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将至,退休老画家在这里
玩爆改、找到新生活
房间有三面窗户,光线通透。一面朝南,阳光充足,另外两面一个朝东、一个朝西,早晨可以看到朝阳,晚上可以看到落日。这是69岁的画家于水的画室,里面还有一排书架,方便他随手查阅资料。上了年纪后,他每天上午和下午,依然会在画室里度过五六个小时,他在研墨的时候思考画笔该如何勾勒,画累了就抬眼望望窗外的夕阳。
于水在画室作画
于水把新近创作的画发表在抖音上,吸引了十几万粉丝。他习惯称粉丝为“朋友们”。他喜欢和这些年轻的朋友互动,会点赞他们在评论区分享的画,也总会响应呼声,用自己擅长的中国画技法爆改年轻人喜欢的动漫游戏人物,比如《第五人格》中的宿伞之魂和古董商、《狐妖小红娘》中的涂山容容和《天官赐福》中的谢怜和花城,而这些爆改作品,也成了他抖音点赞最多的内容。
于水画画50年了。画家的画要想被大家看到,要么发表在刊物上,要么办线下展览,而如今,他画好了就可以立即发表在抖音上,被几百万人看到。这种“被看见”,持续激发着老画家的创作热情,也让他的退休生活不再失落。
爆改二次元
于水是画国画的,曾经创作了百余部连环画,后转为“新文人”画派,这是重视文化传统的一个画派,画风温润淡雅。也许很难想象,这样一位传统画家的抖音粉丝中,23岁以下的年轻人占40%,其余分散在30、40、50等年龄段。
2023年初,他拿出压在自家箱子里的《红楼梦》系列作品,开始发表在抖音上。那是他在疫情期间创作的,也是近几年里最重要的作品,计划中要画100幅,如今已经完成了70%。他先发“金陵十二钗”,又发了不少以场景和章节为主题的画,吸引了第一批粉丝。
那时候他刚玩抖音,只会自己拍几张图,再配上音乐发布,评论区一水的点赞和玫瑰花emoji,基本以中老年用户为主。等到了2024年3月,在助理的建议下,于水开始应评论区粉丝要求,做爆改创作。
第一个爆改作品是《狐妖小红娘》里的涂山容容。尽管他过去创作过许多连环画,但依然挑战不小。动漫人物和传统人物画的技艺手法都不一样,但他找到了“人物情感”这个公约数,涂山容容性格温顺善良,爱为朋友出头,于水用画笔生动勾勒出了涂山容容最具标志性的眯眯眼。
用传统国画的手法,再结合动漫人物本身的特质,于水笔下的人物颇有神韵。粉丝惊叹“国画好牛”,纷纷在评论区艾特朋友来看,“感觉能进山海经的样子”“有种涂山容容多年前入世,路过的画家记录了她的模样”……这至今是他点赞量最高的作品。
爆改涂山容容
“老师,可以画XXX吗?求求”,年轻人们纷纷在评论区贴上自己喜欢的二次元人物,还摇人来一起许愿。于水便应大家的要求,不时创作一些爆改作品,在挑选爆改对象时,他倾向于选择以古装为主和包含传统文化元素的人物,这样更符合自己的绘画风格。
他也发现,现在许多年轻人喜欢的游戏或者动漫中,都运用了不少传统中国画的元素,画起来,自己中国画的笔法技艺依然可以自然施展。这样一来,既不会耽误国画正业,也在爆改中拓宽了视野,“艺术创作,一定要视野开阔”,于水觉得,画家一定不能把自己局限在某个固定题材和风格里,不要给自己设限。
这种不设限,甚至拓展了画布的可选范围,有一次,于水在自家毛毯上画了幅画,引来评论区的大家纷纷开始创作,他觉得没必要把画画想得太严肃,时常用一种“玩儿”的心态创作,在沙滩上拿根树枝就可以画,下雪了可以用石头在地上勾勒几笔,有时候起了玩心,他还用家养的一对小螃蟹润笔,逗着玩一玩儿。
与年轻人的互动,让于水感觉更有活力。每次发爆改作品,都有人误以为他是要cos某个角色,于水一开始不懂cos是什么意思,如今已经欣然准备满足粉丝心愿,“不排除cos的可能”。还有人评论说“真让我吃到国宴了”,把他称为“国画圈的人脉”。每次为了爆改某个角色,于水都要去亲自追几集动漫或者了解下游戏,来更加精准把握人物特性,“了解年轻人的东西,也觉得不至于被时代抛下。”
于水抖音评论区的互动
这种影响是相互的。他的努力也没有白费,爆改作品受到欢迎的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年轻粉丝,引来更多年轻人关注传统国画和文化。他觉得自己坚持的传统文化创作,也在潜移默化影响年轻一代,“让他们觉得国画不止存在于艺术馆中,也可以贴近生活、贴近年轻人。”
“新文人”画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画派,于水欣喜于自己的作品在当今能有一个发表的出口和表达渠道,更希望看到传统文化被年轻人接受并喜欢,进而推广和传承。
不再失落
于水退休9年了,每天的生活基本在家,在画室待五六个小时,早晚下楼锻炼,每日坚持走1万步,休闲的时候就在电视上看足球比赛和相声。但他也有着和其他老年人一样的困扰,难免会感到失落和孤独。
画家的身份之外,他曾在北京一家报社工作了几十年,从给报纸画插画、设计版面,一路做到美术部主任。退休后脱离了单位,也没有了同事间的日常交流和获取资讯的渠道,于水时常“会有一种跟社会脱节的感觉,有一种失落感。”
退休后,于水大部分时间在家中度过
这种失落在65岁之后愈发明显,朋友们都上了年纪,不爱动了,于水的交流平台就退到家里的一方天地,“把朋友叫到家里来,一个月能叫几个人?前几年要想见面更加困难;打电话又怕打扰人家,电话和微信也越来越少,慢慢地就会觉得孤独。”
于水其实是可以独处的人,这也得益于画画。画画需要清净和时间,需要将注意力倾注于笔墨之间,从18岁开始学画后,原本喜欢踢足球、田径的他,逐渐修炼成了一个安静、情绪稳定的人,他可以通过纸、笔、墨和自己对话,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
于水画的《红楼梦》人物
画画可以解忧,但不足以排遣老年人的孤寂。因为画画之外,他还要生活,他需要朋友、需要交流,也需要获取信息。过去,他通过报纸、读书获取文化艺术资讯,但现在眼睛花了,精力也没那么足了,啃大部头变得困难,互联网反而成了一个最便捷的渠道。
最开始接触抖音时,于水只觉得这是一个年轻人用来娱乐的东西,刷着刷着,他喜欢的文化艺术内容被大数据推到了眼前,他才发在,在这里,艺术家也可以参与其中,表达自己。玩抖音便也逐渐成了他的一大乐趣所在。
一定程度上,抖音改变了于水的老年生活状态,让他不再失落。他每天发短视频,看网友们在留言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他或点赞、或回复,不再需要外出参加活动和会议,动动手指就可以跟朋友们互动,“这种互动特别轻松,每天也很充实。上了年纪后,活好每一天是基本诉求,每一天的内容需要丰富一些。老年就怕空,没事干反而会老得更快。”于水感慨道。
“都说老有所养,老有所为,但最重要的是老有所玩”,于水总觉得,要有好玩的东西,才能不与社会脱节,才能活得更健康长寿,好在,在互联网的创作和互动,让他觉得自己重新置身于人群中,每天都有有趣的事情在发生。
持续创作的动力
于水走上学画的道路,完全是偶然契机。
1955年,于水出生在北京,从小喜欢跑跑跳跳的运动,18岁时,他去同学家玩,对方指着一副黄胄画的驴说,“你别小看这驴,可以换一头真的驴,这个画家很厉害。”物质匮乏的年代,大家都过得清贫,全部家产可能都没有一头驴值钱,于水心中暗自惊叹“画画还可以这么厉害”,于是有了兴趣,开始跟两个同学一起学画画。
他是自学,拿古代画家的画照着反复临摹。等到19岁,入伍进了东海舰队,就跟舰队美术创作组里的画家请教、学习。当时临近改革开放,部队里提倡深入生活、表现生活,所以他的画多以人物和日常生活场景为主。
于水在海军服役时的照片
学画两年左右,于水的作品只给部队战友看过,大家都觉得挺好,可惜当时没照相机,也没传播的方法,他将一副飞行员拿着飞机模型向小朋友讲解的画寄到了杂志社投稿,直接被选中,作为封底印了出来。这让他受到了莫大鼓舞,有了更大的创作动力。
于水创作的连环画《公子扶苏》
到了1984年,于水决心改画国画,国画与连环画完全是两个画种,从题材的选择、到构图和人物造型都不同,过渡足足花了七八年,于水逐渐摸索研究,入了“新文人”画派,成功转向了国画创作。
于水便这么一路画了50年,画到了现在。“工作是谋生,画画才是所爱”,他“一辈子都在干这事儿(指画画)”,工作之余,他每天画8个小时,出版个人画集,也曾赴台湾、马来西亚、泰国等地举办画展、和同行进行艺术交流。
他的创作热情“全凭一个自己喜欢”,而要将热情延续,要被看到。在于水看来,一个画家创作了一副特别满意的作品时,最期望的是别人看到、有共鸣,这是最幸福的。抖音给他提供了最低的传播成本和此前难以抵达的广阔受众。
过去,画家的作品要被更多人看到,一是办展览,费时费力不说,一场画展能有几百人看到就不错了;二是通过纸媒发表,发表周期至少一周,拿一份有100万读者的纸媒举例,发表之后能有300万人看到已经是极限。但在当下,这都不过如此,于水画好一张图,用手机拍几张照上传,就可能被几百万人看到。
“画家能不停创作下去,只有两点,一个是不停有人表扬你,一个是不停有人买画。买不买画我现在无所谓,只要被更多人看到,我就高兴,就能一直画下去。”于水说。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