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番”这个词,最近又火了。
2025年3月14日,古力娜扎因为新剧《玉茗茶骨》的“二番”排名问题,直接冲上了热搜。
编剧于正的回应更是让这场关于“番位”的争议达到了高潮。
这件事背后,不仅仅是演员个人价值和作品集体性的博弈,更折射出娱乐圈里一些亟待解决的深层问题。
事情要从3月13日说起。
那天,古力娜扎和侯明昊主演的古装网剧《玉茗茶骨》正式官宣开机。
剧组的文案很诗意,什么“江风携茶香盈袖,善影随茶意未央”,听起来挺有意境的。
可观众们的关注点却完全跑偏了——古力娜扎在演员表里排在了“二番”,也就是第二主演的位置。
这一下子,粉丝们不干了,觉得娜扎的咖位和市场价值被严重低估了。
面对争议,古力娜扎的经纪人@DK李登科率先出来回应。
他强调了“剧本内容才是核心”,还用了一句“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来呼吁大家关注作品本身,而不是排名。
这番话听起来挺有道理的,但显然没能完全平息粉丝们的怒火。
紧接着,编剧于正也加入了讨论。
他直接开怼,说“没有一部剧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呼吁大家把团队合作放在第一位,还批评争番行为可能会破坏拍摄氛围,甚至损害作品质量。
于正在评论里多次提到“退一步海阔天空”,认为演员和粉丝的过度竞争会让作品失去观众的信任,最终反噬演员自己。
他还把番位定义为“方便发微博的工具”,而不是虚荣的象征,呼吁粉丝们团结起来“护剧”。
这种观点得到了部分业内人士的支持。
中国视协副主席林永健就曾指出,虽然行业在片酬、税务等问题上已经有所规范,但“争番位”依然是个顽疾,需要进一步解决。
其实,番位之争的本质就是市场资本和演员价值的角力。
一番演员通常要承担更大的票房或收视压力,但二番角色也有可能凭借人设或演技“逆袭”。
比如,古力娜扎在《缝纫机乐队》里演的女配,就因为个性鲜明而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这次争议中,经纪团队和于正的“降温”态度,或许正是对“作品为王”理念的一种回归。
古力娜扎的演艺生涯,可以说一直伴随着争议。
从早年《轩辕剑之天之痕》里的“小雪”一角被批演技生涩,到近年凭借《风起霓裳》等剧逐渐转型,她的成长轨迹还是挺明显的。
不过,公众对她的关注往往超越了作品本身,延伸到了个人形象上。
比如,2023年她因为“比基尼牛仔裤”“真空西装”等大胆穿搭频频登上热搜,被批“博眼球”,但也收获了不少时尚圈的认可。
甚至2018年,她在马来西亚活动上带着过敏妆容坚持亮相的敬业表现,也展现了她职业韧性的一面。
这次的番位争议,恰恰凸显了古力娜扎的困境:一方面,她需要用作品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市场依然把她视为“流量与话题”的代名词。
如何平衡这两者,或许是她转型的关键。
其实,番位之争在娱乐圈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从早年的《盗墓笔记》电影版里鹿晗和井柏然的“撕番”,到近年多部剧集因为排名问题延迟宣发,这种现象已经严重干扰了创作生态。
于正说得挺对:“戏拍好了,实绩是所有人的。”
过度聚焦个体利益,可能会让集体成果沦为牺牲品。
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开始呼吁理性。
比如林永健就提出“行业风清气正需从细节抓起”,而《玉茗茶骨》团队选择以剧本质量为宣传重点,或许也是一次积极的尝试。
如果演员、粉丝、资本方都能回归作品本位,行业或许能跳出“争番”的内耗,走向更健康的竞争模式。
古力娜扎的“二番”风波,既是她个人职业发展的一个十字路口,也是行业转型的一个缩影。
当观众们为排名争吵不休时,不妨记住于正的提醒:“我们戏里见。”
毕竟,角色的生命力从来都不取决于海报上的位置,而在于演员如何用演技赋予其灵魂。
期待《玉茗茶骨》能用品质说话,也期待古力娜扎能用作品完成从“话题女王”到“实力演员”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