社会的责任,二是懂得“君子忧道不忧贫”。
君子忧道不忧贫是说,一个人穷困时,可以考虑如何把“道”修得更好,然后通过这种迂回的方式,搞定三维。
比如,作家努力写出好书,然后就赚到钱,就是这种方式。
如果君子“忧贫不忧道”,就像作家担心靠写作养不起自己,于是去做别的(比如做生意)赚钱,但因为不擅长,很大可能时间也耽误了,还赚不到钱,所以不如“忧道不忧贫”。
3、人应该三维与高维兼顾
其实,儒家文化只是偏三维,而绝不是只在三维,只是说,他提供的进修路径,是从三维到高维。
反过来也一样,释道只是偏高维,而绝不是只在高维,只是说,他提供的进修路径,是从高维到三维。
所以,一个人的日常思维如果三维和高维都兼顾,又有主有次,更容易物质丰富、精神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