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华语乐坛第二个“罗大佑”?
笔者把华语乐坛知名音乐人想了一圈,却没有发现一个。
先说罗大佑是一个什么样的音乐人吧。
有人用“台湾乐坛大中小三大音乐教父”来形容罗大佑、李宗盛与小虫,其中的“大”就是罗大佑。
华语乐坛用“划时代的音乐人”来总结罗大佑。
在华语乐坛,词曲弹唱作于一体的音乐人很多,但像罗大佑那样在每一个环节都做到顶尖水准的音乐人不多。
评价罗大佑,笔者会用词、曲、制作超一流,演唱独具一格来下结论。
首先,罗大佑是一名歌手,一名有自己独特个人风格的歌手,他的音色不是最好的,他的音域不是最广的,他的音准也不是最佳的,但他的歌曲却是很有辨识度的。
与一般歌手不同的是,唱歌只是罗大佑音乐理想与能力的一部分。
作为一名比歌手高太多档次的音乐教父,罗大佑的创作才是他有别于歌手、有别于其他音乐人的特殊标签。
在民歌运动席卷台湾乐坛时,他谱曲的《乡愁四韵》直接让“现代民歌之父”杨弦1975年的版本被束之高阁。
他1977年创作给刘文正的《闪亮的日子》,让乐坛第一次知道了“医师”罗大佑的名字。
他1981年写给“小妹”张艾嘉的《童年》、《光阴的故事》,让始终有一颗摇滚之心的罗大佑直接跻身第一流的民歌创作大师。
台湾乐坛需要醒世、需要呐喊、需要力量,他甩手就是一张“原子弹”一般的《之乎者也》,直接开创台湾乐坛的黑色摇滚新时代。
之前,华语乐坛也有批判与现实主义歌曲,但远没有罗大佑的作品这般犀利、直接。
之前,华语乐坛也有救世关爱歌曲,但远没有罗大佑的作品这般接地气、暖人心。
之前,华语乐坛也有预言类歌曲,但没有一部作品能像罗大佑的《亚细亚的孤儿》《未来的主人翁》《现象七十二变》这般深沉、复杂,明天会更好,但理想总会在现实中被折射。
台湾乐坛需要罗大佑这种充满奇思妙想与宗匠精神的音乐人,但台湾乐坛不欢迎一个批判、忤逆的愤青。
于是,罗大佑被迫飘零美丽国,被迫去往香港做台湾乐坛的“麦哲伦”。
然而,他依然用《海上花》《船歌》《恋曲1990》《追梦人》《滚滚红尘》拔高了台湾音乐的品质。
香港不是罗大佑的理想国,只是一个游子的收容所,香港乐坛的才子佳人们沧海横流各显英雄本色,“音乐工厂”并没有那么容易栖息立足。
《人生何处不相逢》《你的样子》《天若有情》《东方之珠》《HH大道东》《似是故人来》《女人心》。。。
即使与黄霑、许冠杰、林子祥、梅艳芳、陈慧娴、林振强、潘源良等最好的港乐音乐人们同台竞技,罗大佑也丝毫不落下风。
罗大佑,也用自己的惊世才情,让“音乐工厂”这个厂牌在维多利亚港的晚风中迎风招展。
男人四十之后的罗大佑,在岁月的沉淀下少了份棱角、多了份成熟,他开始接受新事物,甚至放弃丁克主义欣然迎接女儿的出生。
在台湾本土与香港之后,罗大佑也频繁与内地互动,让内地乐坛与歌迷群体领略到这位音乐巨擘的个人魅力。
每个音乐人都有自己的创作巅峰期,虽然进入千禧年后在新音乐浪潮的冲击下罗大佑并未像老同事李宗盛那样写出《给自己的歌》《山丘》《新写的旧歌》这样可以与r&b、rap一争高下的大歌。
但罗大佑似乎可以比周杰伦还傲娇地说:知道我为什么不写歌了吗,因为我40年前写的歌现在依然流行。
下面,来简单说一下华语乐坛为何没有第二个“罗大佑”。
先说台湾乐坛。
在罗大佑之前,台湾最夯的音乐人是左宏元、翁清溪、刘家昌三位音乐大师,但这三位有一个缺点,他们精于作曲却甚少能填词和演唱(当然刘家昌除外),他们需要与庄奴、孙仪、林煌坤等填词大师合作才能“双剑合璧,天下无敌”。
与罗大佑同时代或者晚一点的顶尖音乐人中,李泰祥老师精于古典乐和民歌,但弱于填词和演唱。
“民歌三驾马车”中的叶佳修长于民歌题材,其他类型歌曲算不上顶级。
另一位“马车”——梁弘志是罗大佑很欣赏的音乐人,精于古典乐和民歌,题材的宽泛性和精品的数量也与罗大佑差距明显。
飞碟唱片的“五陈二李”也是各有各的短板,最全面的李子恒在创作上的高度也比不上罗大佑。
台湾乐坛的侯先生起点之高甚至优于罗大佑,奈何最后只剩一声叹息。
另一位笔者认知中可比罗大佑的音乐人是谭健常,在情歌、民歌、小调上都有许多建树,在爱国情怀类歌曲上的造诣甚至高于罗大佑,但现实主义歌曲与摇滚类歌曲创作上基本是空白,而且谭健常基本不填词,会唱歌但很少公开唱歌。
“马爷”马兆骏也是一位年少成名的音乐人,会写会唱,精于民歌与情歌,作品宽度与厚度与罗大佑还是有差距。
滚石唱片内部,其他杰出的音乐人中,BOBBY Chen有着“小罗大佑”之称,所以明显不如罗大佑本人。
小虫也是一位涉猎题材广泛的音乐大师,甚至在古典、后现代题材领域超出罗大佑不少,但杜甫超越李白成为“诗圣”的原因之一,不正是因为他有一棵普度众生、悲天悯人的现实之心嘛,所以还是罗大佑的高度更高。
台湾乐坛真正可以与罗大佑站一起的音乐人,笔者觉得是李宗盛,但李宗盛的绰号是“情歌大师”,写情歌、写人生,罗大佑不如李宗盛,但写社会、写伦理、写轮回,李宗盛不如罗大佑。
生活需要浪漫,需要李白那样“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但生活更要面对柴米油盐酱醋茶,需要有人奉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温暖。
所以,在罗大佑活跃的时代,台湾乐坛还是无出其右者。
再说香港乐坛。
有人曾这样形容港乐与台湾乐的区别:台湾乐就像家庭作坊,几乎每个知名音乐人都能完成一首音乐作品的各个环节;而港乐就像一个标准工厂,每一位音乐人负责一首音乐作品的一个环节,组装下来,就是一件流水线标准制品。
这样说大差不差。
从现代港乐诞生之日起,不管是两位“开山鼻祖”许冠杰与顾嘉辉,似乎都没有能力去完成词曲唱制的包办。
许冠杰可以词曲唱制作一肩挑,但前期填词工作基本上都交给了黎彼得。
顾嘉辉擅长作曲编曲,从不参与填词,他的搭档有邓伟雄、卢国沾,但与黄霑组成的“辉黄二圣”组合可以说是威力无穷,有种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感觉。
另一位音乐教父黎小田有点顾嘉辉的味道。
不管“二林”(林振强、林敏骢聰)、“二潘”(潘源良、潘伟源)、“二周”(周耀辉、周礼茂)、“两个伟文”(梁伟文、黄伟文)还是卢国沾、郑国江、向雪怀、简宁、陈少琪、小美(梁美薇)、刘卓辉等,精于填词。
卢东尼、林敏怡、鲍比达、徐日勤、杜自持、雷颂德、谭国政等人,精于作曲编曲。
林子祥、谭咏麟、蔡国权、郭小霖、卢冠廷、张国荣、陈百强、伦永亮等,是能作曲能演唱的全面音乐人,但与罗大佑相比还是有差别的。
如果在港乐中找一位比肩罗大佑的音乐人,笔者会给到黄霑。
黄霑跟罗大佑一样,同样有着独特的音色,如果罗大佑一开口就是青春的话,那霑叔一开口就是江湖。
而且,黄霑也是一位在填词与作曲上有独特造诣的大宗师。
与罗大佑所不同的是,黄霑的作曲能力是“半路出家”,广告大师出身的他一开始只是精于填词,后来在亦师亦友的顾嘉辉的熏陶下,霑叔的作曲也是达到了宗师级别。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香江四大才子,确实是非一般的风流人物。
无论是《旧梦不须记》《晚风》《倩女幽魂》《情剑》还是《沧海一声笑》《男儿当自强》《流光飞舞》,都是大家风范。
至于内地流行乐坛,笔者认为找不到一位接近罗大佑的全能音乐人。
对此,您怎么看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