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有细微义,《方言》卷十二:“肖,小也。”《庄子·列御寇》:“达生之情者傀,达于知者肖。”王念孙杂志:“肖与傀正相反,言任天则大,任智则小也。”凡从“肖”取义的字皆与微、小等义有关。“捎”的本义为割取物之上梢,《说文·手部》:“捎,自关已西,凡取物之上者为挢捎。从手,肖声。”《史记·龟策列传》:“以夜捎兔丝去之。”现在冀鲁官话仍用此义,把谷穗用刀削下称作“捎谷子”,因为过去碾场打谷子只碾谷穗(谷粒很小,容易掉进碾碎的谷秸里),所以打场之前要把谷穗“捎”下来。捎取必向后拉镰刀,故又引申指后退,普通话读作shào,黄县话读作sào,比如:让马往后捎一捎;那马一到那个陡坡底下就往后捎,不肯上去。此义有人写作“潲”,魏巍《东方》:“(骡子)一见炮就往后潲,怎么也套不上去。”“潲”指雨斜着落下来,不太适合用来形容骡马往后挣挫,当是同音替代。衣裳水洗日晒,油漆风吹日晒,时间久了会褪色,这也是一种消退,称为“捎色”,比如:衣裳要翻过来晒,这样捎色才轻。此义同样有人写作“潲色”,也是因为同音替代的缘故吧。苏州话将鱼、虾、昆虫等产卵写作“捎子”,黄县话也有这用法,我以为写作“潲子儿”更恰当一点,因为其产卵时的状态与雨滴斜落有些相似。 由芟割义引申为拂、掠,《正字通·手部》:“捎,掠也。”《世说新语·政事》:“桓公在荆州,全欲以德被江、汉,耻以威刑肃物。令史受杖,正从朱衣上过。桓式年少,从外来,云:‘向从阁下过,见令史受杖,上捎云根,下拂地足。’意讥不著。桓公云:‘我犹患其重。’”上掠云脚,下拂地面,意在讥讽这刑杖根本没碰到人。黄县话里至今仍在这么用,有轻轻碰到的意思,比如:他让车捎儿一下;他嘞眼叫柳条儿捎儿一下。 进一步引申,“捎”有捎带、顺便带寄的意思,不管是捎东西还是捎带着做什么,这都不是主要任务,元白朴《东墙记》第三折:“我鉴证为时,他又与了个简帖来,捎与姐姐哩。”黄县话里这种用法很多,比如:你给他捎十块钱;俺妈儿让人把毛衣捎儿来喽。民间有句俗话叫“千里不捎针,捎针压死人”,这是路远无轻载的意思。有童谣云“燕儿燕儿齐摆摆,捎个肉丸儿给奶奶”。有句歇后语叫“搂草打兔儿——捎带儿(捎带景儿)”。有句民谣叫“上下孟家于家口,出来闺娘都不丑;上下木厂捎儿将儿洋,出来闺娘不屌强”。过去赶着牲口大车拉人或物品称为“赶脚”,运输中顺便载客或捎带货物称为“捎脚”,比如:回去是空车,捎个脚儿吧。骑自行车或开车顺便带人或物称为“捎”,与捎脚相比是不收费的,比如:我把你捎到下丁家;回去我捎儿你吧;你捎我一段儿。“捎带脚儿”是顺便的意思,比如:这点儿东西我捎带脚儿替你买喽。托人代为请假称为“捎假”,比如:叫他自己来请假,不准捎假。托人传话称为“捎话儿”,比如:你捎个话儿给他,叫他不用来喽。托人带口信称为“捎信儿”,比如:他让人捎信儿回来,今年过年不回来喽。打够级的时候,在走头客、二客(四家乱鑱就不存在这个情形了)牌有余力时,将联邦对头的够级牌(不够级的牌是要按顺序出牌的,轮不到你出手)打死并一步一挂花(huá)走客儿,这称作“捎牌”。自己的对头如果出够级牌直接打死不叫“捎”,只有联邦对头的够级牌(前提是不过牌)才可以“捎儿走”。为了走“头客”(自己联邦明显开不了点,或是牌明显不是对头的对手,这样的够级实际上是送对方走客),也可以捎自己联邦的牌走,并且不用联邦对头让牌,也可以抢在对方联邦捎牌前第一时间捎着走,这叫“捎联邦优先”。“捎晌拉夜”就是没白日带黑日,还略有点讥讽人做事慢的意思,比如:这批活儿咱捎晌拉夜也得赶出来;她干点什么管都捎晌拉夜嘞。“还捎儿”是偏偏的意思,略带不满,比如:还捎儿就你道道儿多;我夜来上山摘儿俩儿小青杏,还捎儿正赶上老六看山;我还捎儿就不爱吃爬虾;还捎儿臊水狼儿单咬病鸭儿。孩子上书坊回来要学费,正赶上家里没有钱了,妈妈会说:“还捎儿恁爹也不在家,在家让他出去借点儿。”“捎道儿”指近路,捷径,我曾以为是“梢道儿”,但捷径并非一定是小路,“捎道儿”有就近取便之意,比如:你走捎道儿,从这里插过去。“捎”还有趁着、利用时间或机会的意思,比如:刚出锅嘞大饽饽捎热儿吃不用就菜;捎风凉把这块地翻完;捎亮把作业写完喽。 由捎带又引申出波及、殃及的意思,比如:这事儿整不好把你也得捎上;你噘他就噘他,捎儿我做什么。指桑骂槐、含沙射影又称作“捎儿撩儿”,过去婆媳、妯娌、姑嫂之间常用到这种说话艺术,比如:今天老二家嘞捎儿撩儿说儿些不中听嘞。这样的话又称作“捎拉话”,比如:你说这么些捎拉话给谁听?又称作“皮捎儿拉蛋嘞”,比如:有什么说什么,你尽说些皮捎儿拉蛋嘞做什么?